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說,事不過三,前面發了兩張美圖,一定要我再發第三張,確實,現在尋找純美自然的面孔己變得十分奢侈,幾乎大街上的美女都是人造整型的,照片是P過的,就象紫砂壺愛好者難以找到純正的原料。不過現在又有多少人在考慮呢?退者求之次,只要適合就好,整容也是一種美德!
說到紫砂壺,又有多少人在追求紫砂壺的純潔泥料,又有多少人在追求紫砂壺的造型藝術,紫砂壺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可謂風光無限,紫砂原材料以黃龍山出來的為佳,紫砂傳統成型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遵循這一成型方式變為人們追求紫砂藝術的一個方向,但當下的紫砂壺市場,贗品遍地,偽作盛行,一切向錢看的時代早己把過去老一輩的紫砂匠師的精神給終結了,現在是拼料說成純礦,外山料說是黃龍山,加了金屬氧化物的說成是純天然原料等等,紫砂原料沒有統一標準,讓愛好者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再加上職稱的泛濫,明明市場上同質化的原料,同質化的造型,同質化的工藝,卻由于作者職稱的不同而價位相差十萬八千里,央視拍了一部調查記實片《砂里能淘多少金》,雖然不很專業,亦是沒有深入紫砂生態的淺表性報道,許多觀點亦違背科學依據,但這個片名寫得真好,宜興紫砂壺,被譽為"紫玉金砂",是古人的一句話:"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說的就是黃龍山原料的珍貴。
我一直強調紫砂壺原料的純正性,不要迎合消費者對色澤的過高要求,而人為添加色素,做良心壺,是宜興紫砂行業的立身之本,宜興紫砂走到今天不容易,要維護好紫砂材料的純潔,是紫砂的根本要求。紫砂成型工藝,說來說去實際上就是一種技術,要把紫砂壺做的有精神,是對成型技術的一種考驗,但就紫砂壺的造型來說,是對作者文化素養與藝術創意耒的非常重要,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文化素養的人會做出曠世之作,匠人永遠只能模仿,所以,市場上眾多同質化的東西,不管是出于高工和大師,實際上都沒有大的收藏價值。
現在的消費者們,有幾個人在考慮紫砂壺的文化含量,都是向出售者問一問是誰做的,到職稱網上核對一下是什么職稱,就刷卡付現消費,實際上都是不理性的購藏行為。買賣紫砂壺,一講究材質純潔,二講究工藝精湛,三講究造型美觀,四講究實用方便,純潔的砂料+工藝+造型+實用=含金量,什么"形,型,神,氣,態"對不專業的消費者來說太慮幻,與忽悠沒有本質的區別。
(照片為網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