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拙,原名張兵。1968年生,河北昌黎人,書畫家,收藏家。齋署坦腹齋,號青蘋主人。2011年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研究生課程班。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書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工書畫,通文字,精研書畫鑒賞之學。喜愛國學,浸淫筆墨, 數十年不輟,自幼學習書法,國畫專攻傳統寫意花鳥畫,畫風樸厚重靈動,瀟灑野逸,別出新意,情趣盎然,繼承了中國傳統寫意畫的流派脈絡,在當今畫壇獨樹一幟。書畫作品為國內外收藏家廣泛喜愛和收藏。
聯系人曲女士,電話:13780358775,微信:13780358775
得勝圖 34x70 2007
回望東風花一枝 34x70 2007
丑鳥不知 34x35 2008
春風含笑圖 34x35 2008
大拙之美
文/ 李浪木
大拙,姓張名兵,一個有著文革時代烙印的“俗”名。
早年的大拙是一位文藝青年兼憤青,大學畢業后干過國企,又輾轉多種行當,苦辣酸甜,終于宿命地走到了自己喜愛的職業。他讀書多且雜,文史子集,閑書野史,茶經印譜。對歷史的求證,儒、釋、道的參研,使之對人生和美的解讀總有獨特的一面。一次我們從北京驅車海邊,聊了一路。傍晚時分,正值天邊一大片艷麗的火燒云,逆光中的大拙,象傳說中的古希臘人,聲音抑揚頓挫,讓我提醐灌頂,感到人生世事之廣大。這場景也多次出現在夢中。
讀其人,而見其藝。他的書法早年臨唐楷,而后研習漢隸和魏碑,于龍門二十品用功頗多。大拙的行草書,結字氣象豪邁,渾然古質,一派縱橫捭闔,于平整之處見險絕;其筆法的多變,在寧靜平淡之中蘊藏著生機;其線質的古澀凝重,呈現出剛柔相濟、動靜相宜的特質,可謂得文武之道。在拙妍相雜、以拙取妍、以拙取險的氣勢之中,可顯現其近二十年來浸濡于書道之功。
當今中國畫的現狀頗令人尷尬,所謂學院派生產出的種種新樣式看似熱鬧,但傳統筆墨和寫意精神卻幾近凋零。中國寫意花鳥畫傾向于表現和形式,對筆墨功夫和畫家素養的要求更高,在三筆兩筆的逸筆草草之間寫出韻味和情感,這才是東方藝術美的真諦所在。大拙正是當今畫壇少有的傳統花鳥畫傳承者。他不事張揚,常年積之累之,積淀了學養見識,使他的畫中多了許多書卷之氣。他多年專攻寫意花鳥,對青藤與八大,缶翁與白石均有精研,而對描寫對象觀察體味的獨特角度和真摯情感,更使得其作品樸拙雅逸,真氣四溢。他對清代傅山的“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直率勿安排”這一中國文化大美之境是心領神會的,并在作品中有了充分的體現。其筆下的八哥、懶貓、老魚乃至花花草草都充滿了性靈和拙趣,真是筆墨性情,皆以其人性情為本,古人之言極是。
大拙之畫,由書而來。與書合而不同,違而不犯,又因其備書法、詩詞、文賦、篆刻四翼,就象古代的文人畫家,勾畫些閑花野鳥水禽山石似乎有游刃有余之感。這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是尤為難能可貴的。其中有多年研習書法喜愛傳統文化之故,更多的是他深悟中國畫寫意之文化本質的自覺,用自己的書法和文學修養詮釋深邃的筆墨意境,直入堂奧,其作品中畫意與筆墨的簡率與自然,恬淡與渾厚讓他在當今畫壇更有風標自立的一面。
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一直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拙,一種是巧,兩者各有其美,巧的有更多人喜歡,取悅于人的淺表感官,拙的曲高和寡,耐人尋味。
大拙之美,識者自知之。
桃花八哥圖 46x70 2008
禽鳥對屏之一 34x140 2010
爭峰圖 68x140 2011
水禽圖 27x70 2011
山禽圖 34x140 2011
竹鳥圖 46x70 2011
抬頭見喜圖 68x140 2011
拙而不群,暗香浮動
文/霍昀(畫家,文藝理論家)
他個子不高,有些胖,笑臉,五官端正,眉毛濃密,頭發無定型 ,時長時短,時黑時白,有時帶著睡形示人,不知道出門時是否照鏡子。也許他很少看鏡子里的自己,鏡子存在對他來說意義不大。他著裝不講究也不在意,時有穿著不著調,混搭的另人驚奇,隨意的讓人著迷,時有穿著合體氣韻生動,充滿活力。他時有高談闊論,信口開河,東西南北,古今中外,無不知嘵,自有見地,另人深思;時有沉默不語,目空一切,似看破紅塵,超然物外。一個人時不煙不酒,朋友雅會,煙不離手,酒醉后有激情爭論也有苦悶淚水,盡現性情之本,他對酒和吃都很糾結,喝怕醉,吃怕多。不喝不爽,不吃不快。有徒弟數名,其一徒弟和他年齡相仿,常跟隨左右,多不是他帶徒弟出行,是徒弟跟隨。一般他在哪,十多鐘后就可能接到徒弟電話,徒弟隨后便到。大多時師傅作畫,徒弟在一旁挑剔指點。儒、釋、道、天文、地理、歷史、古今中外、風花雪月、燈紅酒綠、無話不爭無題不論,在師徒互不相讓的爭辯中,完成對徒弟潛移默化深入淺出的傳授。師傅全無盛氣凌人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傲慢,徒弟也不低聲下氣卑弓屈膝小心意意的順從,他們師徒關系就是傳說中的良師益友吧。他神秘而獨處,時而孤游四方,結交四海賢達雅士,不知他何時走,又何時而歸,時有現身國內各地藝術品市場。他對中國畫文脈清晰,文理通透,風格流派把握準確,尤其對清末民國書畫研究獨具慧眼自有見地,常滿載而歸。眼準緣好,也時有出手不時,失落感慨。他起居時間自在,早十點后起床,晚二點前后入睡,雷打不改,無論居家還是在外,風雨不變,和他同行時,大多順他的時差而行。他是閑著的忙人,前些年上網做畫廊,一做就十余載,人氣很旺,貨真價實,國內知名。近年用微信傳播,坦腹齋已有數萬微友,每天都新文傳播朋友圈,余時便水墨涂花鳥自娛自樂。他的畫室,空間不足十平米,墨香縈繞但雜亂無章,作品滿地,實無落腳之地,案上文房俱全講究,但也無序可循,滿室花花世界,另有一番情致,讓人難忘 ……
他就是張大拙,現只有他的家鄉和同鄉同學還記得他原名張兵,藝術圈中都稱他大拙。大拙和他的花鳥畫,在當今中國主流藝術圈中,知道他的名字和他花鳥藝術成就的,也許并不多。在他的藝術簡歷中,看不到他參加過任何主流展覽記錄,這到是事實,但這說明不了什么,也并不悲催,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和他花鳥畫藝術的成就與存在,因為那些本就不是大拙畫畫的初衷,同時那些也不是他想要擁有的,其實大拙就沒有想過,主流非主流這個問題,他畫畫的初衷很簡單,也很單純,就是喜歡畫畫,想畫畫,覺得畫畫很好玩,這就夠了。大拙不與所謂主流為伍, 卻另有一番別樣風采。大拙的名字和他的花鳥畫在民間收藏和國畫圈中流傳很廣,影響也很大,正所謂暗流涌動。我和大拙是多年好友, 每每我和他的朋友們, 把他和他的花鳥畫介紹給各自畫友們的時候,無一不對他的花鳥畫所取得藝術成就大加贊許和認可,其中不乏中國當代國畫界的名家和領軍人物。大拙雖然在民間被廣泛認可,但他不是民間藝人,而是被民間喜愛的藝術家,我不喜歡也不認可民間草根藝人的稱謂,邏輯上有些不通, 每個藝術家從繪畫起始, 繪畫過程, 藝術成熟, 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與不同,如果有區別,也只是藝術家各自展示的平臺不同罷了。今天的人們太在意藝術家表面身份了(教育、出身、協會、全國展覽、職稱官位等)這些和藝術品質量的高低沒有必然關聯,藝術是靠作品說話的,作品流傳廣泛,作品好,才是優秀藝術本該有正確定論,其他都浮云 。
大拙自幼開始練習書法,喜歡涂畫,可為童子功。大學誤入理工學習鋼鐵專業,這種選擇對一位喜愛畫畫的人來說,也許是一條錯誤選擇。但他在北京讀書時間正值“八五思潮”時期,北京的藝術領域異常活躍,風起云涌,這對一個喜歡藝術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無法安靜的學習的,當時中國藝術燃燒的熱火也同時燃起本不安份不甘寂寞的大拙對藝術熾熱而渴望的心,他節假日穿梭于各類展場,對大拙來說,看懂看不懂藝術內容, 歡喜不喜歡形式, 這些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開啟他的藝術眼界和審美寬度,為他曰后的藝術創作積蓄了能量, 奠定了基礎。在中國當代藝術史最活躍最為自由的時期,大拙在現場,大拙很幸運,隨后的十年,大拙平靜的和常人一樣生活著,九十年代后開始書畫創作。大拙喜歡花鳥畫,早期畫畫受新文人畫影響,臨摹了很多新文人畫作品,我和大拙初識時,去他家里,第一眼見到新文人畫代表畫家作品掛在墻上,很吃驚大拙有他的作品,當我認真的欣賞后,大拙笑嘻嘻地說是他臨摹,以假亂真,讓我想起當年的張大千,也是臨摹高手。大拙以自娛自樂自我安慰方式畫他想的畫,很少展示出來。從我第一次見到他的畫開始,中間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過他的畫。2007年,是我再次見到他的畫-----很多花鳥畫,這次的驚訝,是他的自創作品,不只是多,而且好,有自已的風格和面貌。時至今日又近十年了,這十年來我和大拙接觸交流多了,對他的作品更加喜歡和理解了,大拙花鳥,樸拙純真、生動祥和、自成一路;大拙花鳥,有傳統之氣,文人之韻,文人風骨。是今天花鳥畫界為數不多的讓你喜歡,記得住又忘不了的花鳥畫家。說他畫的好,不是恭維,也不是吹捧,只要你用心去對比古今和當代花鳥畫壇的花鳥畫作品,就會認可這個定論。他是中國花鳥畫界真的畫的很好畫家。因為大拙花鳥畫里有內容,有生活,有見地,有情懷,有快樂,有筆有墨,最重要的是有他自己,有真情真意在他的花花世界里淀放著,香溢四方,這就大拙給我們的世界-----美麗而紛芳的世界。
乙未初夏完稿于舟山
2014年雙壽圖68-68
2014年松翠圖68-68
2014年松石圖45-34
2015年繡球雙鳥45-34
大吉重冠圖68-68,2014
帶魚34-28,2010年
得趣不在多68-68,2014
海麟圖1,45-34,2015年
海麟圖2,45-34,2015年
河豚34-28,2010年
荷花翠鳥45-34,2015年
黑頭34-28,2010年
佳果先熟圖 68。68 2015
佳果先熟圖45-34,2015年
劍魚34-28,2010年
江湖 68-68 2015
榔幫魚34-28,2010年
南國風味45-34,2014年
聽松圖 68-68 2015
鴛鴦富貴圖45-34,2014年
鴛鴦戲水45-34,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