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西長安連起了古絲綢之路的兩大起點,貫通了歐亞大陸個民族和大融合,今天在西安回坊就是這段輝煌歷史最好的見證。
“坊”是漢唐時期的一種地域名稱,“回坊”顧名思義就是回族聚集區。在西安明城墻內西起貢院門、東舉院巷,東至鼓樓北院門、麥見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宏府街的一隅,聚居著約30萬回族同胞,當地人習慣稱這里為回坊。它以濃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圍,為古城構筑了一道特異的風景線。 登上西安鼓樓向西北方望去,可見建造于元明時期的化覺巷大清真寺。在那八角宣禮樓頂部一彎金色新月的映襯下,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座清真寺和各式各樣伊斯蘭風格的角樓。綠樹掩映的街道上,許多戴白帽圍著蓋頭的回族男女同胞以及隨處可見的阿拉伯文件張貼畫分外引人注目。
回族飲食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七世紀中葉,從陸路來到長安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他們在經商的同時,自然也帶來了阿拉伯、波斯等地的清真菜點。這些回族先民按照他們原來的飲食生活方式,逐漸形成了今天西安回坊獨特的飲食、風俗、方言習慣。
西安回族方言是以漢民族語言的關中方言為主體,吸收了其它民族語言和外來語,匯聚凝結而成的一種特殊方言,主要通用于西安回坊回族內部。西安回坊方言之所以為關中方言的一個特殊分支,是因為它具有鮮明的西安回族特色,語言中保留著回族形成初期使用的阿拉伯語、波斯語大量詞匯,還有一些維吾爾語、古代白話等詞匯、構詞,語音方面也有別于關中方言。例如:
“哈瓦尼勞叨,說著不聽,伊納兒行匪,還不克里馬扎切來!”
不是西安坊上回族一般很難聽懂這句話。其實,這是西安坊上回族家長教育小孩時極普通的一句話,意思是“小家伙真調皮,說你不聽,光要淘氣,趕快起來!”這句方言的詞匯來源很復雜,“哈瓦尼”是阿拉伯語原意是“動物”,這里引申為“小家伙”、“小鬼”;“勞叨”是波斯語,意思是“滑稽、調皮”;“伊納兒”則是維吾爾語“又、偏要、光”的意思;“行匪”是西安方言慣用的一個古漢語詞匯,本意是“干不該干的事”,這里指的是“淘氣”,“克里馬扎”是蒙古語,意思是“迅速、趕快”。
西安坊上回族常用方言詞匯六百多個,保留了阿拉伯語、波斯語、蒙古語以及古漢語大量詞匯。回族是由宋及元初進入我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細亞各族人民,以及唐時來我國經商而留居下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等,長期雜居共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民族。西安回族的形成也大致如此。西安是關中地區自古以來的重要城市,是溝通中亞交通絲綢之路的起點。據《唐六典》、《冊府元龜》《續玄怪錄》等書記載,唐長安與阿拉伯、波斯往來頻繁,之后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世代留居中國,波斯人李原諒還在唐朝做官。十世紀起,我國遼、金、夏、蒙古與北宋、南宋先后對峙,中原地區戰亂頻仍,交通阻塞。阿拉伯、波斯、中亞細亞的很多穆斯林商人、學者,本是由絲綢之路經長安,卻被阻滯于此,后來不少人便留居下來。從1219年成吉思汗率二十萬大軍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蒙古貴族先后征服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致使大量被征服者遷徙到東方來。由于東西交通大開,不少穆斯林商人也自愿來到中國經商,其中有一些穆斯林來到長安。十一世紀末到十三世紀,歐洲封建主的十字軍東侵,迫使阿拉伯、波斯、中亞等穆斯林遷徙、流動更為頻繁。這時來我國的穆斯林人數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很多穆斯林定居長安及其附近。元代官書把這些來我國的穆斯林稱為“回回”。久之,回回中間不同民族的區別逐漸消失了,同時,又融進了回紇、蒙古、漢族等。元代初年,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開始形成。阿拉伯人、波斯人是回族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新的共同語言尚未形成之前,元代回回人多以阿拉伯語、波斯語為通用語言。
因此,元代回族同時使用阿拉伯和語波斯語,彼此交替互用,并不影響社會交際。至今保留在西安回族方言中的一部分詞匯,既是阿語,同時又融入波斯語,如“哲瓦卜”(答復),“嘿倆夫”(矛盾、分歧),“夫路斯”(貨幣),“爾格立”(智慧),“貢窩梯”(力量),“索萊梯”(面容、形象),“邁格素德”(目的)等。
中國是以漢民族為主數千年來繁衍生息的地方,在長安人口尤為集中,元代回族內部雖通用阿語、波斯語,盡管人口數以萬計,但畢竟少于漢族,要與漢族雜居交往,語言不通,必然給生活、生產交流帶來許多不便。正象回族經濟生活受漢族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影響一樣,在文化生活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接受漢族的影響,要站住腳,謀求發展,學習漢族文化,適應漢族社會生活,對當時回族來說已是勢在必行。回族是一個富有智慧善于學習的民族。回族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跟學習和吸收漢族文化密切相關的。只有這樣,才能來充實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元代就出現了眾多享有盛譽的回族漢學家、書法家、國畫家和詩人,如高克恭、贍思、薩都剌、伯篤魯丁等。長安回族在初學漢語時,還不能精通地辨別詞義,在使用中出現了一些自造詞匯復式詞前后語素顛倒等現象,如“該來”(應該),“任便”(隨意),“路道”(道路),“求祈”(祈求)等,由于世代相傳,已約定俗成,這些詞匯至今仍在西安坊上回族中使用。
約在明代中期,即十五世紀中葉,在西安出生的回族的子孫后代,由于逐漸不通阿拉伯語或波斯語,便完全通用了漢語但是還延用了大量阿拉伯語或波斯語等民族的詞語至此,西安坊上回族方言也就正式形成了。
如今的西安坊上回族文化風情街為北院門、西羊市、化覺巷形成的環形旅游散步道,全長1100米,即為俗稱的“回民街”。街區內為仿古明清建筑風格,南有鼓樓,北有牌坊,清真大寺、古宅大院鑲嵌于鱗次櫛比的店鋪食肆之間。步入其中,地鑲青石、鋪懸金匾、老街繁錦、美味飄香,是西安獨具古城風貌與現代文明的歷史文化旅游街區。
晚上的回民街有著與白天不同的精彩,整條街被濃厚的市井氣息籠罩,道路兩旁遍布掛著電燈、汽燈的各種攤鋪,主要販賣糕餅、干果、蜜餞、小吃。這些小攤后面則是許多經營當地風味小吃的飯館,人多時不光店里人滿為患,連店門口也會擺滿桌椅。烤肉串、涮牛肚的煙火在不甚明亮的燈光下彌漫整條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邊逛、邊吃,看到小攤上中意的東西就和攤主還還價。還可以到鼓樓廣場的座椅上歇歇腳,看賣風箏的小販把數十米長的風箏一直放到馬路對面的高樓頂上。一切都充滿真實熱鬧的生活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