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腎病在臨床中的主要臨床癥狀是水腫、腰痛、血尿、癃閉、眩暈、關(guān)格等范疇,在臨床上要加以鑒別。
腎臟病常見癥狀的概述及病因病機 表8
證型
概 述
病 因 病 機
水
腫
水腫,是因感受外邪,勞倦內(nèi)傷,或飲食失調(diào),使氣化不利,津液輸布失常,導(dǎo)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浮腫。本證是腎臟疾病各個階段出現(xiàn)的癥狀。
1. 風(fēng)邪外襲 肺為水上之源,主表,外和皮毛,易受外邪侵襲,一旦風(fēng)邪侵襲,導(dǎo)致肺氣不宣,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以致風(fēng)邪劫水,風(fēng)水相博,流溢于肌膚,發(fā)為水腫。
2. 風(fēng)濕相博 濕熱日久,或濕淤化熱,中焦脾胃失其升降能力三焦壅滯,水道不通,發(fā)為水腫。
3. 瘡毒內(nèi)犯諸痛瘍瘡皆屬于火,瘡毒內(nèi)攻,津液氣化失常,導(dǎo)致水液代謝受阻,亦形成水腫。
4. 飲食勞倦飲食不節(jié),勞倦太過,脾氣虧虛,運化失職,水濕停聚不行,橫溢皮膚,導(dǎo)致水腫。
5. 房勞過度 生育不節(jié),或勞倦久病傷及于腎,導(dǎo)致腎精虧耗,不能化氣行水,膀胱氣化失常,開闔不利,水液內(nèi)停,形成水腫。
腰
痛
腰痛是指腰部或兩側(cè)疼痛而言,腰為腎之府,腰痛和腎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可見于腎臟疾病,風(fēng)濕病、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腰部肌肉骨骼勞損及外傷等多種疾病。腎臟疾病常有腰痛的臨床表現(xiàn)。
1. 感受寒濕 多在勞力汗出,濕衣裹身,當(dāng)受風(fēng)寒。或久臥寒冷濕地,或冒雨涉水,寒濕之邪入侵,經(jīng)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發(fā)為 腰痛。
2. 感受濕熱 濕熱之邪,或外受,或內(nèi)生,蘊于腰府;或寒濕蘊積日久,郁而化熱,濕熱郁蒸,經(jīng)脈受阻,發(fā)生腰痛。
3. 腎虛傷精 素體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或年老精血虧虛,或房勞過度,導(dǎo)致腎臟精血虧虛,無以濡養(yǎng)經(jīng)脈而發(fā)生腰痛。
4. 氣滯血淤 由于挫傷跌仆,以致?lián)p傷經(jīng)脈氣血,或因勞傷久病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淤,脈絡(luò)阻塞不通,導(dǎo)致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生腰痛。
血
尿
血尿指小便混有血液,甚至血塊,有肉眼血尿和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鏡下血尿之分。本證是腎臟疾病常常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常以慢性腎炎、急性腎炎、過敏性紫斑性腎炎、IgA腎病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癥狀。
1.熱迫膀胱外邪侵入肌表,太陽受病,表邪化熱,傳經(jīng)入里,熱結(jié)膀胱,血絡(luò)受傷而尿血;或邪入陽明,陽明經(jīng)熱,下迫膀胱而尿血。
2.火毒迫血 感受風(fēng)熱之邪,由表入里,侵犯營血,火毒內(nèi)壅,迫血妄行。腎及膀胱之邪脈絡(luò)受損,血溢水道而尿血。
3.心火內(nèi)盛 情志內(nèi)傷,耗傷心陰,心火獨亢,熱移小腸,迫血妄行而致血尿。
4.陰虛火妄 房勞過度,相火妄動,或因憂勞過度而傷腎陰,陰虛則熱,腎與膀胱相表里,虛火灼傷腎及膀胱血絡(luò),則血隨尿而出。
5.癆傷氣陰 虛癆之病,以肺癆為主,最易傳變它臟。癆傷于腎,損傷精血,耗散氣陰,腎陰虧虛,陰虛火妄,迫血妄行而導(dǎo)致血尿。
6. 脾腎不固 思慮勞累,損傷心脾,或腎陽不足,脾陽失溫,導(dǎo)致中氣虛弱。脾氣虛弱,統(tǒng)攝無權(quán),血無所主,導(dǎo)致血尿;或腎陽虧虛,導(dǎo)致下元虧虛,不能固攝,封藏失權(quán),血液妄行,導(dǎo)致血尿。
7.氣滯血淤 情志郁抑,或飲食不節(jié),導(dǎo)致氣機受阻,淤濁凝聚。若結(jié)于下焦,壅塞脈絡(luò),阻礙氣機,久淤則破絡(luò)血溢,血滲膀胱而尿血。
癃
閉
癃閉是指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不通為主要病癥的臨床表現(xiàn);小便不利,點滴短少,病勢較緩慢為“癃”;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為“閉”。本證可發(fā)生在腎臟疾病的各個臨床階段,尤其是急性腎炎的急性期和慢性腎功能不全階段。
1.濕熱蘊結(jié) 中焦?jié)駸岵唤猓伦螂祝换蚰I熱下移膀胱,膀胱濕熱阻滯,導(dǎo)致氣化不利,小便不通,而成癃閉。
2.肺熱氣壅 肺為水上之源,熱壅于肺,肺氣不能肅降,津液輸布失常,水道通調(diào)不利,不能下輸膀胱,又因熱氣過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為熱氣閉阻,而成癃閉。
3.脾氣不升 勞倦傷脾,飲食不節(jié),或久病體虛,脾虛導(dǎo)致清氣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小便因而不利。
4.腎元虧損年老體弱或久病體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導(dǎo)致膀胱氣化無權(quán),而溺不得出。或因下焦積熱,日久不愈,津液耗損,導(dǎo)致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膀胱氣化失權(quán),而溺不得出;或因下焦積熱,日久不愈,津液耗損導(dǎo)致腎陰不足而發(fā)生癃閉。
5.肝郁氣滯 七情內(nèi)傷,肝氣郁結(jié),疏泄不及,從而影響三焦水液的運行及氣化功能,導(dǎo)致水道的通調(diào)受阻,形成癃閉。
6.尿路阻塞 瘀血敗精,或腫塊結(jié)石,阻塞尿路,小便難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閉。
淋
證
淋證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臍中為特征。多因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特點分為熱淋、血淋、氣淋、石淋、膏淋、勞淋五種證型,其次還有冷淋、子淋和老淋之別。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腎臟疾病常有以上五淋的特點,包括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和尿路結(jié)石。
1.膀胱濕熱感受外邪或因外陰不潔,穢濁之邪上犯膀胱;或其它臟腑傳入膀胱。或小腸邪熱、或心經(jīng)火熱熾盛,傳于其腑,移入膀胱;或因下肢感受丹毒,壅塞脈絡(luò),頗及膀胱。濕熱蘊結(jié)膀胱,小便灼熱刺痛,即為熱淋;膀胱熱盛,熱傷陰絡(luò),迫血妄行,血隨尿出為血淋。
2.肝氣郁結(jié),血脈淤阻 情志不節(jié),郁怒傷肝,肝失于疏泄,久則血失流暢,脈絡(luò)淤阻,或氣郁化火,氣火淤于下焦,以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氣淋。
3.腎氣虧虛 腎與膀胱相表里,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外邪易于侵入膀胱而致淋證,或房室不節(jié)淋證加重為勞淋;腎氣虧虛,不能攝納脂液,如尿如膏脂即為膏淋。
4.脾氣虧乏多因過食肥甘,煎炒烹炸酒熱之品,導(dǎo)致脾胃運化失常,積濕生熱,濕熱流注膀胱。由于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貯藏之所,氣化水始能出,氣化失司,水道不利,發(fā)為淋證。濕熱蘊久,煎熬水液,尿液凝結(jié)日久積累,聚為石淋;若濕熱稽留,阻滯脈絡(luò),脂液不循常道,與尿液混合,則為膏淋。
關(guān)
格
小便不通名曰關(guān);小便不通與嘔吐不止并見名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是由脾陽虧損,腎陽虛微,陽不化水,水濁逗留壅盛三焦,氣化功能不得升降所致。現(xiàn)代醫(yī)學(xué)雖然沒有關(guān)格的病名,根據(jù)臨床特點和表現(xiàn)應(yīng)該歸屬于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的范疇。
1.脾陽虛衰,腎陽衰微長期慢性腎臟病變,腎陽虧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熙脾陽,可導(dǎo)致脾陽更虛。脾腎陽虛,氣不化水,陽不化濁,使水濕之邪更甚,進一步的更加速損傷陽氣。疾病發(fā)展到最后,往往陽損及陰,真陰敗竭,陰陽離絕。
2.濁邪壅盛,三焦不行 邪濁的產(chǎn)生,雖然和肺、脾、腎三臟有關(guān),而與脾陽虧損,腎陽衰微更有密切相關(guān)。當(dāng)邪濁產(chǎn)生之后,又可侵犯心、肝、脾、肺腎五臟,其中濕困中焦最先出現(xiàn),因脾陽不振,則陽不化濕;而脾氣或脾陽虧損,濕濁之邪最易侵犯脾胃。
3.濕濁病邪侵犯上焦肺,因脾胃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陽虧虛,濕濁內(nèi)生困于脾,脾不散津,津凝為濁,上貯于肺,使痰濁壅肺。同時痰濁也可蒙蔽心竅,
4.濕熱痰濁日久,痰蘊化熱,痰熱內(nèi)陷心包,甚至發(fā)生到心陽欲脫,陰陽離絕。
5.痰濁之邪疾侵犯下焦肝腎,因陽損及陰,陰分耗虧,虛風(fēng)內(nèi)動,最后產(chǎn)生肝腎衰竭,陰陽離絕。
第一節(jié) 水腫的辨證論治
水腫的辨證論治表 表9
辨證分型
臨床表現(xiàn)
治療原則
常用方藥
臨證加減
風(fēng)水相博
眼瞼浮腫,繼則頭面,四肢全身浮腫,來勢迅速。兼有惡風(fēng)發(fā)熱,肢體酸痛,小便不利、咳喘、咽喉腫痛,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祛風(fēng)行水
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
表邪不解加羌活、防風(fēng);咳喘加杏仁、前胡;浮腫甚加桑白皮、葶藶子;咽痛加牛蒡子、射干。
陽
水
水濕侵漬
肢體浮腫,按之凹陷,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泛惡,舌苔白膩,脈濡數(shù)。
通陽利水
五苓散和五皮飲
上半身腫加麻黃、杏仁;下半身腫加厚撲、防己、椒目;陽虛加附子、干姜。
濕毒侵淫
身發(fā)瘡瘍,甚則潰爛(包括皮膚、牙齦、化膿性扁桃體炎、粘膜感染)眼瞼浮腫,漫及全身,小便不利,惡風(fēng)發(fā)熱,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和五味消毒飲
皮膚糜爛滲出加苦參、土茯苓;紅腫加赤芍、丹皮;大便不通加大黃、石膏;瘙癢加白蘚皮、地膚子、蛇床子。
濕熱壅盛
全身浮腫,皮膚光亮,胸脘腹?jié)M,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沉而數(shù)。
分利濕熱
疏鑿飲子
腹?jié)M不減大便秘結(jié)可合用己椒藶黃丸;胸水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
陰
水
脾陽虛弱
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fù),脘腹脹滿,納呆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苔膩,脈沉弱。
溫運脾陽化氣利濕
實脾飲加減
水濕過重加桂枝、豬苓、澤瀉;便溏加黨參、白術(shù)、浮腫甚加車前子、豬苓。
腎陽衰微
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面色晦暗,舌質(zhì)胖淡,脈沉細。
溫腎利水
真武湯加減
虛寒甚加肉桂、巴戟天、葫蘆巴;自汗喘息加人參、蛤蚧、五味子、牡蠣。
腎陰虧虛
水腫日久,反復(fù)發(fā)作,神疲乏力,腰酸遺精,口干煩躁,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滋陰補腎利水消腫
知柏地黃湯加減
腎精不足加龜版、鹿角膠;陰虛陽亢加龍骨、牡蠣、血淤加益母草、澤蘭葉、赤芍、川芎。
第二節(jié) 腰痛的辨證論治
腰痛的辨證施治表 表10
辨證分型
臨床表現(xiàn)
治療原則
常用方劑
臨證加減
寒濕腰痛
腰部冷痛重著,轉(zhuǎn)側(cè)不利,漸漸加重,雖然臥床休息亦不減輕,每逢陰雨寒濕之氣疼痛劇增,舌苔白膩,脈沉。
散寒祛風(fēng)溫經(jīng)通絡(luò)
獨活寄生湯加減
偏于寒加附子、肉桂;偏于濕加蒼術(shù)、薏米;年老腎弱加吐絲子、補骨脂。
濕熱腰痛
腰膝疼痛,痛處伴有灼熱感,口苦而干,煩熱小便短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清熱化濕疏經(jīng)活絡(luò)
加減二妙散加味
膀胱濕熱加澤瀉、車前子、梔子、竹葉;血尿加白茅根、茜草、燈芯草、荷葉。
瘀血腰痛
腰痛如刺如錐,或疼痛如折,痛有定處,輕則仰俯不便,重者因痛而不能轉(zhuǎn)側(cè),疼痛拒按,有外傷史。舌質(zhì)紫暗。或有淤斑,脈細澀。
活血化淤理氣止痛
身痛逐淤湯加減
外傷加乳香、大黃、青皮;兼有風(fēng)濕加獨活、狗脊、川斷續(xù);血尿加白茅根、茜草、丹皮、小薊。
腎虛腰痛
腰部疼痛酸軟,綿綿不已,喜捶喜按,腰膝無力,勞后尤甚,臥則減輕,偏于陽虛者面色恍白,怕冷,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偏于陽虛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脈細數(shù)。
偏于陽虛補腎助陽偏于陰虛滋陰補腎
偏于陽虛用右歸丸偏于陰虛用左歸丸
陰虛內(nèi)熱加知母、黃柏;房勞過度加河車大造丸、鹿茸、淫陽霍;腰痛日久偏于陽虛加青蛾丸、巴戟天、肉蓯蓉;蛋白尿加生黃芪、黨參、車前子;血尿加山萸肉、白茅根、小薊、仙鶴草。
第三節(jié) 血尿的辨證論治
血尿的辨證施治表 表11
辨證分型
臨床表現(xiàn)
治療原則
常用方劑
臨證加減
熱迫膀胱
初見惡寒發(fā)熱,骨節(jié)酸痛,口渴喜飲,少腹脹痛,腰膝酸軟,小便帶血血色鮮紅,或鏡下血尿,舌紅苔黃,脈數(shù)。
清熱利水涼血止血
導(dǎo)赤散加味
惡寒表證未解加雙花、連翹;血尿加小薊、血余炭;下焦?jié)駸峒狱S柏、知母;便秘加大黃、瓜蔞。
火毒迫血
初見惡寒發(fā)熱,繼則高熱,口渴欲飲,頭昏頭痛,骨節(jié)酸痛,煩躁口干,神疲乏力,尿血色鮮紅,并可兼見衄血、便血、皮膚有淤斑,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細。
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黃連解毒湯加味
血尿加小薊、藕節(jié)、牡丹皮;口干加石斛、玄參;火毒內(nèi)盛加雙花、連翹;心煩加白茅根,竹葉、燈芯草。
心火內(nèi)盛
小便赤熱,尿中帶血,血色鮮紅,心煩,夜寐不安,口渴而苦,面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脈數(shù)。
清心瀉火涼血止血
小薊飲子加減
血尿甚加鹿銜草、旱蓮草、琥珀;心煩少寐加川黃連、麥冬、蓮子芯、夜交藤;遺精加金櫻子、芡實。
陰虛火妄
小便赤色帶血,頭暈?zāi)垦#诳视嫞Q心悸,神疲易怒,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大補陰丸和阿膠湯加減
出血甚者加旱蓮草、小薊、白茅根;低熱加地骨皮、鱉甲、青蒿;少寐加夜交藤、遠志、酸棗仁。
癆傷氣陰
小便頻急,血尿,血色鮮紅,腰脊酸軟,或兼見潮熱、五心煩熱,盜汗,口干咽燥,神疲乏力,面色潮紅或萎黃,舌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
益氣養(yǎng)陰涼血止血
生脈飲和車前草湯加減
低熱加銀柴胡、鱉甲、知母;盜汗加浮小麥、五味子;腎精虧虛加龜版、鱉甲、杜仲、冬蟲夏草、紫河車;肺結(jié)核可加用月華丸。
脾腎不固
久病血尿,血色淡紅,面色蒼白,精神困頓,體倦少食,頭暈?zāi)垦#Q心悸,腰膝酸軟,或衄血、便血,皮膚紫斑,舌質(zhì)淡,脈細數(shù)。
補益脾腎益氣攝血
補中益氣湯加減
血尿反復(fù)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腎氣不足封藏失權(quán)所至血尿用無比山藥丸。
氣滯血淤
尿血,血色暗淡,少腹刺痛拒按,有時低熱,舌質(zhì)紫暗或有淤斑、淤點,苔薄白,脈細澀或沉細。
行氣化淤養(yǎng)血止血
茜根散合蒲黃散加減
久病血尿可加三七粉、琥珀粉;少腹有痞塊加牡蠣、夏枯草、丹參、莪術(shù)。
第四節(jié) 癃閉的辨證論治
癃閉的辨證施治表 表12
辨證分型
臨床表現(xiàn)
治療原則
常用方劑
臨證加減
虛
證
中氣下陷
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出不得出,或尿量少而不暢,精神疲憊,食欲不振,氣短而語聲低細,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象細弱。
生清降濁化氣行水
補中益氣湯加減
氣虛重加生黃芪、黨參;尿少加車前子,益母草、石葦;食欲不佳加雞內(nèi)金、焦三仙。
腎陽衰憊
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腎氣祛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無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尺弱。
溫陽益氣補腎利水
濟生腎氣丸加減
年老體弱加鹿茸、巴戟天;無尿溫脾湯加益母草、六月雪、鹿銜草。
腎陰虧虛
時欲小便而不得溺,咽干口燥,心煩,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滋補腎陰
六味地黃丸加減
下焦有熱加知母、黃柏;氣短汗出加麥冬、五味子;頭暈加菊花、苦丁茶、雙鉤藤。
實
證
膀胱實熱
小便點滴不通,量少而灼熱,小腹脹滿,口苦而粘膩,口渴而不欲飲,或大便不暢粘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清利濕熱
八正散加減
心火妄加竹葉、燈芯草、蓮子芯;濕熱重用黃連溫膽湯加車前子、白茅根。
肺熱壅盛
小便點滴不爽,咽干口燥,煩渴欲飲,呼吸短促,或有咳嗽,舌苔薄黃,舌紅脈弦數(shù)。
清理肺熱利水道
清肺飲加減
心火旺盛可加黃連、蓮子芯、燈芯草;舌紅少津加沙參、白茅根;便秘加大黃、杏仁。
肝郁氣滯
情志郁抑,煩躁善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暢,脅腹脹滿,舌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數(shù)。
疏利氣機通利小便
沉香散加減
氣郁化火加龍膽草、山梔子;心煩加梔子、竹葉;小便不通加金錢草、車前子。
尿路阻塞
小便點滴而下,尿如細線,排出無力,甚則阻塞不通,小腹脹滿疼痛,舌質(zhì)紫暗或有淤斑,脈細澀。
行淤散結(jié)通利水道
抵擋湯加減
氣血虛加黃芪、黨參、當(dāng)歸;尿路結(jié)石加金錢草、冬葵子;血尿加三七、琥珀。
第五節(jié) 淋證的辨證論治
淋證的辨證施治表 表13
辨證分型
臨床表現(xiàn)
治療原則
常用方劑
臨床加減
熱淋
小便頻數(shù),點滴而下,尿色黃赤,灼熱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臍中 ,或腰痛拒按,或口苦惡心嘔吐,兼有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數(shù)。
清熱瀉火利濕通淋
八正散加減
熱盛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瓜蔞仁、枳實;小腹墜脹加川楝子、烏藥;膀胱濕熱毒甚加金銀藤、紫花地丁、蒲公英。
血淋
尿色赤紅,夾有紫暗血塊,溲頻短急,灼熱痛劇,滯澀不利,甚則尿道滿急疼痛,牽引臍腹。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
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小薊飲子加減
病勢較重加黃芩、白茅根;便秘加枳實、大黃;瘀血加三七、琥珀、川牛膝。
氣
淋
實
證
小便滯澀,淋瀝不暢,余瀝難盡,甚則脹痛難忍,脈沉、弦。
理氣通淋
沉香散加減
氣滯較重加木香、青皮、烏藥;刺痛血淤加川牛膝、紅花、赤芍;
虛證
尿頻溲清,滯澀不盡,小腹墜脹,空痛喜按,不耐勞淋,面色咣白,少氣懶言,舌質(zhì)淡,脈虛細無力。
虛證補中益氣
補中益氣湯加減
畏寒加附子、干姜;少氣加人參、黃芪、當(dāng)歸;小腹脹痛加王不留行、烏藥。
石淋
尿中夾有砂石,小便滯澀不暢;或尿不能出,緊迫難忍,痛引少腹,或尿時中斷;或腰痛如絞,牽引少腹,連及外陰,尿中帶血,舌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數(shù)。
利尿通淋排石
石葦散加減
腰痛如絞加甘草、芍藥、枳殼;尿有結(jié)石重用金錢草、海金砂、牛膝;氣虛重用生黃芪、木香;血淤加益母草、赤芍、紅花。
膏淋
小便渾濁不清,呈乳糜色,置之沉淀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夾凝塊,或夾血液,尿時不暢,灼熱疼痛,舌質(zhì)紅苔黃膩。
清熱除濕分清泌濁
程氏萆解分清飲
小便赤熱加龍膽草、木通、梔子;腹脹尿澀不暢加烏藥、益智仁;小便血尿加小薊、藕節(jié)、白茅根。
勞
淋
腎勞
陽虛病程較長,纏綿不斷,小便頻數(shù),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補腎通淋
六味地黃丸加減
陰虛火妄加知母、黃柏;腰痛加川斷續(xù)、狗脊、寄生;濕熱未盡加車前草,茯苓、豬苓;陽虛加附子、肉桂。
脾勞
迂勞則發(fā),小腹墜脹,迫注肛門,便意不盡,小便點滴而出,精神困憊,少氣懶言,脈細苔薄白。
補中升陷
補中益氣湯加減
小便色黃加麥冬、五味子;心脾兩虛用歸脾湯;尿如膏脂加芡實、萆解、雞內(nèi)金。
心勞
可因思慮勞累而加重,伴有小便滯澀,尿意不盡,小腹微脹,心悸氣短,困倦乏力,口干舌燥,失眠多夢,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
益氣養(yǎng)陰交通心腎
清心蓮子飲
有熱加柴胡、黃芩;小腸有熱加導(dǎo)赤散。
第六節(jié) 關(guān)格的辨證論治
關(guān)格的辨證論治表 表14
辨證分型
臨床表現(xiàn)
治療原則
常用方劑
臨床加減
脾陽虛寒
少氣乏力,面色無華,唇甲蒼白,形寒腹脹,晨起面部及眼瞼浮腫,午后腳腫明顯,納食不香,泛惡,嘔吐頻頻,尿量減少或浮腫,舌淡苔薄,脈濡數(shù)。
健脾溫中
理中湯加減
脾胃虛弱者可選用小建中湯;脾陽虛泛惡可用理中化痰湯。
腎陽虛弱
神疲腰酸,面色恍白,四肢不溫,足跟疼痛,腰以下浮腫,甚至全身浮腫,不思飲食,泛惡,嘔吐,少尿或無尿,有時小便清長有泡沫,脈沉細,苔薄質(zhì)淡。
溫腎益腎
濟生腎氣丸加減
浮腫加生黃芪、益母草、鹿銜草;便秘加大黃、瓜蔞仁;腎功能不全加六月雪、澤蘭葉;不思飲食加雞內(nèi)金、枳實、白蔻仁。
濁邪侵犯上焦
痰濁壅肺
咳嗽氣急,痰聲漉漉,呼吸低微,或出現(xiàn)呼吸緩慢或深大;或形寒肢冷,汗出不止,肌膚甲錯,皺癟凹陷。脈沉細而數(shù)。
健脾化濕溫化痰飲
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
風(fēng)寒客表可用小青龍湯加減;肺熱較重加桑白皮、地骨皮;形寒肢冷,汗出不止可用參附湯加龍骨、牡蠣。
邪陷心包
神志昏迷不醒,煩躁不安,譫語,鼻衄;或心悸,胸悶,氣急不能臥,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昏迷甚則驚厥,尿閉。脈微欲絕。
宣利氣機開竅醒神
蘇合香丸化裁
痰濁化熱,熱入營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加減;昏迷不醒可用安宮牛黃丸灌服。
濁邪侵犯中焦
邪濁困脾
神疲乏力,四肢困重?zé)o力,面色無華,惡心嘔吐,厭食腹脹,或腹中有痞塊,口膩而甜。舌苔厚膩,舌質(zhì)色淡肥胖有齒痕,脈沉細。
溫陽健脾行氣化濁
實脾飲加減
腹脹加大腹皮、木香、枳殼;腹中有痞塊加三棱、莪術(shù);濕重加霍香、竹茹。
邪濁犯胃
惡心干嘔,納呆腹脹,便秘不通,舌苔黃膩或干燥,脈細數(shù)或弦數(shù)。
和胃降逆
小半夏湯加減
嘔吐頻頻可用吳茱萸湯加減;便秘加大黃、杏仁。
濁邪侵犯下焦
肝風(fēng)內(nèi)動
尿閉,手足顫抖,頭痛,牙齦紅腫,口干而糜,皮膚瘙癢,甚則抽搐,或煩躁不安,或狂躁。舌干無苔,或黃厚無津,脈弦細數(shù)。
平肝潛陽熄風(fēng)
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加減
抽搐不止用大定風(fēng)珠湯加減。
命門火衰
無尿或少尿,全身浮腫,氣急不續(xù),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口有尿味而咸,舌苔黑或,舌淡白如玉,脈沉細微絕。
溫補命門之陽
參附湯加減
病情穩(wěn)定用地黃飲子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