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 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這句經典名言雖然不是針對超廣角鏡頭而說的,卻無形中成了最好的詮釋。越靠近主體拍攝,超廣角鏡頭帶來的戲劇性效果就會越明顯,因為夸張的透視和扭曲變形,以及前后景物深遠的空間感,強化了影像張力。
在超廣角鏡頭寬廣的視角下,所有的景物、動作或表情在畫面中的比例就會相對的縮小,如果這些是照片要傳達的訊息,靠得不夠近就沒辦法給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讓人抓不到畫面的重點。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超廣角鏡頭若駕馭不當,景物夸張的變形和失真會破壞畫面整體的平衡和美感,因此在追求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也要拿捏分寸,避免造成反效果。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拍攝人像的時候,如果距離太近可能造成鼻子或額頭扭曲變形。
善用前中后景
要如何營造空間感讓畫面更加立體?這時前中后景的安排就相當重要。以拍攝風景為例,善用前景點綴作為畫面前導,或用天空、山巒作為后景陪襯,才不會讓影像看起來過于空洞,畫面也會更具層次。像是在海邊拍攝時,可以將消波塊、船只或碼頭作為前景,而拍攝建筑時,行人或川流不息的車軌就是很好的前景點綴。由于超廣角鏡頭拍攝時近大遠小的強烈透視感,就算移動相機位置,遠處背景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不過前景的內容會有明顯不同,因此可以靈活運用前景,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
前中后景的比例該如何分配呢?其實這沒有強制規定或法則,可以用三分構圖法將前中后景平均分配,也可以端看表現的重點為何,再來決定構圖。例如天空云彩戲份十足,可能是難得一見的火燒云,或是藍天點綴著各種有趣形狀的云團,這時候天空成了主要的視覺焦點,比例就可以占去畫面大部分,反之若天候狀況不佳,則可以減少天空的比例。
另外,前中后景的分配還要看該張照片是直幅還是橫幅而定,但無論是怎么樣的構圖,只要畫面上看起來平衡協調,就表示前中后景的分配已經拿捏妥當,而這有賴于平時多看、多拍、多想,自然就能夠精準的安排出具層次的畫面。
以人或物帶景
使用廣角鏡,在構圖時易于交代主體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除了寬廣的視角可以納入較多的景物,還有就是廣角鏡的長景深可以忠實記錄畫面中的每個細節。因此在超廣角鏡頭的運用上,盡管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風景攝影,不過用超廣角鏡頭從事人像創作或新聞攝影的也是大有人在。舉例來說,若是拍攝比較動感的主題,用超廣角鏡頭將Model的肢體動作和遼闊風景結合,就能做出更有張力的影像。換個角度想,其實超廣角人像創作就跟風景攝影一樣,只是在視覺焦點上加入人像的元素,讓眼前的這幅美景有了亮點,而美麗的景致和Model相互襯托,自然可以讓畫面更豐富。另外,也因為Model是可以互動溝通的,能配合攝影師建構更完美的畫面,也因此凸顯了構圖對于超廣角人像的重要性,畫面中的人和景要如何安排,是照片優劣的一大關鍵。
不管是以人或物帶景,讀者可以嘗試在畫面中加入線條的引導,畢竟超廣角鏡頭帶入的景物較多,不易讓觀者的目光聚焦,因此線條就是最簡單且實用的元素,在畫面中具有引導視覺的作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線條的應用,像是欄??桿、臺階、建筑或道路,都是可以用來當作線條的元素。在畫面中只要掌握線條的延伸點,并將人或物置于線條的延伸點上,都能有效的吸引觀者注意。但還是要盡量將背景單純化,可能利用仰角、俯角或框景的方式處理,避免太多干擾而影響視覺聚焦。
避免將人物放兩側
廣角鏡都有邊角變形的問題,尤其超廣角鏡頭更是明顯,因此拍攝人像的時候如果四肢或頭部靠近畫面兩側,容易造成手腳被拉長而破壞身材比例,或是讓頭、臉、手臂和大腿等處看起來肥胖。要解決這個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人物至置于畫面中央,并注意拍攝的角度,建議可以從被攝者的膝蓋到腰部一帶的高度取景,減少變形的影響。掌握上述要點,超廣角鏡頭也能用來改善身材比例,像是由下往上拍,藉由透視效果來拉長身型,可以使你瞬間增高!
留意畫面水平
無論是拍攝風景、建筑或室內空間,使用超廣角鏡頭要讓畫面看起來舒服又不失氣勢,就要特別留意水平,因為夸張的空間效果,有任何的歪斜都會被放大,在視覺上造成干擾。尤其在拍攝建筑的時候,如果沒有維持水平,畫面中的垂直線條就會開始匯聚,看起來就像建筑物傾斜了一般,如果要避免這樣的效果,又受限于距離沒辦法在水平的情況下捕捉建筑物的全貌,那不妨試著靠近一點采用仰角拍攝,直接呈現建筑高聳入云端的氣勢。另外,部分相機有內建電子水平儀,建議將功能開啟作為構圖參考,以呈現精準的影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