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鼠須筆
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正善治,動善時”是十分高明和高深的見解。
什么是“居善地”?也就是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說通俗一點,就是“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哪里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呢?這很難一概而論,關鍵看自己的才能是否與這個位置相稱,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能否與這個團隊兼容。如果站錯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會有危險。
什么是“心善淵”?也就是說,心要像深潭一樣清澈平靜,不受外界環境所擾。在紅塵之中,如何能避免受到污染和驚擾呢?這需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像盤石一樣穩固。
什么是“與善仁”?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對強者要尊重,對弱者要理解和嘉許。許多人對強者能保持足夠尊敬,對弱者卻心存輕視;或者對弱者表示親近,對強者卻心存排斥。這不是真正的“與善仁”。有一句話說得好,“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對強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眾之力,無所不成。
什么是“言善信”?就是說話要講信用。人世間的道理,就像那條物理學上的定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向他人施予什么,也會得到什么。一個人不受信任,是因為他不講信用;反之,一個人受人信任,是因為他說話算數。這個道理將在后面加以論證,在此不必贅述。
什么是“正善治”?就是忠于職守,用業績說話。古今中外,無論什么事物都可能過時,無論什么理念都可能更新,就是“用業績說話”這一條永遠不會過時。如果用業績說話不靈了,說明這家公司、這個團隊該倒閉了。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不必存任何僥幸心理。
什么是“事善能”?也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 將它理解為有辦事才能也未嘗不可。但才能大小,是相對事情難易程度而言的。如蘇東坡所言:“挾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有些事不是我們想不想做的問題,確實力有不逮,也沒辦法。但有些事我們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棄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則。
什么是“動善時”?也就是合理把握辦事時機。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問題。什么時機才合適?這完全取決于各人的眼光和閱歷。有的人能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有的人卻讓事情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