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和胰島素生物學效應不足(胰島素抵抗)而出現血糖增高和胰島素降低的分離現象,具有高度異質性。糖尿病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續上升,已高達11.9%。2018年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報告顯示,全國糖尿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8.0%、34.1%和33.1%。在《基層醫療機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與支持專家共識》中提到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與支持(DSMES)是改善我國糖尿病防控嚴峻形勢的重要一環?;鶎俞t療機構是DSMES的主戰場,基層醫療工作者是實施DSMES的主力軍。為了在基層醫療機構有效開展DSMES,提出體系化知識清單、規范化流程與路徑和質量考評方法,旨在推動和規范基層開展DSMES,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和教育及其健康狀況,減少糖尿病相關醫療費用
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學特征之一,正確評估胰島β細胞功能對于糖尿病的診斷分型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對于延緩2型糖尿病進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臨床上可以通過基于血糖的方法簡單評估,或結合血糖、內源性胰島素、C肽檢測的方法評估胰島β細胞功能;強調通過減輕體重、及早干預并持久平穩控制血糖等代謝指標均可有效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部分藥物還可能具有降糖之外的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的作用。
胰島素釋放和C肽的代謝機理:胰島β細胞產生胰島素原,轉運至高爾基體,分解生成胰島素與C肽,當機體受調節刺激時胰島素和C肽以等分子量釋放進入血液循環。胰島素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其中一半在肝內代謝降解,其余進人體循環,半衰期5-6min。大部分C肽直接參與體循環,半衰期較長,血循環中的C 肽濃度為胰島素的數倍。
胰島素是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是機體內唯一的降低血糖值的激素。胰島素的生理作用在于幾個方面:調節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
調節糖代謝:進餐后,攝入的食物會形成血糖,血糖升高就會促使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而生成的胰島素可以讓全身組織細胞攝取體內的葡萄糖,進而加速細胞對葡萄糖的代謝來降低血糖。
調節脂肪代謝:胰島素可以促進脂肪的合成和儲存,減少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并且使脂肪的分解氧化速度受到抑制。胰島素如果缺乏,則會造成脂肪代謝紊亂,脂肪儲存減少,分解加快,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動脈硬化,進而引起心腦血管疾病。
調節蛋白質代謝:胰島素一方面可以加速細胞對氨基酸成分的攝入和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可以抑制蛋白質的分解。而腺垂體生長激素必需要胰島素的存在,才能促進蛋白質合成,因此胰島素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目前臨床檢測胰島素分泌能力時不僅測定胰島素,而且常同時測定C肽。C肽是胰島β細胞分泌的產物,和胰島素有共同的胰島素原。C肽不能被移到肝臟破壞,其半衰期明顯比胰島素長,所以測定血液C肽水平能夠反映β細胞合成和釋放胰島素的功能。C肽主要的應用是檢測胰島素瘤,有助于區分一型和二型糖尿病,診斷胰島細胞瘤和判斷胰島素瘤手術效果,鑒別低血糖的原因等。C肽的檢測比胰島素具有更多優點:如前所述,幾乎不為肝臟攝取和代謝,半衰期比胰島素長2倍多。而且,它不受外源胰島素的影響,能較準確地反映胰島β細胞的功能。此外,C肽與胰島素無免疫交叉性(與胰島素原有免疫交叉性),其測定更能較完整地反映胰島細胞的分泌功能。胰島素與C肽變化是平行的,但應用外源性胰島素后產生胰島素抗體的患者胰島素較高,與C肽相分離。若胰島素與C肽分離,既往未使用胰島素的患者應考慮為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
但是不用于診斷糖尿病,在診斷胰島素誘導的低血糖的時候,檢測有沒有生理性內源性胰島素分泌抑制,評估有胰島素自身抗體,或正在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人的胰島素分泌和儲備狀態,評價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儲備,監測胰腺和胰島細胞抑制的功能,監測一型糖尿病臨床前期或其早期階段的免疫調節療法。
在進行OGTT試驗(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的同時分別于空腹和口服葡萄糖30min、1h、2h、3h檢測血清胰島素和C肽濃度的變化稱為胰島素釋放試驗和C肽釋放試驗。OGTT實驗中C肽釋放曲線下面積(AUCC)可代表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量,而胰島素釋放曲線下面積(AUCI)只代表經肝臟進入體循環的胰島素量,兩者之差為肝臟攝取胰島素的量。在行OGTT試驗同時測定血漿胰島素和(或)C肽,能了解胰島β細胞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病情判斷及治療指導。
胰島素釋放試驗/C肽釋放試驗注意事項
1)試驗前停用可能影響試驗的藥物如避孕藥、利尿劑或苯妥英鈉等 3-7d。
2)患者自接受試驗3天前起,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不少于150g(但要控制在250-300g內),并且維持正?;顒印?br>3)清晨7-9 時開始,患者空腹(8-10 h)口服溶于300 mL 溫開水的無水葡萄糖粉75 g,如用1分子水葡萄糖則為82.5g。兒童則予每千克體重1.75g,總量不超過 75 g。
糖水在3- 5 min 之內服完。從服糖第1口開始計時,于服糖前和服糖后于0.5 h、1 h、2 h、3 h分別在前臂采血檢測血糖、胰島素/C 肽水平。
4)試驗過程中,受試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煙,不做劇烈運動,但也無須絕對臥床。血標本應盡早送檢。
5)試驗一般會要求受試者測空腹指尖血糖小于10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過 10 mmol/L,則說明受試者存在高糖毒性抑制作用,此時的數據不能真實反映受試者的胰島功能。
再者,空腹血糖偏高的情況下口服糖水會使高血糖雪上加霜,給受試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胰島素釋放試驗/C肽釋放試驗檢測方法
根據臨床檢驗指南,測定胰島素和C肽主要方法學是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CLIA)。近年來采用的CLIA測定,能夠排除胰島素原的干擾,能真實反映血清胰島素水平,更能反映胰島β細胞的功能。但是,胰島素抗體陽性患者或者已應用胰島素療的患者在評價內源性胰島素分泌能力時測定C肽更可靠。
臨床上胰島素釋放試驗檢測的胰島素實際上是胰島素和其他胰島素原裂解產物的總和,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病理狀態下胰島素原裂解釋放產物的比例不成比例變化,導致加工不完全的無生物活性的胰島素釋放增加。由于他們免疫反應特性相同,因此臨床檢驗中測的胰島素是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胰島素和胰島素原及其他裂解產物的總和,此時得到胰島素濃度無法正確反映胰島β細胞的功能狀態。加之血清胰島素濃度易受外源性胰島素的使用和體內可能存在的胰島素抗體的影響,因此,臨床工作中單獨檢測胰島素釋放濃度不能反應患者胰島功能的真實狀態。而C肽和胰島素儲存于同一分泌顆粒中以等相對分子質量的釋放從胰島β細胞釋放。同時,C肽不經肝臟清除,在體內較穩定,也不易受各種因素干擾,因此在評估胰島β細胞功能時推薦用C肽釋放試驗更加準確。
通過C肽釋放試驗與胰島素釋放試驗相結合,可以更準確的評估患者胰島細胞功能,這在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中意義重大。在初次診斷2型糖尿病時,應該結合胰島素釋放試驗、C肽釋放試驗以及患者病史等情況綜合分析,如條件允許,可分別測定胰島素、胰島素原濃度。當胰島素、C肽釋放高峰同步時,兩者評估胰島β細胞功能無明顯差異,若兩者不同步時,C肽釋放試驗較胰島素更能好地反應患者真實的病理生理狀態。血胰島素和C肽的測定對區分1/2型糖尿病及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宜賓市中醫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