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漢年逾古稀,生活困難,其兒子拒絕支付每月200元的贍養費。無奈之下,張老漢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昨天上午記者從通州法院獲悉,法院將老人的兒子張某錄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張某因無法正常出行,主動到法院承認錯誤并履行贍養義務。(《京華時報》 7月25日)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贍養老人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要求,也是每位子女的應盡義務和法律責任,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中,除了在物質方面對贍養老人作出了具體規定,還要求子女必須“常回家看看”,對必不可缺的精神關愛也提出了要求,但在現實生活中,個別子女不盡孝現象依然存在。
毫無疑問,法律具有強制作用,對堅守家庭觀念、維持家庭功能、保衛家庭道德給予了強有力支持,通過法律程序把拒絕贍養老人的個別子女列入失信“黑名單”,提高他們違背家庭道德和違反法律義務的成本,使那些“不孝子”們對自己的過錯付出應有的代價,無疑是一個現實可行的路徑,對解決法律上的“執行難”具有很大意義。
同時,通過失信“黑名單”對部分子女辜負父母養育之恩、違背基本道德和法律規定的行為給予曝光,將其公之于眾、廣而告之,在使他們受到“黑名單”內各種限制,受到法律懲罰的同時,還必須面臨公眾的指責和唾棄,得到應有的“精神懲罰”,從而迫使“不孝子”們真正“長記性”,自覺把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入腦入心。
不過,把失信“黑名單”作為“不孝子”們的“緊箍咒”,只不過是法律最后的“兜底”措施而已,孝心如果還需要法律的“催逼”,那只能說明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還沒有跟上“節奏”。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曾感動了多少中國兒女,解決養老問題除了需要填平法律制度的上“鴻溝”,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還需要通過這樣的“正能量”來弘揚中國傳統孝道文化,讓盡孝成為一種道德自覺,在全社會形成“常回家看看”的孝道氛圍,使老人們真正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子女們千萬不要在受到失信“黑名單”的“逼迫”后才盡孝道,更不要等到父母過世后才幡然悔悟。(文/何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