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衰老與死亡好像對于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也許根本就沒有去想過這方面的問題。無論是年輕還是年老的人,對于這些話題都是避而不談。
人總是要面臨衰老這一天的到來,也會有部分人會遭受疾病困擾之苦,想必大多數人不愿意這樣。
《最好的告別》作者葛文德,他更好地詮釋了醫學對于疾病的治療再怎么努力,始終無法戰勝死神,這雖然聽起來很扎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一現實。
在面臨生命最后一刻,多么留戀塵世間的快樂時光。人都想在最后時期延長生命,而這所謂的延長并不是短短幾個月,而是幾年以及幾十年。
對于生命時長的渴望對于患病者來說是觸不可及的,他們投入到醫學治療當中,受著藥物以及醫學輔助的治療,默默承受著病痛。
01
衰老
人的年紀越大,那么身體的正常機能也會減弱。尤其是老人要謹防跌倒,這也正是年紀增長所帶來的不利的一面。
文中作者的爺爺擁有的老年生活是田園牧歌式的,在家中享有比較高的地位,年紀已經有一百多歲,不過他還是得拄著拐杖走路。
如果他爺爺身處于美國,那么肯定會安置在療養院,活動方面也是會受到限制。
居家養老與身處于療養院是不同的感受。在家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在療養院需要按照標準來做,同時還得評估一系列復雜的系統標準,便決定是具有獨自生活的能力。
老不僅帶來的是記憶力的衰退,而且在家中的地位也會面臨著失去話語權。
在以前,老年人會在家中擁有最高地位,而現在由于網絡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地位也漸漸失去。
人們也不再會問家中富有經驗的老人,只需要用手機查詢就可以知道答案。
雖說人老了便不服老,但是有些事情也還是不得不去承認。
延緩衰老的辦法要保持運動,并能擁有好的心態。即使面臨衰老,身體也會依舊強壯。
02
養老生活的規劃
人們對于養老生活的規劃總是沒有那么長遠,都說要活在當下最好,這也不是沒有道理。
兒女對于老人在家多少不會放心,由于工作忙就會把老人送往養老院,然而這對于老人來說是不適應的。
他們遠離了原本可以自由生活的家,面臨一個陌生的環境和人。他們的心情會隨著時間而漸漸低落,因為他們始終覺得待在自己家更舒服。
文中提及到的療養院可以有著自己獨立的生活房間,生活模式也是如同家一般。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吃什么,穿什么。
很明顯,這家療養院能滿足有個人隱私的獨立空間,也有著各種活動。這對于老人或者患有疾病的人來說是比較好的休養場所。
因此年輕人對于養老要做足經濟的儲蓄以及對身體的鍛煉,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
03
善終服務
人患病第一選擇的就是去醫院治療,尤其是患有癌癥并長期要住院的人,這些人在面臨疾病的痛苦是非同一般的。
文中提及盡全力救治也不是最正確的做法。沒有什么奇跡能夠康復,但家人還是希望讓躺在病床上的親人恢復過來。
躺在ICU里的病人,每日花費較高的醫療費用。患者不好受,親人也更不好受,但是為了看到有一線生機的機會便不會放棄。
作者表明對于疾病的治療采取善終服務,這往往要比在醫院里遵從化療的存活率要長一些。
阿圖·葛文德:“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長,才能夠活得更長。”
有些時候不去做斗爭,保持好的心態正視這些問題,只需要配合好醫生的囑咐,這對于患者來說有效延長存活時間。
04
結語
遵從個人的選擇過適合的生活方式,擺正良好的心態能讓身體往有益方向發展。
雖說對于衰老與死亡的話題顯得有些沉重,那么不妨考慮下書中作者所涉及到的以下四個問題:
醫生詢問病人這些問題,這讓醫生在后期容易簡單處理這些問題,這也讓家人更加愿意討論。
《最好的告別》是以一種更加正確的觀念談論死亡,也讓人開始思考它。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臨終前沒有滿足的意愿和遭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