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鋒,《中國征信》雜志責任編輯。
隨著人們更多地使用信用卡、房貸、車貸等信貸產品,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的不良信用記錄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百姓個人信用報告中。這些不良信用記錄的存在,使得人們日后再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打交道時難免會遭遇阻力。
面對不良信用記錄,有人會選擇盡快終結不良信用行為,并在事后積極關注自身信用狀況,逐漸重建自己的個人信用記錄;也有一些人為避免不良信用記錄給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選擇輕信網絡上的各類“不良信用記錄花錢鏟單”廣告,最后不僅不良信用記錄無法消除,還將承受額外的經濟等其他損失。
不良信用記錄鏟單是騙局
家住烏魯木齊市的市民程女士一家近期準備買房,因其本人信用報告中出現過信用卡逾期的不良信用記錄,程女士很為房貸能否獲批擔憂。
為確保房貸審批不受其本人不良信用信息記錄所影響,程女士選擇找一家網上的“信用記錄鏟單中介”幫忙。程女士根據對方要求,先后兩次給這家“信用記錄鏟單中介”匯款近萬元,直到發現對方電話再也無法打通,這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
近年來,類似上述程女士這樣因“花錢即可消除不良信用記錄”廣告而上當受騙的市民并不在少數。詐騙者往往以“可走人民銀行內部關系”、“不必一次性付款,需先付一半定金”等騙術,引誘受騙者走入騙局,最后成功騙取到受害人錢物。
信用記錄不能隨意修改
《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在未經證實個人信用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無論是征信機構或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均不得擅自對信用記錄進行修改;信息主體對個人信用信息提出異議申請,經核查,確認相關信息確有錯誤、遺漏的,應當予以更正。
作為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人民銀行還會不定期地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報送和使用征信數據的情況進行檢查,若金融機構涉嫌違規修改征信數據,央行將會對其進行處罰。
有了不良信用記錄怎么辦
據《征信業管理條例》,我國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予以刪除。
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信息主體可以對不良信息作出說明,征信機構應當予以記錄。對老百姓來說,如果確實有了不良信用記錄,最重要的就是盡快終止不良行為,重建良好的信用記錄。對未結清的貸款,建議盡快償還逾期欠款,正常使用貸款余額并按期足額還款,不建議立即一次性提前償還貸款余額并結清;對于有逾期記錄的信用卡,建議盡快償還逾期欠款,并正常使用、按期足額還款,不建議銷卡。通過改善信用行為,重建良好的信用記錄,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