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保平
一個人吃不吃一種動物,有較為復雜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宗教信仰,如穆斯林就不吃豬肉;有的是因為身體排斥,如有的人吃蝦子會皮膚過敏;有的是出于環保,認為動物飼養、運輸、加工等環節會消耗大量能源和排放大量廢氣,做素食主義者,所有動物都不吃;有的是因為情感,比如愛狗的人拒吃狗肉,愛貓的人拒吃貓肉。
因為情感的原因不吃某種動物,肯定不是人類所普通存在,至少不是人類早期就有。人類在早期的叢林時代,并沒有主宰這個星球,所有其他動物皆向人類“俯首稱臣”,除了有毒傷身的動物不吃(甚至有毒的河豚也吃),人類為了生存下去,都會吃。而且,你不吃別的動物,別的動物吃你,人類與其他動物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進化關系,很難建立起某種親近的情感。
人類與某些動物建立起親近的情感,是從馴化動物開始的,人類為什么要馴化動物呢?人類學家派特? 辛普曼認為:在自然環境下,幾乎沒有動物會喂養其他動物的幼仔,因為食物總是有限的,你每喂其他動物的幼仔一口,你自己的幼仔就少吃一口。面對這一現實,養育其他動物的幼仔顯然難以理解,而人類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人類要將他們經過千萬年觀察而熟知的動物,變成自己活的工具。不同的馴化動物為不同的工作提供了大量可再生的資源,例如追蹤獵物,消滅老鼠,保護族人與貨物,提供毛皮取暖,遠距離運輸,以及為人類的嬰兒提供奶制品等等。一旦完成馴化,動物便會根據各自的特性,為人類提供大量的便利,為人類的生存與繁衍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可以馴化,有統計顯示,目前在地球上已知的148種哺乳動物里,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不超過15種。為什么有些動物可以馴化,而有些動物不可以馴化呢?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總結出幾個原則:吃得太好或太挑不行,長得太慢不行,不好意思在圈養中交配不行,性情兇險或易受驚不行,非群居或沒有優勢等級或生活范圍相排斥也不行。按照這幾點去套用會發現,狗、貓、馬、牛、豬等動物相對適合馴化,尤其是狗,上以幾點基本上都吻合。所以,學界基本上認為,狗是人類第一個馴化的動物,大約在3.2 萬年前狗被馴化了(也有約16000年前,或早在10萬年前的說法)。另有研究人員認為,在公元前8000年就已經馴化了貓,不過貓的馴化不如狗那么完全,只有在自己有需求時,貓才會變得溫順。準確地說,是貓馴化了自己,且能夠在與人溝通時占主導地位。
有些動物,比如馬戲團里的動物,可以被“訓練”,卻不能被馴化,“訓練”只對那一只動物一時管用,它的后代不經“訓練”就再次恢復本性,而馴化可以讓該物種世世代代具有符合人所需要的特性,它是一種基因性的,而不是臨時性的。馬戲演員可以將一只猴子訓練得跟人一樣會表演,也可以跟人很親近,但是,它生出個小猴子,就不會天生地具備與人親近、聽人使喚的本性。
在所有馴化的動物中,與人類生活范圍不相排斥,最能與人類近距離相處的,無疑問是狗和貓——上得山場,入得廳堂。人類最初馴化狗,是為了用于幫助人類獵取動物、看家守院,狗吃屎本身就相當于養了一個清潔工;同時狗肉本身也是很好的食材,繁殖能力又強。馴化貓則更可能是為了捕捉令人類頗感麻煩的老鼠的需要。在生存物資緊缺的時代,說不應該吃狗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據說貓肉不好吃,所以,歷來吃狗要多過吃貓。
從經濟學上講,那個時候,狗對人的效用主要在物質、工具上,而非精神情感上,因為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到了后來,尤其是近代以來,一些人的物質生活富裕起來,生存無虞,對狗的情感上升為第一,狗就由工具、食材變成了寵物,寄寓著單純的情感需求,本來很賤的狗一下子金貴起來。而狗所具有的忠誠、“通人性”等特性,使它成為最能理解人類情感的動物。
一旦人與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就正象一句臺詞所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情感的力量足以讓人做出不計代價的事來,非但自己不會吃狗肉,還會強烈地阻止他人吃狗肉,向狗祈福、向狗肉下跪謝罪、高速攔車救狗等。萬年之前,人類的祖先在馴化狗時,狗無非是征服的對象,利用的工具,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人類之間會為狗而互相詰難,發生一場場爭斗,更不知動物福利為何物。倘若沒有馴化,倘若不是吃飽了,人類也不會跟狗有這樣一曲親熱戲。
即便在現在,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對某種動物有特殊的感情,也不是每個人都到了無須拿狗來當工具(哪怕賺錢的工具),只須拿狗當寵物的階段,你對一種動物有感情,不能要求別人對這種動物也有感情。倘若有人勸我別吃狗肉,我只好謙虛地對他說:對不起,我還沒有“進化”到你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