(一)父系制個體家庭
彝族家庭構成一般是雙親子女兩代家庭,即其成員為父母和未成年或成年未婚的子女。按照婆媳不能同住、三代不能同堂的習慣,兒女結婚之后,除幼子以外,都必須與父母分居,另營建房舍自立門戶,自耕田地,自謀生活,建立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只有幼子家庭為祖孫三代家庭。在父權 制的個體家庭中,家主是父親。彝諺即云:“大事由父,小事由母”。作為母系制的殘余,母親在家 庭中也有一定地位。
(二)家譜
這是彝族家支民俗發展中一種記憶家支世系的口傳譜牒,構成方式主要是連子父名。即子名聯結在父名之后,如涼山彝族的一道譜系:阿則伊勒——伊勒本茲——本茲黑也——黑也爾子——爾子畢克——畢克杰耶——杰耶卜日——卜日石畢——石畢吉赫——吉赫俄普——俄普別沙……。作為家支 構成分子的家庭,不論是諾合家庭還是曲諾家庭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家譜。因此,家譜既是一個家支的 譜系,又是個體家庭的宗譜。若從遠祖古候、曲涅算起,直至1949年涼山各諾合家支,大都已有50代 左右。盡管代數如此之長,但諾合男子卻都能從古候或曲涅直至本人的數十代家譜一氣背出。有的不 僅能熟背單傳的家譜,而且也能熟記家支的分支譜系,一氣能說出數百個人的名字。家支成員到陌生 處或遇到陌生人,證明其身份的,主要就是看他能否背誦家支譜系;而在某些節慶、集會場合,哪個 人把家支譜系和祖先業績講得流暢、系統,他就會以聰明才智而博得人們的尊敬。由此可知,作為父 系血緣紐帶聯結起來的父子聯名譜系,在彝族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
(三)家庭教育
彝族家庭的習慣是父母對子女有教育的義務。盡管從內容和形式上看,家庭子女的教育比較單純和樸素,但彝族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作為貴族階層的茲莫、諾合都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雖然沒有學校、私塾之類的教學機構,但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教育方式,其基本內容就是背誦家支祖先的 譜系,熟記祖先歷史和業績,以承繼家支事業。若至成年后還不能熟誦無誤地遠溯本家支的世系,就 會受到社會和家人的岐視和非難。此外還要求兒子從幼小時就要逐步明嘹社會習慣法與道德準則。貴 族兒童教育中體力的鍛煉和武器的習用也占有重要地位,其教育方式是有目的地帶領孩子隨同父親一 道參加各種體力活動,如狩獵、摔跤、習用刀槍、騎馬等,都是他們進行鍛煉的主要項目。彝族子女 教養的思想內容與道德內容主要根據彝族世代相傳的諺語和訓世箴言詩《瑪木特伊》。在曲諾以下的 平民百姓中,多采用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對子女進行經常的誘導和訓誡。如講述民間故事,傳說, 引導兒童敬重老人,遵守禮俗節儀,尊重父母,勤勞勇敢,誠實善良,并注重傳授各種生產和生活技 能。對女子的教養多由母親執教,如剌繡、編織、炊事和家務等。彝文除祭司畢摩以外很少有人認識 ,畢摩為了祭司的家傳世學也僅傳教自己的兒孫或同支至親的下輩男性識習彝文。
(四)財產制度
彝族家產基本上按父系繼承。在涼山,無論是哪一等級財產都以父系親子繼承為原則,并且有幼子享受優待的特點。因其他兒女婚后都與父母分居,幼子則必須與父母同居并奉養父母,所以家產的分配方法,以兄弟人數加雙親平均分配,各占一股,雙親去世,則其所分的那份財產由幼子繼承。因 為最終幼子要繼承父親的房屋,父母的靈牌也由幼子供奉。無繼承人的,可招婿或接子繼承。如諸兄 弟婚時已分居分產,父母所遺財產不論增減,一般不再重分。此外,同一家支成員如死后無子繼承, 其遺產稱為“鞏果”,意為絕業。應由男性親屬繼承;如無親屬,則應按親疏遠近,漸次由家支內成 員繼承。
一夫多妻所生兒子的財產繼承,一般是正妻之子繼承祖業,父母靈牌供在正妻所生幼子家里;至于次妻所生之子,一般只能繼承父親為他們另立家業的財產。若正妻無子,次妻之子才能繼承全部家業。女人轉房所生之子,一般只能分得轉房時轉來的財產,或父親為他們另置的產業,也有少數可分 得祖業的。
女子一般無繼承權。只有在出嫁時,父母將其財產的一部分作為嫁妝,女兒還可繼承母親遺留下 來的衣服首飾。富有的諾合姑娘抽阿加女子陪嫁是例行規矩,個別的諾合女子還可獲得一部分陪嫁地。
(五)家庭勞動的分工
彝族婦女在家政上具有重要的支配權。在民間,家庭主婦操持家務并不完全脫離生產,往往丈夫下田作業,妻子也追隨助之。家中一切事務也由妻子一人獨任。一般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事務由婦女承擔的有:砍柴、磨豆粉及玉米粉、背水、煮飯、飼養家禽、收割農作物、貯藏農產品、織繡、縫補、 教養子女等。兒子一般長大后分擔放牧、打柴等,或與父親一并出工;女兒則協助母親做家務,間或 也下地。有的地方未婚的處女,一般在家內有管理家政的大權。不論父母,兄弟都聽她調遣,其服飾 有一種特殊的標識而不同于其他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