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學者型畫家孫祖勃孫祖勃(1919-1978),又名祖白、孟淵、夢園。上海嘉定縣人。師從吳湖帆,擅畫山水,筆致工整醇雅。對中國畫史論素有研究。生前曾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作為一位中國繪畫史論的研究者,孫祖勃以其全面而深厚的學力知名于繪畫史學界。孫祖勃曾經三次參加最具有權威性的工具書——《辭海》中國畫學科的編寫與修訂工作。此外,還有《唐寅》、《米芾》、《米友仁》等畫家傳記著作出版。對中國繪畫史論的研究,孫祖勃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從發表在《朵云》第三、四集中的遺稿《歷代名畫記校注》(全十卷)和《<四庫全書>校注心得》中,可以看到孫祖勃涉獵的廣博和研究的精深。倘若假以時日,相信會有更大的建樹。作為一位畫家,孫祖勃是吳湖帆開啟的近代青綠山水畫風杰出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孫祖勃《奇峰異洞》上海中國畫院藏從吳湖帆借著董其昌通過楊升“摸索”得來的《唐楊升峒關蒲雪圖》以及其他同類作品中,可以看到吳湖帆兼融水墨的清醇雅逸與青綠的典麗工整的畫風,在孫祖勃的筆下得到了延續和承接。色彩層次豐富,細膩明麗;筆線精勁流暢,墨色淳厚;畫面凝重而富于變化。可以說,吳湖帆近代青綠山水畫風的主要特征在孫祖勃的畫面上得到了完整的、純粹的呈現。或許是受到時代風尚的影響,孫祖勃的山水畫在畫面形象的描繪上,與其師吳湖帆拉開了距離。如果說吳湖帆更多地描繪的是胸中丘壑,那么,孫祖勃更多地描繪的是眼前山川。亦即吳湖帆的畫面上更多地帶有程式的意味,而孫祖勃的畫面上更多地體現了寫生的意味。因而,在畫面的整體藝術效果上,吳湖帆趨近于古典,而孫祖勃接近于時代。
吳湖帆《仿楊升峒關蒲雪圖》以高古的技法,應對自然景致,使“青綠山水”這一藝術樣式散發出時代的氣息,孫祖勃無疑立下了發揚和開拓的功績。通過孫祖勃的努力,一方面表明“凡有清三百年來無問津者”的“唐人畫法”——山水青綠法,之所以長期以來無人問津,并不是這一技法在描繪與表現上的無能無為:如果說吳湖帆已經證實了在古典程式上的作為,那么,孫祖勃進而呈現了在時代樣式上的作為,師生兩代人的共同努力,所印證的或許正是唐代繪畫史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那個著名的斷言:“藝無古今”;另一方面也表明技法作為一種手段,固然有其自身特有的藝術品性,但是,其能效的發揮取決于藝術家。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社會的演進,人們面對自然山川時的眼界和角度都有了故往不可企及的拓展,在如何表現新的山川景致上,孫祖勃以其承接而來的近代青綠山水技法的應變運用,既展示了這一技法“以形寫形”的描繪能力,又展示了“以形寫神”的表現意蘊。換言之,孫祖勃實現了山水畫技法應對新景致的嘗試和實踐。
孫祖勃《雪山》上海中國畫院藏
孫祖勃《剡溪攬勝》上海中國畫院藏
孫祖勃《天下第一山》上海中國畫院藏從歷史的演進歷程來看,孫祖勃的富有意蘊的眼前山川的寫生性描繪,為山水畫增添了一種獨有時代的樣式。本文作者:邵琦,1963年生于上海,齋名“渠宜書屋”。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美術史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曾任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繪畫研究季刊·朵云》編輯部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現任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畫師。著有《書屋小記》、《中國畫文脈》、《晚明以來中國畫的語境與語義》、《托古改制》等出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