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2018-01-12 郭斌 愛果樂公開課00:00
我的蘋果樹種植在旱山坡上,路難行,完全沒有水源,開始因為效益低,所以管理也非常粗放,果品品質(zhì)逐年下降。近年來,我認真地學習蘋果的管理技術,訂閱了很多書籍和報紙,并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嘗到了不少甜頭。秸稈、雜草是蘋果園里的寶,就是我從報紙上學到的知識,并得到了實踐的驗證。
我從學習中了解到,“要想樹長好,土松有機高,水肥調(diào)節(jié)是關鍵”。我心里想,為什么山上的樹和草無人管理,長得卻很茂盛呢?刨開長草茂密的土層發(fā)現(xiàn),松軟的土層中,盡管天再旱,總是保持著濕潤。再仔細觀察,常年長草的土層,因為落葉和雜草連年腐爛,自造營養(yǎng),使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提高,這樣既疏松了土壤,又達到了蓄水保肥的作用。但自己的蘋果園呢?樹葉都被清除出園外,因施農(nóng)家肥困難,所以只用點速效化肥。因缺水,肥效也低,同時造成土壤板結,對果樹根系的生長和吸收非常不利,況且蘋果樹又是一個消耗養(yǎng)分很大的樹種。
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對癥下藥。山區(qū)到處是雜草,每年蘋果園地邊、路旁,雜草處理都成了問題,一年要噴好幾次滅草劑。秸稈更是到處都是,果農(nóng)為了處理秸稈、雜草,只好將其燃燒,禁都禁不住,有的果農(nóng)稍不注意,還把辛辛苦苦管理的果樹燒毀。利用大量雜草、秸稈覆蓋樹盤,不就是就地取材的好有機肥嗎?于是我就打破常規(guī)管理方法,改噴滅草劑為生草、割草漚肥,改秸稈焚燒為秸稈覆蓋。為了防止蘋果樹根系上翻和火災,我采用了隔行挖溝法。即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順蘋果樹行挖寬70~100厘米、深60~80厘米的通溝,把果園中的雜草、樹葉和秸稈全部填到溝里,加少量氮肥和一些人畜糞便,填滿踩實后蓋少量土。以后只要果園有草就隨割隨填到溝里。第二年在另一行用同樣方法挖溝,填雜草、秸稈,使樹體自然生長在土壟上。挖的溝,經(jīng)過風雨滲濕腐爛后下陷,還可填埋秸稈和雜草樹葉。這樣新舊溝就需要大量秸稈和雜草樹葉。從此,別人秸稈從果園往外拉,而我的果園卻是把秸稈往里扛。有人笑我:“撒把肥頂十來捆秸稈,何苦呢?閑人、笨人才干那些事。”聽完后我也只是一笑了之。幾年連續(xù)下來,我的果園因為蓄水增加、有機質(zhì)含量提高,樹勢增強,病蟲害減少,果品質(zhì)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反而務工少了,錢多賣了。我把秸稈、雜草當成了果園里的寶。
好的,以上關于秸稈、雜草是蘋果園里的寶就為大家播送到這里,希望本期節(jié)目對種植果樹的朋友能有所啟發(f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