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一個動蕩的年代,群雄爭霸,百姓苦不堪言。當然這之中亦不乏有大志者和大才者,郭嘉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曹操麾下的軍事,極擅謀略,最會洞察人心。《三國志》有言,“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由此可見,他確確實實是個不可多得的良才。 可惜的是,大部分天才要么是一輩子出不了頭,要么就是英年早逝,郭嘉便屬于后者。若是他沒有早早離世,恐怕就不會是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了。
《三國志》記載,“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
上天總喜歡對世人開玩笑,聰明的人似乎總要歷經些坎坷。可嘆的是,有的坎過得去,而有的坎,叫人葬送了一生。
三十八歲的郭嘉原本正處于“事業上升期”,效力的主公勢力不斷擴大,自己在軍中亦有極高的聲望,正是他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大好時機。然而在這場揮師柳城,攻打袁尚等人的戰役中,他洞察了周圍的形勢,料到了勝負輸贏,卻怎么也猜不到這是他的魂斷之所。
當從柳城收兵后,幾乎所有人都在為這次的勝利高興。但是,郭嘉卻飽受病痛折磨。他以為自己身處壯年,應當無事才對,怎知“病來如山倒”。為戰事奔波多日,輾轉多處,又思慮過多,操勞不已,偏生又遇上惡劣的行軍環境,郭嘉病倒了,這一倒下,便再也沒有起來。
他本來是那樣的年輕,又是那樣一個有才干的人,誰也不會想到他竟然這么早就去了。恨只恨,天妒英才。
其實,在戰亂的年代死幾個人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死幾個有才華的人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郭嘉此人不僅身懷大才,還是個十分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郭嘉并非出身于什么大富大貴之家,只不過是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但是郭嘉是一個很聰慧的人,再加上他肯下功夫鉆研,他在謀略方面有遠超常人的天賦和敏銳。
除此之外,他還是個少有大志之人。東漢末年的混亂局面使郭嘉立志要效忠明主,平定天下。為此,他在未出世前就喜好結交有識之士,與他們共同商討天下大事。這之后不久,郭嘉覺得自己準備的差不多了,是時候出山去擇明主了。
他首先選擇的是袁紹。本以為他可以輔佐袁紹成就大業,實現自身抱負。誰想到,袁紹是個遇事不果斷,不會用人用才的主公,和他理想中的根本不一樣。所以沒多久郭嘉便離開了。
但是郭嘉并未因此氣餒,他的志向也沒有因此斷送,反而更加堅定了。雖然大概六年的時間里他都沒有找到適合效忠之人,但好在最后,荀彧把他推薦給了曹操。
這一次,郭嘉終于找對了人。他的才智為曹操所發現并且十分賞識他。他自己也盡忠盡職地為曹操效力。很快,他就在一群謀士當中脫穎而出。
郭嘉此人不僅有成就天下的大志,更有與之匹配的才干。他極其擅長洞察人心,最會分析情形與局勢,并且總能給出最合適的作戰方案。
郭嘉的《十敗十勝》切中要點,有理有據。比如“治勝”,曹操對待下屬是恩威并施,而袁紹則太過寬容,易導致人心散漫。再如“度勝”,曹操用人看重其才能,袁紹則對外人沒有信心,只相信自己的親屬,造成了許多人才的流失。
這不僅激勵了曹操,也指出了袁紹的不足,更提醒了曹操今后的發展方向。而他自己也借此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在曹操征討呂布久攻不下時,也是郭嘉適時勸說其堅持,告訴他轉機馬上就會到來,才使曹操最終獲得了勝利。
除此之外,當曹操困擾于將會遭受袁紹和劉備的夾擊時,郭嘉向曹操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指出劉備根基未穩,袁紹為人又猶豫不決。建議曹操先從劉備入手,再來對付袁紹。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果然免除了腹背受敵的隱患。
在官渡之戰曹軍失利人心惶惶的時候,也是郭嘉站出來安撫人心。這也是后來曹軍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郭嘉還認清了袁尚與袁譚之間的不合,勸急于攻打袁氏的曹操耐心等待。最后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操很輕易就擊敗了對方。
在郭嘉的輔佐下,曹操的影響力日漸擴大,實力也穩居其余人之上。然而不幸的是,郭嘉在三十八歲就去世了,曹操也失去了得力的軍師。
郭嘉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不僅有大志,更是一個忠臣。他與曹操關系極好,兩人十分信賴對方,可以說是君臣一心也不為過。這樣一個長于謀略,富有洞察力的人,又和主君上下一心,若是不死于柳城,想必三國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參考資料:詞條“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