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啟了“超人”模式,努力為我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只要是對我們以后發展有益處的條件,他們都會盡自己所能地滿足,尤其是跟學習有關的,即使學費再貴,他們也不會說一個“不”字,起早貪黑的工作,只為兒女有朝一日可以出人頭地,但是父母的愛卻成為“新型啃老族”不獨立的資本。
什么是“新型啃老族”?
“啃老族”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它是指那些已經到了脫離父母羽翼的年齡了,卻還要靠父母給的錢來養活自己的一類人,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啃老”的方式也進化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考研也就意味著需要埋頭苦讀,沒有多余的精力用來賺錢,進而就會導致家長供它們讀了四年大學以后還要繼續養著他們。然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更多都是“考研氣氛組”,口口聲聲說要逆天改命,要讀985、211,但是實際上繼續過“米蟲”的生活,每天泡在圖書館刷短視頻。
考了一年又一年,把自己考成中年人,把父母考成50歲還要頂著黑眼圈去打工的“大熊貓”,自己還是本科學歷、一事無成。借著考研的旗號去明目張膽“啃老”的這類人就叫做“新型啃老族”。
為什么會出現“新型啃老族”?
父辛辛苦苦供養子女讀完高中,本以為孩子上了大學后就可以享清福了,誰承想,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的文憑就顯得不那么金貴了,因此很多人大學畢業后根本找不到稱心的工作,又眼高手低、心高氣傲的不愿意從基層做起,慢慢的考研成為了它們逃避現實的方式。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還以為子女很上進,心甘情愿地為他們砸錢,不知不覺“新型啃老族”就出現了。
小張說
不是說不認同考研,相反地,考研是那些本科院校不理想的同學們很好的一條出路。但是在長大成人后,人就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這時要理性分析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考上,或者自己有沒有毅力在備考的艱難時期堅持下來,不渾水摸魚。
而且大學時期半工半讀也不是沒可能,少讓父母操點心,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回報了。同樣地,要敢于接受自己的平庸,人外有人,不是研究生又怎樣?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為科學家。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平平淡淡的過日子也沒有什么不好。
父母不可能陪子女一輩子,以后的日子還是要靠自己打拼的,拒絕“啃老”,早日獨立,讓父母享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