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風濕科副主任醫師黃閏月
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存在著對疾病認知度低及致殘率高兩大特點。低認知度表現在有的患者對疾病的嚴重性認識不夠,不能積極堅持治療,有的患者則對疾病過度恐懼,認為其是“不死的癌癥”而放棄治療,兩者最終都將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甚或殘疾,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
而隨著現代醫學對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類風濕關節炎已絕非不治之癥,多數患者通過積極規范的治療,病情可被控制甚至趨向臨床完全緩解、大大降低致殘率。
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積極做到以下三個原則:
1
早期規范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
臨床發現,越早診斷,越早治療,對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控制的療效越好。早期規范的治療可使疾病趨向臨床緩解并防止骨破壞,這已成為國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專家共識。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一旦出現骨破壞就是不可逆的,最終可能變成關節畸形,功能喪失。
有研究報道稱,未經早期診斷,規范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3年內出現關節破壞的機率高達70%,而通過積極、規范的治療可以使多數患者病情得到緩解,并可減少骨破壞發生率。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前3年,特別是前1-2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時期,需要抓住時機,盡早治療。
因此,當患者出現關節腫脹、疼痛、晨僵等臨床表現時,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風濕科就診,抓住早期治療的關鍵時間窗,以求取得最好療效,防止骨破壞和關節變形。
如果失去早期治療的時機,或已出現關節畸形、關節破壞、骨性強直,這也并非意味著喪失治療價值與必要,此時更應該積極就診、規范治療,控制疾病進展,最大可能的搶救關節功能,避免關節功能進一步喪失。
2
定期復診跟蹤檢查十分必要
類風濕關節炎病程長,病情反復遷延,需要長期治療,定期復診跟蹤檢查是十分必要的。
無論西藥還是中藥長期使用下都可能會出現一定不良反應,定期復診跟蹤檢查可及早發現藥物副作用并進行干預。
疾病處于不同階段,用藥方案也相應不同。
疾病活動度高時,多采用多藥聯合方案,以求快速緩解急性期癥狀,控制疾病進展的目的;疾病處于臨床緩解時,則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藥物減量,避免長期使用藥物的不良反應。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犯關節為主,但同時也可引起多種并發癥,例如可繼發肺間質病變、貧血、類風濕血管炎、心臟、腎臟等多系統病變。
定期復診,一方面可以發現并發癥并及時治療;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并發癥調整及時用藥方案,避免使用加重并發癥的抗風濕藥。
例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眼底病變時應避免使用羥氯喹;繼發性肺間質病變時,應避免使用甲氨蝶呤等藥物。
3
遵醫囑按時用藥,勿自行停藥或減量
類風濕關節炎目前認為是不可治愈的頑疾,不規范用藥是類風濕關節炎致殘的主要原因。
但是該病并不是不治之癥,通過早期規范化治療,是可以達到臨床緩解的。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患者要有信心、有耐心地堅持治療。
溫馨提示
在風濕專科醫師的指導正確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關節腫痛緩解后,不要輕易停藥,一定要專科醫生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減藥,而不是關節不腫不痛了,就立刻停藥。突然的停藥往往會使病情出現反跳,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增加治療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