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述清初書壇是按哪三系向前發展的?列舉其代表書家。
答 清代前期的書壇呈三系向前發展,表現為晚明浪漫書風的余緒,崇董書風和隸書熱潮。晚明浪漫書風的延續主要體現在由明入清的降臣王鐸與遺民傅山,他們以其個性張揚、充滿激情的書法影響著清初書壇,代表人物除王鐸外還有歸莊、法若真、宋曹、許友、朱耷。
明末華亭派董其昌的延續,在康熙朝成為風氣,代表人物有:擔當、查士標、沉荃、查升、姜宸英、張照。另外一批帖學家笪重光、何焯、汪士宏、陳亦喜與董氏審美意趣相一致戒與董風若即若離。
明末清初由于古文字學、金石學的興起,造就了一批寫碑銘名世的書家。他們以隸書創作為主,代表人物有鄭(竹甫皿,上中下組合成字),程邃、朱彝尊、石濤、張在辛、萬經等。
2、
答 前碑派,就是清代碑派的前身。他們以擅長寫隸書、篆書 為主。其中大多數人對傳統帖學下過功夫,創作中揉合二者或以碑破帖的特征。以鄧石如、阮元劃界,在他們以前的經碑破帖一派,稱為前碑派。此后的尊碑一派稱為碑派。前碑派和碑派在對待傳統帖學上有借助和貶棄程度上的差別,但實際上體現出一條線脈上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前碑派書法,在突破舊的審美定式上有著新鮮活透的生命力,較之碑派成熟期的書法,少程式、多創造,反而更充滿了創造性。前碑派的代表人物有:鄭甫、程邃、金農等,在他們的書法作品中已出現 了以碑破帖的激進思想,他們的實踐為碑學的誕生做好了準備。金農的書法實踐,強調藝術實踐中強化用筆中的金石氣,其師碑思想后來為碑派書家廣為接受,金農樣式的出現,為清代師碑的書家立下了一個比鄭甫更有說服力的典型。
3、為什么說前碑派和碑派是清代書法一條發展線索上的兩個階段,指出這兩個階段對傳統帖學借助和貶棄程度上的異同。
答 前碑派和碑派在對待傳統帖學上有借助和貶棄程度上的差別,但實際上體現了一條線脈上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前碑派書法在突破舊的審美定式上有著新鮮活透的生命力,較之碑派成熟期的書法,少各式,多創造,反而充滿了創造性.
前碑派的發生發展跨越清代前、中期,以清代前期的鄭甫為先驅,鄭甫開創師碑這風的先河。前碑派自清代前期出現,到中期形成與帖派對峙的局面。他們篆隸書為創作模式。在董、趙書風籠罩書壇的情況下,對突破帖學一統天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有歷史意義。
4、清代碑學建立的標志是什么?它是怎樣從阮元建立到包世臣的發展完善再到康有為的總結走向高潮的?
答 清代中期揚州人阮元《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兩篇文章,是清代碑學正式形成的標志。阮論二論的產生為師法漢碑派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第一次給北碑重要地位,從而揭開了清代碑學的序幕。從此包世臣《藝舟雙楫》闡述了與阮元觀點一致的碑學思想,進一步揚碑抑帖,并推重他的老師鄧石如,使碑學理論得以完善。從實踐上看,包世臣第一個有意識地以北碑之法為其書法主要格調。清代的碑學到康有為時達到高潮。他的碑學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論著《廣藝舟雙楫》中,對碑學的發生、發展、流派、審美風格等提出了一套更為完整的也更為偏激的理論,他第一次使用“碑學”和“帖學”的概念,認為書法和自然界一樣,有著不斷進化的過程及其內在的規律,并從美學角度審視北碑,提出十美,給北碑以美學上的支持。
5、
答 康有為的書學思想中一些過于偏激的思想,如將阮元、包世臣的揚碑抑帖發展為尊碑貶帖,甚至卑唐。在政治變革思想的指導下,對帖學一派竭力貶斥也對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著一些局限和失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開通不足,并認為千百年來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6、
答 清代碑派書法的共同的審美特征就是以篆隸書為創作方向,以北碑和無名書字為中心,開辟了一條帖學所不能及的新徑。
清代晚期鄧石如的篆書作品,在繼承二李的同時,以漢碑額上的篆書用筆加以改造,并以長鋒羊毫寫出富于彈性變化的筆畫,運筆流暢剛毅,改變以往只重結構的單調的篆書審美定式,開一代風氣。
伊秉綬的篆隸書創作,師法漢碑中雄渾平直一類,用墨濃重如漆,結字寬博拙樸,省去明顯的波挑,而以直畫代之,并富于篆書筆意,同時強化方折,將漢碑的渾厚拓展到極至。
康有為的書法以行書名世,用筆遲送澀進,沉厚圓渾,結字內緊外松,開合有致,氣象渾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