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概述】
羌族手鼓,又稱“羊皮鼓”或“鈴鼓”,羌語稱“日木”。羌族民間樂器,年代古老,現流行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及黑水、汶川、理縣、松潘等羌族地區。
【形制結構】
羌族手鼓,鼓框木制,單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約11厘米,鼓面直徑38~40 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橫梁。效身連在一個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飾以羊頭,下端拴系雙絲彩穗。鼓棰用藤條或杉木制作(羌語稱“爾握特”),呈勾形,長約58厘米,棰頭纏以綢布,棰柄飾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手鼓,單面蒙以雙層羊皮,鼓框外表彩繪條形紋飾,鼓框周圍裝飾絲質彩穗。
【用于祭祀】
羌族手鼓舊時用于祭祀等活動,為端公(巫師)跳神時所用,巫師手持此鼓跳巫舞,又稱“皮鼓舞”或“跳經”,羌語稱“莫爾達沙”。
【改革美化】
現羌族手鼓已經改革和美化,用于歌舞表演,如《跳鍋莊》、《鈴鼓舞》等。
【演奏方法】
演奏時,左手握弓形木把持鼓,右手持鼓棰敲擊鼓心,發音低沉渾厚,鼓邊發音高亢清脆。演奏技巧有單擊鼓面、鼓邊和混合敲擊三種。適于表現羌族人民粗獷豪放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