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934-約 962),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進賢縣)人。五代繪畫大師,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董源與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藝術史上,董源五次“變身”
文/劉九洲
由于其身上存在諸多謎團,當人們談論起董源時,更傾向于把他看作一個概念而非獨立個體。回溯歷史會發現,董源在藝術史上的形象,千余年里歷經五次變化,每個時期的解讀都不盡相同。
第一個階段,大約在米芾之前,董源還沒有被發現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畫家。北宋藝術史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并沒有給予董源多好的評價。直到米芾,才在《畫史》中高度評價他,“唐無此品,格在畢宏之上”,為其張目。
第二個階段,北宋晚期開始重視董源,《宣和畫譜》有關他的詞條已比較詳盡。但是從所記載內容來看,他還是一個面目不清的畫家,龍、牛都畫得很好,著色山水最為著名。后世最重視的“一片江南”的水墨山水,反倒沒有被提及。
第三個階段,是元代的第一流專家,趙孟、湯垕、黃公望等人,他們看了董源的一些山水畫真跡,描述其有兩種風格:一種是“大青大綠”的著色山水,另外一種是水墨山水。他們認為,沒有董源,中國山水畫就該是另一番景象了。
第四個階段,就是董其昌的貢獻。在明代晚期,已經缺乏公認的董源真跡了,董其昌從《瀟湘圖》《半幅江南》入手,后來又把《寒林重汀圖》《龍宿郊民圖》拉進董源繪畫范圍,重新構建其歷史形象,并推崇至山水畫南宗的宗師地位。
第五個階段,20世紀書畫鑒藏領域的方家確認《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卷》《夏山圖卷》為董源的可靠風格。20世紀晚期,圍繞山水畫稀世名品《溪岸圖》的論爭中,有關董源的多面形象成為現代學術問題。 (劉九洲,藝術史學者、《宋畫全集》副主編)
董源
溪岸圖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色
156×160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
寒林重汀圖
日本兵庫縣黑川文學院藏
董源
洞天山堂
絹本設色
183.2×121.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
江隄晚景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遺贈)
董源
晴嵐飛瀑圖
董源山水
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淡設色
50×320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董源
瀟湘圖卷
絹本設色
50×141.4cm
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 董源
夏山圖
絹本水墨淡設色
49.2×313.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五代 董源
平林霽色圖卷
紙本水墨
37.5×150.8厘米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來源:漢唐書院、中國青年網
商務合作、轉載事宜請在后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