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復代赭湯
【正宗配方組成劑量】旋復花9克,人參6克,生姜10克,代赭石9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大棗4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方歌速記歌訣】
旋復代赭用人參,半夏甘姜大棗臨;
重以鎮逆咸軟痞,痞硬噫氣力能盡。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加減】嘔逆較重者,加刀豆子、柿蒂以下氣止嘔;夾有胃熱者,去生姜加黃連、黃芩、蘆根、竹茹以清中焦之熱;胃陰不足,癥見舌紅口干者,去生姜,酌加麥冬、石斛以養陰生津。
【方論】本方證之病機為胃虛氣弱,痰濁內阻。《傷寒論》原意為太陽病經過發汗,或吐或下后,胃虛氣逆作痞、噫氣不除而設。
胃之納谷,以降為順,若胃氣因虛上逆,以致噯氣頻作,反胃嘔吐;痰濁內阻,升降失常,則為胃脘痞硬,嘔吐涎沫。故治之原則,胃虛宜補,痰濁宜化,氣逆宜降。為此,立此方來健脾胃而降逆氣、散郁結而消痞滿為法。
方中旋復花、代赭石并為主藥,前者功效為下氣消痰,降逆止嘔,后者鎮肝降逆,二者配伍,則平肝降逆以治噫氣;人參、大棗、甘草健脾溫補中氣治其虛;半夏、生姜降逆化痰散結,為輔藥。氣得充,胃氣因和,則津液布,痰飲除而氣道暢,諸癥自消矣。
【醫論】本方首載《傷寒論》。衛生寶鑒羅天益日:“汗、吐、下解后,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是以邪氣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也。方中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姜、棗和脾養胃,所以安定中洲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斂浮鎮逆;旋復花之辛,用以宣氣滌飲;佐人參以歸氣于下,佐半夏以蠲飲于上。濁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氣自除矣。”
總之,本方辨證要點為以心下痞硬、胃氣上逆而致噫氣者。為鎮肝和胃、化痰降逆、補中益氣、升清降濁、軟堅清痞之劑,乃治胃弱氣逆、脾虛停飲之主方也。
【驗案】
陳x,男,52歲。患胃病已二年余,近七八天來,發生呃逆,逐漸加劇,呃聲不斷,除睡眠外,幾無片刻休止。經肌注利他林等藥,仍呃呃不止,苦極難言。伴有胸脹悶,暖氣納減,舌苔厚膩,脈象弦滑。食道鋇透:未發現異常。證屬情志不舒,肝氣挾痰,逆阻中洲,胃失和降。治以理氣化痰,和胃降逆。處方:旋復花10克(布包),制半夏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佛手10克,降香10克,生姜10克,代赭石20克(先煎),甘草5克,柴胡5克,大棗5枚。服藥3劑,呃逆已除,胸悶亦減。守原方3劑鞏固療效,隨訪未發。
按:本案例素有胃病,因肝氣佛郁,痰滯交阻,上逆犯胃,呃逆乃作,旋復代赭石湯降逆下氣和胃,加柴胡、佛手、降香,疏肝解郁行氣,服藥3劑,呃逆即止。
【研究】根據《中成藥名方藥理與臨床》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81~682,陳奇:經藥理研究證實,旋復代赭湯具有:①對胃腸道的作用:人參、甘草對實驗性胃潰瘍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減少胃酸分泌,松弛胃腸道平滑肌,有鎮吐作用;②止咳、祛痰:以甘草、半夏為明顯;③抗炎:旋復花、生姜、甘草有抑菌作用,人參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抗感染能力;④對心血管作用:旋復花、代赭石、半夏對心臟有抑制作用,使心率減慢,半夏、人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⑤抗驚厥、止痛作用:半夏還可對抗腎上腺素性室性心動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