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導讀:孩子也會有“倔強期”,這個時期,孩子思想會比較叛逆,并且容易形成不良習慣。這個時期,父母要有應對的方式,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兩個“倔強期”:第一個是從3歲至5歲,第二個則是12歲至15歲。可見,孩子的倔強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階段,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現“自我尋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孩子遇到挫折、感到失望時的正常表現。那么,父母在孩子的“倔強期”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要消滅萌芽,避免暴力。父母應注意把孩子成長過程中顯露出來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讓孩子形成動輒與父母爭吵的惡習。孩子的事情沒有小事,作為父母,在孩子來找你傾訴時,你首先應該耐心聽完孩子的話,然后幫孩子理出頭緒,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因一時的疏忽而使往昔努力付之東流。
如果有些家長曾采取自以為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擇名校、請家教、陪讀、獎賞、嘮叨、責罵、收電腦、掐電話等,但結果非但不奏效,還引發孩子深度反感乃至反抗。當家長發出無奈嘆息“這會兒孩子怎么了?”而孩子卻以不屑口氣回應“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進而對父母敬而遠之,有話也不跟父母講,使父母頭疼不已。因此,家長與孩子要有良好的家庭溝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只是環境的準備者,站在一旁的協助者,不是要幫助孩子決定什么,而是給他提出合理的建議,并提供一些幫助,要善于傾聽孩子心聲,善于發現孩子優點,告訴他什么地方行。
對于自尊心較強的孩子,盡量不要采用“人前教子”的方式,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從正面引導孩子修正自己的不足。須知,在充滿友善的家庭中成長,孩子學會熱愛人生;而在充滿挑剔和敵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學會吹毛求疵和爭論反抗。
其次,用語肯定在生活中多使用肯定語,少用否定語。比如說“把房子收拾干凈”要比說“不許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好得多。嚴守規則家庭應建立固定的習慣和秩序。一般不必多,但父母必須嚴格遵守規定,為孩子樹立榜樣。同時,還要選擇一個固定時間與孩子進行感情交流。在與孩子交談時,父母要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并注意孩子的情緒。
最后要嚴守規則。家庭應建立固定的習慣和秩序,一般不必多,但父母必須嚴格遵守規定,家長要養成合理的行為習慣并留心使孩子學著去做,為孩子樹立榜樣。同時要建立較為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以保持對話渠道的暢通,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感到你無時無刻不在關心他。比如家里建立一整套嚴格的上網制度,設置開機密碼,孩子使用電腦前,要提出上網申請,內容包括使用理由、內容、起止時間,得到父母批準后才能使用電腦。
另外,監督執行也很重要,申請時間一到,無論作業或者游戲是否做完都要關機,就是要讓他養成單位時間內做好規劃和效率安排的能力,如果他因為聊天或者游戲耽誤了做功課,他就必須承擔后果。作為家長,應該及時把握好孩子的心理變化,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孩子建立起一種親密平等的朋友式關系,要告訴孩子你相信他的處世能力,并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建議,但對于一些不良行為和不合理要求,家長要在講明道理的前提下予以拒絕。
家庭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歷來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有人說,世上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老子。所以,不管你是教育家,還是一般父母,在教育、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倔強期”的同時,一定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學會教育自己。只有家長好好學習,青春期孩子才會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