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名是縣域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近年來,我在工作之余,閑觀忻州所屬各縣史志,對其縣名來由略作探究,現輯于此,與諸君共享。
忻州,古稱“秀容”, 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開始活動,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時屬趙。秦漢屬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 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自唐宋以來,一直設有州治,有“晉北鎖鑰”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代縣,歷史文化名城,上古時為代國,故得名。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秦立廣武縣,西漢廣武縣屬并州太原郡。東漢改屬雁門郡。三國時為雁門郡治。隋開皇五年雁門郡改稱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為代縣,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屬山西省政司。民國元年改為代縣。境內有被稱為“天下第一關”的雁門關、楊家將故地。現存楊家祠堂,香火甚旺。
繁峙,春秋戰國時為霍人邑,秦漢時始稱繁峙。其縣名來由有兩種說法。一曰諧音訛傳說。因原平縣南有板寺村。據《崞縣志》稱,繁峙縣故治在縣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訛。二曰地形說。據《遷城記》:“繁峙,雁門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環而拱之,故曰繁峙。”
寧武,因境內有寧武關而得名。“武”者,兵家必爭之地也,“寧”者,安寧也。體現人民對和平的渴望。漢置樓煩縣,魏、西晉因之,永嘉年廢。北宋置寧化軍。金稱寧化縣,為寧化州治。明洪武年間設鎮西衛、屬太原府管轄。成化四年立寧武關。嘉靖十九年,寧武為山西鎮,統領雁門、寧武、偏頭三關軍事。清雍正三年始改寧武縣為寧武府治,領“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屬山西雁門道。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今因之。寧武現為旅游勝地,著名的旅游景點有天池、萬年冰洞、汾河源頭等。
靜樂,春秋為晉國汾陽邑。西漢為汾陽縣。晉置三堆縣,北魏為三堆城。隋開皇三年屬岢嵐縣,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四年改稱靜樂縣,取安定祥樂之意。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屬憲州治,元為管州治,并廢縣入州。明洪武年間復置靜樂縣。
神池,漢為樓煩縣,北周置神武縣,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得名。據明《文昌祠記》:“寧武北距黃花嶺,皆祟嶺疊嶂,烏道虬盤。逾嶺而下,自巔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實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神池縣.
五寨,漢時屬雁門郡武州地,宋為嵐州嵐谷地,金置寧遠縣。明洪武七年設鎮西衛。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縣。
岢嵐,春秋屬晉,戰國時設樓煩郡。秦屬太原,漢屬雁門郡,魏屬新興郡。北魏因境內有岢嵐山而改名為嵐州。隋改稱樓煩郡,并于大業三年置岢嵐鎮,屬岢嵐軍。唐長安三年置嵐谷縣。宋于嵐谷縣置奇嵐軍。金廢軍,改嵐谷縣為岢嵐州,元廢。明洪武七年置岢嵐縣,后復升州,民國元年復稱岢嵐縣。
河曲,春秋為晉邊地,戰國屬趙,漢及唐時屬太原。五代十國時北漢劉崇置雄勇鎮,屬嵐州。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大山軍,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后廢,金貞元元年置河曲縣,因縣治在黃河之曲而得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元憲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復置河曲縣。河曲縣以河曲民歌、二人臺聞名。是舊時“走西口”出境處之一。
保德,春秋屬晉,戰國屬趙樓煩地,秦為太原郡地,唐為嵐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軍,景德元年改為保德軍,金大定十一年置保德縣,大定二十二年改保德縣為保德州,元憲宗七年廢縣留州,民國元年改州為縣。縣名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意。 保德縣煤炭資源豐富,經濟發達。且有“民歌之鄉”美稱,出了許多受人贊譽的歌星,我國著名歌唱家馬玉濤,就出生在黃河岸畔的馬家灘村。
偏關,古稱林湖,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清改稱偏關縣。據《天下郡國利病書》:“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據《偏關縣志》,“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境內有著名的萬家寨黃河水利樞紐以及黃河入晉第一灣:老牛灣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