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巖
宋朝科舉
自從隋唐形成科舉制度之后,很多寒門子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東南沿海一帶,特別是福建地區,堪稱人才濟濟,兩宋期間,全國大約有兩萬八千多名進士,而福建就達到七千多人,占了進士總數的四分之一。
《宋史》記載:福建人“多向學,喜講誦,好為文辭,登科第者尤多。”
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這一年舉行的戊午科科舉考試,主考官是翰林院學士朱震,共有二百九十三人考中進士。
戊午科進士前三名均出自福建,狀元(第一名)為黃公度,福建莆田人,榜眼(第二名)為陳俊卿,同樣是福建莆田人,探花(第三名)為陳修,福建福州人。
當時,宋高宗正在忙于和金國人舉行和談,并商議遷都臨安(今屬浙江杭州)事宜,無暇顧及考生,因此取消了殿試。
張榜的日子,宋高宗還是忙里偷閑,接見了前三名考生。
《閩書》記載:“及謁御,高宗問曰;‘卿土何奇,輒生二卿?’……”
召見新科狀元的那一天,宋高宗饒有興致地問狀元黃公度和探花陳俊卿:“你們的家鄉福建很牛哈?有何特別之處,令你二人能同時高中榜首呢?”
黃公度首先說:“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
陳俊卿則從容說:“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宋高宗聽了大喜,對陳俊卿說:“黃公度不如你有文采!”于是欽命將陳俊卿定為狀元,黃公度則屈居第二名。
第三名叫陳修,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參加戊午科考試的時候,已然七十三歲高齡。
《鶴林玉露》記載:陳修的試卷中寫了《四海想中興之美賦》,文章排列一些對仗工整的聯語,其中有一聯:“蔥嶺金堤,不日復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禪之塵。”
大意是:我大宋帝國被金國賊子侵吞的疆土,總有一天會得以光復,希望在那一天能夠看到,皇上在泰山之巔主持封禪大典,恢復我大宋昔日的榮光……
忠君愛國之情溢于言表,宋高宗閱覽試卷的時候,看到這幅對聯之后大為贊許,于是親自書寫下來,命人張貼在大殿的墻壁上。
大殿外有官員為進士唱名,接受皇帝的召見。宋高宗看到眼前這位須發皆白的老人,略感疑惑地問:“你就是陳修嗎?”陳修于是搖頭晃腦背誦那副令他揚名朝野的聯語。
也許是看見皇帝太激動了,陳修一邊吟誦,一邊哭泣,竟在滿朝文武面前涕淚縱橫,眾人唏噓不已。過了一會兒,陳修逐漸平靜下來,宋高宗問:“卿今年多大年紀?”
陳修回答說:“臣今年已經七十有三了!”宋高宗微微一笑,接著又問:“卿有幾個兒子啊?”陳修說:“回陛下,臣還沒有結婚,故此沒有兒子。”
這回輪到宋高宗感慨了,自己雖然說也沒有兒子,但好歹后妃眾多,理論上講,還有生兒子的機會。而眼前這位,為了求取功名,大半輩子過去了,竟然連老婆還沒有來得及討一房。
宋高宗于是大發慈悲之心,將自己后宮的妃子施氏賞賜給陳修。
這位施氏當時已經三十歲了,雖然在佳麗無數的皇宮大內屬于人老珠黃,但對于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來說,她還是很年輕的。
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宋高宗特意為施氏置辦了豐厚的嫁妝。當時有人戲言:“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宋高宗趙構把自己的妃子送給新科進士,無形中鼓舞了天下士人。
因為陳修年齡實在是太大了,宋高宗并沒有給他具體的官職,而是精神上安慰一番后,送回故里樂享晚年。黃公度、陳俊卿后來均入朝為官。
黃公度出任平海軍節度判官的時候,遭到秦檜的誣陷,被降為臺州崇道觀主管,秦檜死后升任尚書考功員外郎,可惜他英年早逝,四十八歲就與世長辭,留有著作《知稼翁集》、《知稼翁詞》。
陳俊卿曾任職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少師等官職,受封魏國公,曾勸諫皇帝遠離奸佞小人,勤于朝政,抵御外敵。
淳熙八年(1181年)告老還鄉,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病逝,享年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