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在《辭海》中有三種釋義:一是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對他的信任;三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信用的解釋是:提供信貸(Credit)意味著把對某物(如一筆錢)的財產權給予過渡,以交換在將來的某一特定時刻對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筆錢)的所有權。《牛津法律大辭典》的解釋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做法。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一般認為,信用是與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緊密相連的一個經濟概念,指經濟交易的乙方在承諾未來償還的前提下,另外一方向其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信用、誠信和征信常常被混淆使用,但是三者存在明顯的區別。
誠信屬于道德層面的概念,是人們對事物自律性的主觀意識。它既是調整人們社會行為的一種道德規范,也是反映人們社會修養的一種道德品質。誠信與否,是一個人主觀上的行為,只能進行道德層面的定性判斷,難以定量評估。
信用屬于經濟學范疇,是商品生產、貨幣流通、市場交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既是市場主體的一種理性行為,也是一種能力體現,可以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評估、預測。
征信的本質特征是專業第三方機構提供的決策參考意見,既不是誠信,也不是信用,僅僅是客觀記錄市場主體過去的信用信息并幫助預測其未來是否履約的一種信用信息服務活動。
三者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誠信是社會信用形成的基礎,而社會信用水平的提高又離不開征信活動。誠信和信用是目的,征信是實現目的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