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持續加深,AD所導致的不可逆腦損傷正嚴重危害人類健康。2019年《柳葉刀》的論文顯示,阿爾茲海默癥已一躍成為我國人群第五大死因[1]。此外,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阿爾茲海默癥患病率高達3.7%,患者接近1000萬[2]。
阿爾茲海默癥是一種神經退行性變疾病,自1910年愛羅斯·阿爾茲海默醫生首次發現以來,我們對阿爾茲海默癥的病因、診斷、治療已有百年的探索。然而,確診率仍逐年上升,藥物臨床研發也頻繁受挫。
隨著口腔-腸道微生物的提出,我們愈發認識到,全身系統是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而關于口腔致病菌與阿爾茲海默癥之間的關系我們確是知之甚少,從口腔出發,或許我們能打開AD研究的另一扇窗。
近日,中蘭開夏大學牙科學院(UCLan)的研究人員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雜志上首先報告了牙齦疾病與AD之間的聯系,并就牙齦卟啉單胞菌與AD患者大腦中兩個重要的病理病變——β淀粉樣蛋白斑塊(Aβ)和Tao蛋白過度磷酸化引起的神經原纖維纏結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發現。
DOI: 10.3233/JAD-220486
牙齦卟啉單胞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被認為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它能夠產生多種毒力因子和細胞外蛋白酶,如脂多糖(LPS)、菌毛和牙齦蛋白酶,破壞牙齒周圍結構,最終導致牙齒缺失。此外,牙齦卟啉單胞菌釋放的細胞因子還可以隨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引起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抵抗等多種全身性疾病。
那么,AD發生和牙齦卟啉單胞菌又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研究顯示,AD患者大腦中LPS和牙齦蛋白酶明顯升高,并且部分脂多糖以外膜囊泡的形式存在,攜帶部分牙齦蛋白酶和較弱的毒力因子。當口腔感染牙齦卟啉單胞菌時,大腦也會出現與AD相關的神經病理學改變。
那么,牙齦卟啉單胞菌釋放的毒力因子和胞外蛋白酶是如何引起Aβ和神經原纖維纏結呢?
抗菌肽保護假說指出,Aβ在AD患者大腦中的釋放和沉積是初始微生物感染的結果。也有證據表明,Aβ是針對病原體產生的一系列抗微生物肽之一。
研究顯示,牙齦卟啉單胞來源的條件培養基含有多種促炎因子。單獨牙齦卟啉單胞菌來源的條件培養基或者其與促炎因子IL-6, IL-1β, TNFα等的混合培養基均可以有效清除Aβ前體蛋白進而釋放Aβ40 和Aβ42。因此,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毒力因子可能作為免疫系統的抗原觸發Aβ的釋放,最終沉積為淀粉樣斑塊,促進阿爾茲海默癥病程。
加入牙齦卟啉單胞菌條件培養基及促炎因子Aβ40 和Aβ42含量的變化
Tao蛋白是一種微管蛋白,主要是維持軸突微管的穩定性。研究表明,磷酸化的Tao肽A在水溶液中以β片狀結構存在,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可顯著抑制牙齦卟啉單胞菌活性。這可能與磷酸化的Tao蛋白PH值下降,而牙齦卟啉單胞菌對PH值敏感,僅在6.5-7.0適合生存。
磷酸化Tao蛋白具有顯著的抗菌性能
然而,過度磷酸化會導致Tao蛋白從微管解離,游離的Tao 蛋白具有毒力,并且難以溶解。而其特定結合的微管結構域塌陷,進而破壞神經元細胞骨架,降低神經原運輸系統能力。神經元胞體中的游離 Tau蛋白可以轉化形成成對螺旋絲或直絲,進而形成神經纖維纏結。
研究者對7種非磷酸化Tao蛋白和3種磷酸化Tao蛋白進行了透射電鏡分析。研究發現,非磷酸化肽 B 的二級和三級結構表現出較少的螺旋扭曲,而肽 C 在其磷酸化后沿整個纖維長度顯示出明顯更多的螺旋扭曲,在三級結構上易于自我聚集以及形成成對螺旋纖絲。而成對螺旋纖絲的進一步聚集,將導致神經纖維纏結的形成,進而導致AD。
磷酸化的肽C顯示出更多的螺旋扭曲
綜上,牙齦疾病與阿爾海默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口腔感染致病菌后,可使患者易感阿爾茲海默癥,因此,良好的口腔衛生管理將有利于預防阿爾茲海默癥的發生。
除了減少吸煙、飲酒等,或許在未來的世界阿爾茲海默月主題中,口腔衛生管理也將成為一項有效的預防措施。
[4] Kanagasingam S, von Ruhland C, Welbury R, et al.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conditioned medium induces amyloidogenic processing of the amyloid-β precursor protein upon in vitro infection of SH-SY5Y cells[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s, 2022.
編輯|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