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寫法有點淵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陸羽在《茶經》將“荼”字去掉一劃,寫成茶,一直通用到現在。元趙孟俯臨漢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寫法還是“荼”。自古書法家愛品茶,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些書法家與
茶有關的作品欣賞:
《苦筍帖》唐·懷素
唐代僧人懷素所書。懷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長沙人,他的俗家姓錢,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懷素是以書法而聞名的,特別是狂草,在中國書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精茶帖》北宋·蔡襄
《思詠帖》北宋·蔡襄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發,應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職。途經杭州,約逗留兩個月后,于1051年初夏,繼續北上汴京。臨行之際,他給邂逅錢塘的好友馮京(當世)留了一封手札,這就是《思詠帖》。信札全文如下:
“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
《思詠帖》書體屬草書,共十行,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用筆虛靈生動,精妙雅妍。通篇雖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蘊含的風流倜儻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戲茗事的清韻,則真是呼之欲出,裊裊不絕。
《新歲展慶帖》北宋·蘇軾
該帖亦稱《新歲未獲展慶帖》,是蘇東坡寫給好友陳(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緣匯觀》著錄,該貼用筆精良,章法上也多過人之處,正如岳珂所評:
“如繁星麗天,照映千古”。據其內容來說,該帖不僅是蘇軾書跡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貴資料。
《啜茶帖》北宋·蘇軾
《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見一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