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也是一門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這部溫病學視頻教程詳細介紹了溫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內容涉及溫病的特點及分類、病因與發病、辨證理論、常用診法等。
溫病學作為一門臨床學科,從定義可以看出它的任務主要是:1、闡明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揭示溫病的本質;2、研究溫病的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從而有效地防治溫病,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任務 ——— 闡明病因病機(揭示本質)(反映了溫病的理論性) 研討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溫病的實踐性)能否勝任此任務?雖不能完全勝任,但是有西醫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對病毒感染的傳染病具有獨到之處,對乙肝、愛滋病用清熱解毒、清熱利濕、扶正固本的方法則有良好的療效;對乙肝轉陰及腸傷寒的治療,配合溫病治療方法,用中藥比單用西醫西藥效果要好。
溫病是急性外感熱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大多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特點。因此,認識和防治溫病對保護人民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長期以來,溫病學一直有效地指導著溫病的臨床治療。此外,溫病學的基本理論對內、外、婦、兒及五官等學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導作用。因此溫病學是學習中醫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溫病學在祖國醫學中是一門年青的學科。然而做為一門學科來講,則有著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了解其發展概況,可加深對本學科的認識。溫病學起源于戰國時期的《內經》,到秦漢晉唐時期,溫病皆隸屬于傷寒范圍。經過兩宋金元時期的變革發展,溫病始脫離傷寒藩籬;時至明清,才逐步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診治方法,從而形成一門新興的臨床學科。
1.溫病學在明清時期得到蓬勃發展。到了民國時期,由于當時反動政府的腐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國民黨采取取締消滅中醫的政策,祖國醫學倍受摧殘,溫病學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
2. 新中國成立后,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黨中央和人民政府制定了新的中醫政策,祖國醫學獲得了新生,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中醫院(如安徽就有省、市、縣中醫院所)。各綜合醫院也設立了中醫科,為中醫治療溫病提供了條件。特別是中醫對溫熱病的診治,從門診轉到病房,觀察更為細微,更便于總結。在此同時,很多西醫投身于中西醫結合工作,在中西醫的共同努力下,溫病學得到了蓬勃發展,出現了令人鼓舞的廣闊前景,這一時期是溫病學發展提高階段,主要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 1、廣泛運用,成就卓著:將溫病學的理論和經驗廣泛運用臨床,并取得顯著療效。1954年石家莊地區運用溫病學理論和方法,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其經驗迅速在全國各地推廣,引起了醫學界的重視,不僅扭轉了許多人頭腦中存在的中醫不能治療急性病,不能治療器質性疾病的錯誤認識,而且吸引了許多西醫界人士的重視和研究中醫溫病學。四十多年運用溫病學理論和方法治療流腦、乙腦、流行性出血熱,麻疹,血液病、百日咳、菌痢、腸傷寒、鉤端螺旋體病,肺炎,急性膽道感染,敗血癥等急性傳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對這些疾病的辨證分型,治療規律,進行了總結。
2、理論研究取得進展: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溫病學理論逐步走向規范。由于歷史的原因,溫病學理論中有的概念比較混亂,或是模糊不清,或是有多種含義,甚至存在著互相矛盾之處,通過系統的整理研究,這些問題,大體上得到了解決,在此基礎上,對溫病學的基礎理論通過深入的探討而使其有所提高。如對:① 溫病的病因學說有了新的見解:首先對六淫的實質已從單純的氣候因素認識中擺脫出來,而視為各種致病因素,致病屬性和特點的歸類方法。其次提出了“毒”在發病和病變過程中的作用等。② 對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之間的關系展開了討論,就如何創立新的、統一的外感熱性病綱領進行了探討。與此同時,歷史上的“寒溫之爭”有了較統一的認識,不少人提出“寒溫分家”在歷史上曾推動中醫外感熱性病理論和證治的發展,寒溫對立,不適應臨床實際的新形勢,因而提出應在新的高度上達到“寒溫統一”,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中醫外感熱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