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痛風使用秋水仙堿一定要注意... 值得所有腎友警惕!
流行病調查顯示,2018年,中國高尿酸血癥者高達1.7億例,其中痛風8000萬例;而到2020年痛風者則超過了1億例。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儼然成為代謝異常綜合征的“第四高”,且呈現高流行、年輕化、男性高于女性的趨勢,其中平均每6個中年男性就有1個是高尿酸血癥。痛風急性發作快而重,單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常在夜間或凌晨發作,疼痛約在6小時達到頂峰,約占半數常發生于跖趾關節,其次為耳、踝、足跟、腕、肘、指關節等。痛風的本質是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腔內析出造成炎癥,因為有炎癥所以患者會感到疼痛、紅腫。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產物,而嘌呤是組成人類遺傳物質的DNA和RNA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只要有細胞代謝的地方就有嘌呤。人體中自身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的嘌呤占每日尿酸的70%,而從膳食中的含嘌呤食物產生的尿酸僅占30%。尿酸主要通過腎臟排出體外,因此,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減退,血尿酸水平會逐漸升高,造成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秋水仙堿是唯一可用于痛風急性期、痛風關節炎急性發作和預防的藥物,其只起抗炎鎮痛作用,不影響尿酸鹽的生成、溶解及排泄,因而無降血尿酸作用。秋水仙堿價格低廉、藥效良好,但因秋水仙堿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作為臨床藥物使用的安全窗過窄,劑量稍大就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可造成腎臟衰竭、骨髓抑制等致死性并發癥。(1)低劑量使用
秋水仙堿高劑量(4.8~6.0mg/d)和低劑量(1.5~1.8mg/d)在有效性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安全性方面,低劑量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因此,建議單獨使用低劑量秋水仙堿,在痛風發病24h內盡早使用。(2)盡早使用
2016 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中對于痛風急性期的治療表示「盡早」是關鍵,推薦痛風患者在有發作預感時就開始服藥。(3)聯合用藥
痛風發作時不宜單用秋水仙堿,建議同時合并使用非甾體抗炎止痛藥,或根據病情適量聯合使用糖皮質激素。(4)特殊人群
秋水仙堿可抑制細胞的正常分裂,對胎兒有致畸作用,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均禁用。此外,育齡期婦女或其配偶在治療期間及停藥后3個月內應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秋水仙堿需經肝臟解毒,當肝功能不全時對其解毒能力下降,易使毒性加重;對肝、腎功能有潛在損傷者易致蓄積中毒,應酌減劑量,且服藥期間須定期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秋水仙堿較為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腹痛、惡心等。若發生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如不能緩解就診。其安全窗較窄,私自加量容易造成中毒,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