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帶,游牧于大漠南北。相傳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稱其為"鬼 方",同代的詩集中又稱其為 "熏粥。、"獫允",春秋戰國時則稱其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見于秦漢。
匈奴在我國北方活躍了幾百年,同中原王朝連年爭戰,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公元1世紀后,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陸,后來逐漸和漢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漢武帝大規模進擊之下,兵敗西遁,但他們究竟逃往何處,是個長期不為人知的問題。
大約過了近三百年,歐洲東部突然出現了一文強大的騎兵隊伍,自稱匈人。6世紀,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國。這支震撼歐洲的匈人騎兵,與中國西逃的北匈奴有無淵源關系?這是中外學者都感興趣的問題。史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歐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法國學者德摟尼。后來,英國歷史學家吉本、學者伯克、德國學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這一觀點。中國許多著名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章太炎認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學者何震亞認為,匈牙利的"匈"為種族名,"牙利"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們還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 進行了考察·發現歐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與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以東50公里處 發現了一處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學家在重新分析研究這處古墓群的墓內陪葬品時,意外地發現這些陪葬品與9世紀、10 世紀的匈牙利國內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們還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個少數民族群體烏戈爾人。烏戈爾人與當地的維吾爾人截然不同,人數僅9000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中有73首與匈牙利的五聲音階完全合拍。我國音樂學院的一位教師還發現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調和我國西北少數民族裕固族民歌極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變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搖籃曲》不僅曲調一致,而且專用襯?quot;壩哩"的發音也一模一樣。西漢時裕固族曾在匈奴長期統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風格是很自然的。遙遠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樣風格的民歌,說明北匈奴西遷到匈牙利后把他們的音樂也帶到了那里。匈牙利文學家基塞里·伊什特萬曾多次來中國,他也發現了這一情況。他還發現裕固族對有些名稱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蘋果都叫"奧爾莫",綠色都叫"凱克",媽媽都叫"奧尼奧"。他說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親戚關系"。
越來越多的發現證明,今日歐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與中國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