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醫藥行業下半年投資策略:醫改推進疊加市場需求下的部分機會分析
userphoto

2022.06.26 浙江

關注

(報告出品方/作者:渤海證券,陳晨)

1. 年初至今醫藥板塊行情回顧

年初至今(2021.1.1-6.21),申萬醫藥生物板塊上漲 5.75%,滬深 300 指數下跌 2.32%,醫藥生物板塊整體跑贏滬深 300 指數 8.07 個百分點,漲跌幅在申萬 28 個一級行業中排名第 9 位。截止 6 月 21 日,較今年上半年階段性高點下跌 1.86%,該時段滬深 300 指數回調 10.48%,相較于前三年初,醫藥生物板塊漲 幅均遠高于滬深 300 指數,約為 2 倍。

截止到 2021 年 6 月 21 日,醫藥板塊剔除負值后整體 TTM 市盈率為 40.23 倍, 滬深 300 市盈率為14.46倍,醫藥板塊相對滬深 300 的估值溢價率為178.31%, 處于近年來中位水平。

子板塊方面,醫療服務和中藥板塊漲幅居前,分別上漲 24.96%、12.48%,醫藥 商業和化學制藥板塊跌幅居前,分別下跌 12.84%、3.90%;相較于 2020 年初, 板塊分化明顯,化學制藥、醫藥商業、中藥三個板塊明顯區別于其他三個板塊走 勢,漲幅分別為 27.64%、5.33%、28.97%,同期滬深 300 漲幅達到 24.26%, 相較于 2018 年初,醫藥商業、中藥呈下跌態勢,跌幅分別為 16.32%、7.07%, 主要受兩票制、輔助用藥限制等影響行業趨勢的政策影響。

估值方面,醫療服務板塊沖高回落,中藥板塊在政策扶持下提升較為明顯,醫藥 商業持續低迷。

2.醫藥行業運行情況

2.1 制造端:4 月累計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 66%

2021 年前 5 月,我國醫藥制造業累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28.40%,其中 5 月份 同比增長 34.00%,為近年單月新高。主要系去年 1 月末新冠肺炎疫情迅速爆發, 嚴重影響企業正常復工復產進度,終端醫療機構受診療人次斷崖式下跌以及運營 周轉等因素考量,多數藥品及器械采購需求延緩,造成去年 2-3 月份國內醫藥制藥業業績表現不佳,去年同期業績基數較低,今年受海外疫情相關防疫物資需求 增加及部分需求向國內市場轉移影響,醫藥工業增值值持續上揚。

截止 4 月,我國醫藥制造業累計出口交貨值為 865.10 億元,累計同比增速為 66.00%,其中 4 月份出口交貨值為 240.90 億元,同比增速為 36.60%,相較于 上月(272.50 億元)稍有回落,但仍遠高于近年其他單月水平,主要受疫情影響, 去年 2 月份國內疫情正值嚴控高峰期,海外尚未出現大規模疫情爆發,需求下跌 迅速,3 月份開始,海外疫情集中且大規模爆發,國內企業生產逐步恢復且疫情 控制得當,海外市場對國產口罩、防護服、呼吸機、溫度計等疫情相關產品需求 大幅增加,出貨量激增, 去年一季度后國內出口交貨值維持高位水平,目前國內 外疫情剪刀差下海外防疫物資需求維持高位,疊加部分海外訂單由于疫情影響開 工不足導致向國內市場轉移企業傾斜,此外疫情加速我國相關藥械企業海外市場 的拓展,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增。醫藥材進口方面,除去年 1 月份疫情緊急突發及 春節影響,處于低位水平,整體水平較為溫和。

2.2 支付端:醫保基金持續承壓

據《2020 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20 年基本醫保參保人員 約 136131 萬人,參保率穩定在 95%以上,我國醫保統籌政策的不斷完善,疊加 人口增速逐年降低(2019 年增速為 0.36%),也就意味著醫保收入難以通過擴 大覆蓋人群快速增加。

全國基本醫保基金(含生育保險)總收入 24846 億元,比上年增長 1.7%,占當 年 GDP 比重約為 2.4%,總支出 21032 億元,比上年增長 0.9%,占當年 GDP 比重約為 2.1%;全國基本醫保基金(含生育保險)累計結存 31500 億元。其中, 至 2020 年 9 月,我國基本醫保保險累計基金收至支分別為 17200.52、14937.75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3%和 3.96%,我國醫保基金支出增速自 2018 年 3 月超過 收入增速醫保基金承壓問題亟待解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 18.70%,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 13.50%,相比于前兩年的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2018 年:24949 萬人、17.9%;2019:25388 萬人、18.1%)在數量和比重方面否進一步 增加。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呈現以下特點:

1)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我國 60 歲及以 上人口有 2.6 億人,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 1.9 億人。

2)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010-2020 年,60 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 5.44 個百分點,65 歲及以上人口上 升了 4.63 個百分點。與上個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 2.51 和 2.72 個百分 點。

3)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從全國看,鄉村 60 歲、65 歲及以上老人的 比重分別為 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 7.99、6.61 個百分點。老齡化水 平的城鄉差異,除了經濟社會原因外,與人口流動也是有密切關系的。

4)老年 人口質量不斷提高:60 歲及以上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為 13.90%,比十年前提高了 4.98 個百分點,人口預期壽命也在持續提高,2020 年, 80 歲及以上人口有 3580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 2.54%,比 2010 年增加了 1485 萬人,比重提高了 0.98 個百分點。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下,用藥需求激增以及基金收入難以快速拓 展,亟需尋找到解決措施,因此目前一系列藥械降價措施有序推進。

2.3 資本端:基金重倉股以消費股、CXO、ICL、民營連鎖醫院為主

2021 年一季度,基金對申萬醫藥生物板塊持倉比例為 4.41%(整體法),較 2020 年末稍有降低(4.93%),在申萬 28 個行業中排名下降一位,位列第七。

截止 2021 年第一季度,申萬醫藥生物板塊中基金持股占比最高的為美迪西,持 股比例為 28.96%,持股數量最高的為美年健康,為 730.10 百萬股,占流通 A 股 的 19.08%,基金持股市值最高的為邁瑞醫療,總計 501.81 億元,相比于 2020 年末,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邁瑞醫療、藥明康德排名不變,位居前兩位,長春 高新超越恒瑞醫藥,分別位居三、四位,智飛生物超越愛爾眼科分別為五、六位, 泰格醫藥和通策醫療互換,凱萊英維持去年末水平,位列第十位;前二十大重倉 股中,博騰股份、人福醫藥、貝達藥業入圍,分別位于 17、19、20 位,其中博 騰股份排名上升 14 位,安圖生物、我武生物及片仔癀退出前二十大重倉股。總 體而言,基金重倉股以消費股、CXO、ICL、民營連鎖醫院為主。

2.4 銷售終端:零售終端市占率增長,國產企業地位相對提升

我國藥品銷售主體包括公立醫院終端(城市公立醫院及縣級公立醫院)、零售藥店 終端(實體藥店和網上藥店)、公立基層醫療終端(城市社區衛生中心/站及鄉鎮 衛生院)三大終端六大市場,據米內網數據,2020 年我國三大終端六大市場藥品 銷售額實現 16437 億元,同比下降 8.5%,主要系帶量采購、新醫保目錄執行、 疫情等因素綜合影響。

2020 年,公立醫院終端市場份額最大,2020 年占比為 64.0%;零售藥店終端市 場份額 2020 年占比為 26.3%;公立基層醫療終端市場份額 2020 年占比為 9.7%。從 2011 年至今,公立醫院的銷售占比小幅下滑;零售藥店的銷售占比在 2011-2014 年下滑較為嚴重,近年來逐步回升,其中網上藥店發展較快,但仍受 處方藥限購及不能使用醫保等因素限制,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催化,網上藥店 藥品銷售同比增長 70%,市場份額由 2019 年年的不到 4%提升至 5.7%,而實體 藥店的藥品銷售則首次呈現負增長;基層市場的銷售占比自 2011 年至今一直保持上升態勢。我們認為,隨著處方外流、醫療服務下沉,零售藥店及基層市場銷 售占比會繼續保持緩慢上漲狀態。

從治療領域來看,2020 年在城市公立醫院市場化學藥銷售方面,急、重癥用藥如 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與新冠肺炎治療緊密相關用藥(如干擾素、免疫球蛋白等) 以及慢性病用藥(消化系統及代謝藥中的糖尿病用藥)等剛需用藥所在的大類銷 售額占比與 2019 上半年相比均有較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 銷售金額同比增長 1.68%,銷售額下降明顯的類別有神經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 藥物、呼吸系統用藥、肌肉骨骼用藥等。

據 IQVIA 數據,2020 年我國百張床位以上醫院銷售額排名前 20 的集團市占率為 34%,其中跨國企業為 9 家,阿斯利康、揚子江、輝瑞排名仍為前三,排名前 10 名的企業中,4 家為國內企業,僅正大天晴銷售額同比下滑(-9.1%),其余三家 恒瑞醫藥、石藥集團、齊魯制藥均實現正增長,其中齊魯制藥憑借貝伐珠單抗等 產品拉動全年銷售增速亮眼,為 16.8%,6 家跨國企業除諾華外均呈現下滑態勢, 可見在醫改的持續推進中,國產企業市場地位相對加速提升。

2.5 業績端:后疫情時期快速回歸正軌,龍頭表現穩健

截止 2021 年 4 月,我國醫藥制造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 8773.70 億元,累計同比 增長 28.50%,其中 4 月份實現營收 2218.60 億元,同比增長 15.26%,相較于2019 年 4 月份也出現較大漲幅(增長 10.20%),累計實現利潤總額 1,610.50 億 元,累計同比增長 80.20%,其中 4 月份利潤總額為 462.9 億元,同比增長 65.62%,相較于 2019 年 4 月份增長 88.09%。

上市公司方面,統計樣本為截止 2021 年 5 月底申萬醫藥生物板塊共計 380 家公 司。醫藥生物板塊2021年第一季度營收為5454.84億元,同比增長32.44%,歸 母凈利潤為 574.01 億元,同比增長 86.21%,扣非凈利潤為 517.01 億元,同比 增長 93.15%,由于上年同期低基數,各項經營指標同比增幅較大,在國內外疫 情剪刀差行情中,我國醫藥行業的剛性需求及價值凸顯。

從營收層面來看,2021 年第一季度業績排名前十的公司主要也是醫藥商業公 司,2021 年第一季度營收超 100 億元的公司有 10 家,營收低于 1 億元的公司有 48 家,營收增速超過 50%的公司有 137 家,營收增速為負值的公司高達有 47 家;從歸母凈利潤層面來看,2021 年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前十的公司主要為各 子行業的細分龍頭,歸母凈利潤超 10 億元的公司有 11 家,歸母凈利潤低于 1 千 萬元(包括虧損的企業)的公司有 67 家,歸母凈利潤增速超過 100%的公司有 87 家,歸母凈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不含虧損)的企業有 55 家,虧損企業有 37 家,總體而言,疫情對非防疫物資企業沖擊巨大,防疫個股則多呈現高增長態 勢。

化學原料藥:受大宗原料藥價格波動影響,企業業績波動較大。申萬化學原料藥 板塊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為大宗原料藥企業,另一部分為特色原料 藥企業,其均受國內環保政策影響,其中大宗原料藥行業具有周期特性,因此化 學原料藥板塊整體經營數據呈現較大的波動。2020 年化學原料藥板塊整體收入 為 1011.61 億元,同比增長 4.85%,歸母凈利潤為 142.57 億元,同比增長 22.26%,扣非凈利潤為 120.65 億元,同比增長 70.27%,凈利潤增速大幅跑贏 營收增速,主要受原料藥周期性變化及海內外疫情影響導致的供需不平衡所致, 維生素 E、生物素、維生素 A、輔酶 Q10、蛋氨酸等原料藥產品市場價格較上年 同期有較大幅度上漲;2021 年第一季度化學原料藥板塊整體收入為 276.51 億 元,同比增長 26.04%,歸母凈利潤為 39.40 億元,同比增長 23.93%,扣非凈利 潤 36.27 億元,同比增長 26.39%,維生素系列產品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較大。

化學制劑:集采疊加疫情業績普降,龍頭企業憑借特色產品及營銷網絡逆勢上 漲。申萬化學制劑板塊 2020 年整體收入為 3242.63 億元,同比下降 5.81%,歸 母凈利潤為 196.04 億元,同比增長 9.12%,扣非凈利潤為 140.77 億元,同比增 長 8.44,受疫情及集采的雙重影響,板塊營收增速低于醫藥制造業同期營收增 速(4.50%),其中華東醫藥、人福醫藥、科倫藥業、哈藥股份、華潤雙鶴、東 陽光等大體量企業業績下滑幅度較大,恒瑞醫藥、麗珠集團、恩華藥業、吉林敖 東、華海藥業等企業利潤規模較大且增速較高,帶動板塊利潤增速提升;2021 年第一季度化學制劑板塊整體收入為 852.58 億元,同比增長 15.86%,歸母凈利 潤為 88.53 億元,同比增長 22.51%,扣非凈利潤 71.39 億元,同比增長 23.74%;化學制劑板塊 2021 年第一季度的經營數據相比于去年同期均有明顯回 升,主要是由于 2020 年受疫情影響,醫院診療人次大幅下降導致業績基數較 低,與 2019 年一季度相比在營收保持正向增長的同時扣非凈利潤下滑,受國內 集采和海外疫情的雙重影響。

中藥:品牌中藥疊加消費概念多受青睞。申萬中藥板塊中,*ST 康美影響受疫 情、醫藥市場環境波動等因素公司銷售收入大幅下降,同時對 2020 年度合并 報表范圍內的商譽、應收賬款、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存貨等計提大額減值導致 凈利潤暴跌,因此剔除*ST 康美,剔除后 2020 年整體收入為 3008.91 億元,同 比下降 2.63%,歸母凈利潤合計為 273.98 億元,同比增長 10.81%,扣非凈利潤 為 208.13 億元,同比增長 8.28%,主要受云南白藥、步長制藥、以嶺藥業、紅 日藥業等大體量公司業績增長拉動。2021 年第一季度中藥板塊整體營收 859.94億元,同比增長 19.99%,歸母凈利潤為 91.35 億元,同比增長 19.33%,扣非凈 利潤為 93.28 億元,同比增長 31.75%,主要系去年同期業績基數較低,隨著國 內疫情控制得當,白云山、云南白藥、以嶺藥業、華潤三九、片仔癀等企業主力 產品銷售規模提升。

生物制品:品種為王,二類苗紛次綻放。申萬生物制品板塊 2020 年整體收入為 1296.38 億元,同比增長 5.94%,歸母凈利潤為 210.78 億元,同比增長 23.97%,扣非凈利潤為 166.04 億元,同比增長 8.13%,主要是業績體量較大的 智飛生物、華蘭生物、沃森生物、長春高新業績增長拉動;2021 年第一季度生 物制品板塊整體營收 336.71 億元,同比增長 39.60%,歸母凈利潤為 60.91 億 元,同比增長 89.53%,扣非凈利潤 56.28 億元,同比增長 87.22%,整體業績表 現亮眼,一方面由于去年同期疫情影響較大導致的低基數,另一方面主要由于體 量較大的復星醫藥、遼寧成大、智飛生物、長春高新、君實生物-U 等大規模企 業拉動。

醫藥商業:連鎖藥店表現較優,強者恒強顯著。申萬醫藥商業板塊 2020 年整體 收入為 8426.17 億元,同比增長 9.70%,歸母凈利潤為 172.89 億元,同比增長 7.69%,扣非凈利潤為 151.60 億元,同比增長 7.36%,整體連鎖藥店整體表現 優于醫藥配送商,醫藥配送企業間強者恒強效應顯著;2021 年第一季度醫藥商 業板塊整體營收 2268.84 億元,同比增長 28.21%,歸母凈利潤為 60.27 億元, 同比增長 38.68%,扣非凈利潤為 44.65 億元,同比增長 17.34%,連鎖藥店整體在去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表現較弱于醫藥配送商。

醫療器械:疫情驅動短期高增長,長期看好創械、消費類龍頭個股。醫療器械板 塊 2020 年整體收入為 2078.07 億元,同比增長 60.03%,歸母凈利潤為 547.63 億元,同比增長 157.40%,扣非凈利潤為 518.79 億元,同比增長 189.33%,業 績表現亮眼,主要是由于器械板塊包含大量與疫情的新冠檢測試劑、口罩、防護 服、手套、呼吸機、監護儀等相關企業,受疫情拉動業績增幅較大;2021 年第 一季度藥療器械板塊整體營收 638.01 億元,同比增長 110.40%,歸母凈利潤為 210.40 億元,同比增長 264.82%,扣非凈利潤 201.51 億元,同比增長 308.82%,主要系去年一季度疫情爆發,相關防疫物資供應滯后,器械企業常規 診療設備及耗材需求下滑導致整體業績表現不佳,今年一季度在國內疫情緩和、 春節核酸檢測需求高企、海外防疫物資持續增長等多重因素刺激下業績呈現高速 增長態勢。

醫療服務:CXO 持續高景氣,民營醫院業績迅速回升。醫療服務板塊 2020 年整 體收入為 759.53 億元,同比增長 14.34%,歸母凈利潤為 99.50 億元,扣非凈利 潤為 59.20 億元,其 2019 年利潤端均為負值,主要由于宜華健康、創新醫療、 *ST 恒康、盈康生命等公司計提資產減值出現大額虧損;CRO 和連鎖醫療機構 表現亮眼;2021 年第一季度醫療服務板塊整體營收 211.37 億元,同比增長 74.60%,營收同比高速增長,主要為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業績體量較大的美年 健康、金域醫學、潤達醫療、愛爾眼科等表現不佳,業績基數較低,歸母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均轉正,主要為去年一季度美年健康、通策醫療等由于疫情原因業 績不佳,但部分固定成本如房屋租金、人員工資、財務費用、設備折舊及裝修攤 銷的基數較大,扣非凈利潤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疫情穩定下愛爾眼科、金域醫 學、通策醫療扣非后利潤大幅增加。

2.6 政策端:藥械集采常態化推進,分級診療持續加碼

(一)藥品集采加快推進,關節國采細則緩和

在仿制藥國采方面,自 2018 年 11 月“4+7”試點以來,已歷經 6 輪 5 批次,平均 要加降幅在 50%-60%,據醫保局發布的《2020 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 報》數據,2020 年開展的三批國家藥品集采中選藥品實際采購量達約定采購量 2.4 倍,采購超額完成。仿制藥國采常態化推進已是共識,目前國家藥品集采整 體呈現以下態勢:

1)涉及品種逐步增多:隨著符合“2+1”門檻的過評品種數目逐步增多,集采可選 擇范圍擴增,囊括品種數目持續增多;

2)集采推進頻次加快:從“4+7”城試點到擴圍的近十個月間隔縮短至第二三批國 采的 7 個月,到目前平均四個月間隔,國采頻次加快;

3)中標企業數目持續增多采購量最多可達 80%,采購周期延長:給予更多企業 機會和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競價激烈程度。

4)第一順位企業優選權:賦予第一順位企業預先選擇權,弱化聯合報價可能性;

對于器械集采,在《關于開展部分高值醫用耗材醫院采購數據填報的通知》中, 明確重點將部分臨床用量較大、采購金額較高、臨床使用較成熟、市場競爭較充 分、同質化水平較高的高值醫用耗材納入采購范圍,集采常態化下,可能囊括品 種將涉及心血管、骨科、眼科等眾多領域。首批冠脈支架高值耗材國采在 2020 年 10 月 16 日發文,共有 12 家企業 27 個注冊產品競爭 10 個名額,參選產品 不做品質劃分,外資與國產都在同場競技,競價激烈,11 月 5 日擬中選公布,冠 脈支架進入百元時代,相比于 2019 年,企業同一產品平均降價 93%,國內、進 口產品分別平均降價 92%、95%,競價激烈程度較甚,對市場有集采預期的器械 類企業造成一定影響。

2021 年 6 月 21 日,國家組織高值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國家組織人工關節 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 1 號),第二批關節國采正式啟動,截至當前,人工關 節類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已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多地區開展,平均降幅約 75%,其中山東省 2020 年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集采降幅最大,平均降幅為 86.26%,最高降幅為 95.6%。人工關節是退行性疾病,國內髖關節、膝關節人 均手術量分別約為美國的 1/3、1/8,有較大提升空間,在老齡化人口龐大基數及 加速推進等因素下,手術量增速約為 15-20%,預計 2023 年成為國內骨科細分 市場第一。全球關節領域 CR5 近 80%,國內市場集中度相對較弱,國產化率僅 約 35.3%,其中髖關節國產化率約為 53.9%,膝關節則不足 30%。

此次關節國采 采取“一品一策”方案,

1)產品分組:其中髖關節按3 個產品系統類別申報價格, 即陶瓷-陶瓷類、陶瓷-聚乙烯類、合金-聚乙烯類;膝關節按 1 個產品系統類別申 報價格;

2)企業分組:同一產品系統類別下,根據醫療機構采購需求、企業供 應能力、產品材質 3 個條件,形成 A、B 兩組,各為一個競價單元分別競價。同 時滿足三個條件的申報企業進入 A 組,其他進入 B 組,其中 A 組需滿足同一產品 系統中企業累計意向采購量前 85%且申報企業承諾滿足所有聯盟地區全部地市采購需求,對于相關細分領域國產龍頭企業來說進入 A 組可能性更大,且在比 價中憑借性價比優勢具有更大中標可能性。集采規則相比于首批高值耗材國采預 期稍有緩和,有望加速進口替代的同時促進頭部集中,對于有集采預期的耗材類 企業可能存在一定的估值修復空間

(二)分級診療持續加碼

社區醫院建設工作自2019年開展試點,2020年在全國全面開展以來,取得積極 進展和成效。2019 年,國家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蘇等 20 個省(區、市)開 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2020 年 7 月,國家衛健委就已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社區 醫院建設工作的通知》,決定全面開展社區醫院建設工作。據《央視網》稱, 目前全國已有 600 多家基層醫療機構達到社區醫院標準。2021 年 5 月 24 日,國 家衛健委發布相關數據,截至 2021 年 3 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 102.6 萬 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 97.3 萬個,占比約為 95%,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站)3.5 萬個,鄉鎮衛生院 3.6 萬個,村衛生室 60.9 萬個,診所(醫務室)26.3 萬 個。與 2020 年 3 月底比較,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 17273 個,其中醫院增加 1170 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 17572 個,成效顯著。

2021 年 6 月 10 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社區醫 院建設的通知》,擬于年底前再推進建成 500 家左右社區醫院,切實鞏固提升縣 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3. 醫改推進疊加市場需求下的部分機會

3.1 關注新冠疫苗海外市場拓展,疫情助推二代苗滲透 率加速提升

新冠疫苗研發企業眾多,目前已有 6 款新冠疫苗可在國內銷售,包含 5 滅活疫苗 (北京所、武漢所、科興中維、康泰生物、中國醫學科學院)、1 腺病毒疫苗(康 希諾)、1 款重組蛋白疫苗(智飛生物),但仍需繼續臨床試驗,III 期臨床的新 冠疫苗項目有北生所、武漢所、科興中維、醫科院的滅活疫苗、智飛的重組蛋白 疫苗、康泰生物的滅活疫苗,目前進入 II 期臨床的有艾棣維欣的 DNA 疫苗、萬 泰生物的鼻噴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復星醫藥的 mRNA 疫苗(BNT162b2)、沃森 生物的 mRNA 疫苗、三葉草生物的重組蛋白疫苗。

近 1 個月以來,我國新冠疫苗接種率迅速提升,截至 2021 年 6 月 20 日,新冠 疫苗累計接種 10.29 億劑次,最近 20 天平均接種劑次約 1800 萬劑次/天,以此 估算,目前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窗口期大概還有 2-3 個月,后續國內需求可能放緩。

全球市場上存在較大接種空間。目前全球約有 78 億人口,截至 2021 年 6 月 18 日,全球累計接種 25.9 億劑次,尚有較大接種空間,除我國外,歐洲、美國、印 度、巴西分別以 4.49、3.16、2.66、0.84 億劑總接種量位居前列。2021 年一季 度輝瑞、BioNtech、Moderna 新冠疫苗銷售規模分別約為 35、25、17 億美元, 其中 BioNtech 和 Moderna 凈利率分別達 55%、59%。

可關注第二輪疫苗接種、加強針以及海外銷售的進展。一方面,疫苗保護效力暫 不確定,2021 年 6 月初國家衛健委曾公布,疫苗接種后通過接種者抗體水平監 測,能夠檢測到抗體的時間大概是 6 個月以上,2021 年 6 月份洛克菲勒大學的 研究團隊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篇預印文章,文章表示被新冠病毒感染一年后,仍 然維持了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并有增強的趨勢,未來是否需要接種加強苗來增 加保護效應還不確定,可持續關注。另一方面,關注海外市場空間,2021 年 6 月 22 日,商務部同工信部、衛健委、藥監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公布可供對外出 口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產品清單的公告》指出,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出口工 作,支持國際抗疫合作,將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或附條件批準上市注冊申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產品列入“可供對外出口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產品清單(中 國企業研發生產)”,即為中生集團的北生所(滅活)、武漢所(滅活)、科興中 維(滅活)、康希諾(腺病毒)四款有條件批準上市疫苗,其中國藥中生北京公 司、北京科興中維公司的 2 款疫苗已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

此外在新冠疫苗推動下,民眾對疫苗的知曉率大幅提升,民眾預防接種意識進一 步增強,未來二代苗疫苗滲透率預計將加快提升,同時國內疫苗企業研發推進且 逐步進入收獲期,彌補進口疫苗產能不足缺口的同時加速進口替代。

3.1 政策促進疊加市場需求,創新藥及 CXO 快速發展

醫保承壓,集采成必然,創新是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醫藥行業是在 政策指引下不斷探索發展的,其中醫保資金在我國醫療支出中比重較大,但目前 新增醫保資金來源受限、支出隨著老齡化加速推進愈加繁重的背景下,預期醫保 基金持續承壓,如何發揮單位資金最大效用是需要考慮的關鍵,一方面需要對已 經充分競爭甚至過剩的仿制藥、器械、耗材進行資源占用優化,例如通過帶量采 購政策,為了保證集采藥品或器械在質量安全方面的合格性,藥品在一致性評價 的基礎上進行遴選,器械則探索由公立醫院分品牌報量的模式;另一方面鼓勵企 業創新研發并及時納入具有最佳臨床效用或最低副作用的創新型藥物并,為我國 醫藥市場長遠發展,創新成為企業長期生存乃至發展的必需品。

醫保對接,加速創新藥物可及性。醫保談判品種多為新上市且臨床價值較高、價 格相對較高的創新藥或獨家品種。2016 年醫保談判僅納入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兩 款靶向藥物,此后每年一輪談判,以抗癌藥物為例,2020 年醫保談判將 2017 年 的談判藥物除舒尼替尼、阿法替尼直接納入乙類醫保,其余續談,并新增 17 種 抗癌藥,均為治療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所必需的臨床價值高、創新性高、病人獲 益高的藥品。

科創板放寬限制,Biotech 企業興起。由于創新性藥前期研發的巨額投入,限制 了無現金流 Biotech 企業發展,在科創板的推動下,前期將重點聚焦于我國擁有 核心技術的“硬科技”產業,其中指出對于預計市值不低于 40 億元的醫藥行業企 業,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便具有科創板申請上市資格, 為我國創新藥企,尤其是初創型藥企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加速 Biotech 企業 興起。

境外已上市臨床急需新藥審評加快。2020 年,藥審中心完成了 13 個用于治療罕見病的、臨床急需的藥品的技術審評,均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罕見病藥品在 3 個 月之內完成審評,其他臨床急需藥品在 6 個月之內完成審評,大大縮短了臨床急 需境外新藥在我國上市的時間差距。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已發布的三批 81 個品種臨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藥中,已有 38 家企業的 48 個品種提出注冊申請, 其中 39 個品種已獲批上市或完成審評,100%在時限內完成審評工作。

2020 年我國創新成果顯著。2020 年受理 1 類創新藥注冊申請共 1062 件(597 個品種),較 2019 年增長 51.71%,增幅較大,其中受理 1 類創新化學藥注冊申 請 752 件(360 個品種),較 2019 年增長 31.24%,受理 1 類創新生物制品注 冊申請 296 件(223 個品種),較 2019 年增長 133.07%。

國家藥監局在 2021 年重點工作安排中明確提及堅持鼓勵藥品研發創新,進一步 細化和實施突破性治療藥物、附條件批準、優先審評、特別審批等加快審評程 序,加快臨床急需境外新藥、罕見病用藥、兒童用藥、重大傳染病用藥等上市速 度,我國醫藥市場創新熱潮還將延續。

此外,作為創新藥外延產業鏈,CXO 行業將充分受益于我國創新藥研發熱潮興起 和全球醫藥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等紅利,行業加速發展。

3.3 器械:進口替代+分級診療+消費升級

(一)化學發光:技術迭代使進口替代成為可能,政策再度加碼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目前主流免疫診斷主要技術,憑借高靈敏度、高特異性快速發 展,目前我國化學發光市場規模約 200 億元,預計未來五年仍保持 20%左右的增 速水平。

從終端市場分布來看,我國化學發光市場 70%集中在三級醫院,大型二級醫院在 過去五年實現由無到有,約占據 25%的市場,基層醫院和民營醫院比重不足 5%, 受制于國內化學發光儀器的穩定性、準確性、配套試劑的種類以及品牌粘性,進 口產品占據國內主要市場,其中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四大巨頭占據約 85%的份額,近乎壟斷三級醫院市場,國產企業主要聚集在二級及以下中低端 市場。

技術迭代、政策推動下,進口替代成為可能。近年來新產業、邁瑞、安圖、邁 克相繼攻克化學發光檢測儀器技術難關,安圖、邁克的生化免疫流水線落地,國 產產品在檢測速度、菜單數量、試劑位等指標上已經與進口產品難分伯仲,隨著

產品在實際推廣中穩定性不斷優化,行業內主要企業推出產品包括中小型設備和 大型設備,滿足不同使用場景的檢測需求,其中大型設備試劑位和處理位較多, 單次測試的樣本量較大,較適合醫院檢驗科等傳統應用場景,中小型設備具有設 備體積小、檢測靈活快速的特點,較適合醫院門急診等應用場景,滿足差異化的 臨床檢測需求,國產技術迭代使得進口替代成為可能,此外醫保控費(傾向于國 產、尤其是基層市場)、分級診療、促進國產高端醫療器械發展等政策推動下進 一步加速進口替代。

(二)眼科:消費升級下的滲透率提升及結構調整

我國是世界上盲和視覺障礙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醫械研究院《2019 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數據,2018 年我國眼科高值醫用耗材市場規模約 76 億 元,同比增長 16.92%,主要包括人工晶狀體、人工視網膜、人工玻璃體、人工 淚管、人工角膜、硬性角膜接觸鏡等。

人工晶狀體:滲透率提升+高端結構化升級。人工晶狀體手術作為白內障唯一治 療手段,我國可能因白內障而失明的患者有 1332 人,但手術滲透率僅約 29%, 甚白不足印度的一半,增長空間較大,目前我國人工晶狀體出場價規模約為 25 億元,行業速超 10%。國內市場以愛爾康、強生、蔡司等外資企業為主,占據 約 60%市場,國產主要集中在單焦點的低端產品,具有較好中程、遠程的多焦 點國產人工晶狀體尚有欠缺,有待結構升級,目前人工晶狀體集采尚未觸及國產 企業出廠價,一定程度上激發國產企業在高端人工晶狀體差異化競爭方面的迫切 需求并加速進口替代。

角膜塑形鏡:政策背書及青少年近視防控需求下,滲透率提升。角膜塑形鏡主 要適用于 8-18 歲人群,國家政策對青少年近視防控有要求,以 2018 年近視率至 2030 年的青少年近視比率防控目標均速過渡,預計 2023 年我國 8-18 歲近視青 少年約 0.99 億,目前我國角膜塑形鏡銷量約為 200 萬片(100 萬副),占 8-18 歲近視人群的滲透率達到 0.98%,滲透率較低,疊加《近視防控指南》背書(角 膜塑形鏡可延緩近視進展約 50 度/年),預計未來三年仍將保持 20%的增速水 平,2023 年可達到 345.6 萬片,滲透率為 1.75%。

(三)醫美:消費升級下的廣闊市場,國產崛起

我國醫療美容市場滲透率偏低,發展快速。據 Frost &Sullivan 數據,2009-2019 年中國大陸醫美滲透率不斷提升,從 1.5%提升至 3.6%,但仍較世界主要國家有 較大差距(韓國 20.5%、美國 16.6%、日本 11%)。2018 年我國每千人接受醫 美治療 14.8 次,低于美韓等過,考慮到人均購買力水平,我國與巴西水平接近 且處于持續上升趨勢,但相比于巴西 46.2 千人次的頻率,還有約 3 倍的增長空 間。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購買力和個人醫美意識的提升, 我國已成為全球醫美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據 Frost&Sullivan 數據,2019 年我國 醫美市場規模約為 1570 億元,2014-2019 年復合增速約為 24.73%,遠超全球增速水平(2011-2017 年全球醫美行業復合增長率為 8.04%,已處于穩定發展階 段),預計 2023 年可達 3601 億元。

集中度偏高,國產崛起。2019 年我國注射類醫美比重約為 57.04%,其中玻尿酸 占比約 66.59%,市場規模約 43.3 億元,復合增速超 20%,進口品牌占據主導, 銷售量方面,昊海生科僅次于韓國 LG 位列第二,愛美客以 12.5%的份額排名第 四,但由于國產單價較低,整體銷售規模居后,top4 均為進口品牌,比重為 68%, 隨著本土產品質量提升及技術創新,市場份額逐步提升中,前三大國產企業市場 份額已由 2014 年的 21.4%提升至 23.8%,其中 2014-2018 年國產品牌銷售額復 合增率為 32.2%,遠超進口品牌(+18.7%),預計 2021 年本土品牌占比將達到 約 30.0%。隨著國產產品不斷向高端進階,預期將憑借同層次產品的高性價優勢, 呈現量價齊升局面。目前國內已上市的主要玻尿酸產品中,進口品牌在同等級中 呈現高單價特性,隨著國產產品的迭代和市場驗證的反饋,具備技術壁壘、品牌 號召力、性價比優勢且合規合法的頭部企業將持續獲益。

(四)伴隨診斷:搭乘腫瘤精準治療,快速發展

伴隨診斷是腫瘤精準治療的先行檢測,目前國內滲透率較低。最新數據顯示 90%的腫瘤患者存在著基因突變、拷貝數變化以及基因融合現象。目前已發現的 靶向基因主要有 EGFR、HER2、BRAF、KRAS、NRAS 等,主要集中在肺癌、 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大癌種領域,我國靶向抗癌藥物以及伴隨診斷起步較晚,加 之早年間國內醫療體系落后、經濟結構失衡以及醫保限定支付、疾病診療指南不 健全等因素影響,我國癌癥標志物檢測滲透率遠低于歐美國家水平(約 75%-80%),其中 EGFR 相比于其他標志物滲透率稍高(約為 40%-45%),BRAC 檢測滲透率則不足 1%。

指南規定為靶向基因診斷推行提供完美背書, 2018 年 9 月 21 日,衛健委在《新 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8 年版)》中明確指出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大 分子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在臨床應用前需經過病理組織學確診和基因檢測后方可使 用,為靶向基因診斷在我國的推行提供了完美的背書,疊加國內靶向藥物快速 發展。

(五)POCT:及時快捷,獲益場景多樣化和分級診療推進

POCT 是按照實施場地要求分類下,與中心試驗室診斷對應的另一種檢測手段, 歸屬于醫療器械體外診斷(IVD)領域,以操作方便、即時快捷取勝,能夠快速 確定患者治療方向,提高診斷和執行治療計劃的速度,減少患者在醫療機構中的 停留時間,降低每個患者的醫療保健成本,將成為從治療醫學到預測性、個性化、 先發性醫學的轉變的一部分。POCT 應用突破空間限制,可以廣泛作用于醫院、 基層醫療機構、家庭以及突發事件、臨床應用等眾多場所,解決了傳統醫療器械 的大型醫療器械的空間局限痛點。

我國 POCT 起步較晚,市場規模尚小,隨著檢測需求場景多樣化、分級診療推進、 胸痛中心建設等,POCT 憑借其小型便攜、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即時報告、價格低廉等優勢快速發展。據 TriMark 預測,我國 POCT 產業將以 24%+的高增速 水平快速發展,預計 2021 年市場規模可達到 26 億美元。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

文琳編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方正醫藥
中信建投 | 醫藥大健康研究集錦
【醫藥2020H1業績前瞻】剛需屬性逐步顯現,Q2業績加速趨勢明顯
醫藥生物行業2022年展望:價值重鳴,創新為鋒
華安蘇卿云:醫藥行業估值高但可以消化,四大邏輯看好未來“滾雪球”機會,新冠疫苗最早今年底可能出來
百頁PPT詳解醫藥2023H1中報總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清徐县| 山东| 喀喇沁旗| 封丘县| 永济市| 阿坝县| 东源县| 安庆市| 界首市| 礼泉县| 澄迈县| 镇原县| 榆林市| 武义县| 虹口区| 桃园县| 喀喇| 阳西县| 漾濞| 宜州市| 藁城市| 威远县| 岢岚县| 龙口市| 武胜县| 寻甸| 阿拉尔市| 河间市| 宣恩县| 巫溪县| 丹棱县| 汤阴县| 灌阳县| 巴东县| 浠水县| 平原县| 安仁县| 汶川县| 永兴县|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