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工作中,筆者這段時間接診了一些血糖較為頑固,并且波動極大的糖尿病患者:
20歲青年,1型糖尿病病史6年,體型偏瘦,長期胰島素皮下泵控制血糖,因「口干、多尿」癥狀加重入院:40歲中青年女性,成人隱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病史5年,長期四針胰島素強化控制血糖,體型消瘦,有甲亢病史,因「體重減輕半年」入院:78歲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病史18年,體型偏瘦,長期四針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緩釋片控制血糖,此次因血糖控制不佳入院,入院后血糖結果如下:血糖控制欠佳,3位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超過1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均在9.0%以上,伴隨有明顯的糖尿病癥狀,血糖波動過大。都啟動了胰島素治療。3位患者完善的胰島素功能如下:患者尿常規中尿糖均在(3-4+),尿酮體均為(2-3+)。其實這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在臨床中不少見,且這部分患者在使用胰島素后血糖依舊有較大的波動范圍,胰島功能近乎衰竭,出現低血糖的幾率也較高。這種類型的糖尿病統稱為脆性糖尿病或不穩定性糖尿病。這種糖尿病并不是一種類型的糖尿病,而是糖尿病控制血糖過程中的一種現象。這部分患者通常有3個特點:1、 這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通常體型相對消瘦,在1型糖尿病以及其子分型中較為常見:注:LADA為成人隱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Y 青少年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其次病史較長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現脆性糖尿病的特性,主要在于病史過長,老齡化嚴重,這部分患者體型可普遍消瘦,日常血糖控制不佳。長期慢性的高糖侵蝕胰島B細胞活性,導致胰島B細胞不可逆轉的死亡,老齡化也加速胰島B細胞功能衰退,最終導致胰島功能越來越差。在飲食變化過大、感染、應激等因素,均可誘發出脆性糖尿病的特點表現。2、 這類型的糖尿病患者即使在生活飲食攝入恒定、運動量固定以及胰島素使用劑量穩定的狀態下,依舊莫名的出現血糖大范圍波動,甚至可出現嚴重低血糖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風險;3、 對外源性胰島素的使用劑量非常敏感,即使對速效或基礎胰島素進行微調,血糖也會出現明顯的范圍波動,甚至反復出現夜間低血糖風險。因為這些患者的胰島功能完全衰竭,血糖調節完全依賴于外源性的胰島素,而外源性的胰島素在藥代動力學以及血糖調控方面,與人體自身的胰島素分泌在量的精準度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很容易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大幅波動的現象。脆性糖尿病的危害最大是出現反復的惡性低血糖事件,甚至出現大面積的腦梗死等神經系統損害,同時大范圍血糖波動幅度可加速血管硬化,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目前CSII聯合CGM是治療脆性糖尿病最好的降糖方式。CGM可提供實時血糖譜變化趨勢,更好的調整胰島素治療方案。而指尖末梢血糖監測方式是目前大眾監測血糖最常用的方式,但考慮脆性糖尿病易出現低血糖,加之無法脫離胰島素控制血糖,因此以指尖末梢監測為主的糖尿病患者,應勤監測血糖是避免發生低血糖最安全的方式。
糖尿病患者應清楚使用胰島素應監測何時點血糖,以此來監測自己使用胰島素后的血糖控制情況。
當然筆者的建議是若血糖控制效果越差,則患者可適當增加血糖監測次數,旨在維持血糖穩定,減少低血糖發生風險。目前按照指南的定義,1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范圍如下:
但筆者認為,對于1型糖尿病和LADA部分年紀大或者病史長,有并發癥的患者,建議空腹血糖控制在8.0-10.0mmol/L,餐后或隨機血糖控制在13.0-14.0mmol/L。[1]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糖尿病分型診斷中國專家共識,中華糖尿病雜志,2022,14(02):120-139[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 中國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4): 315-409.[3]中國醫學會,基層2型糖尿病胰島素應用專家共識,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1,20(7):726-736[4]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21年版).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10):936-948.[5]中國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21年版),中華糖尿病雜志,2022,14(11):1143-1250[6]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可醫師分會,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21年版),中華醫學雜志,2021,101(38):3077-3091[7]董玲,勒秋露,老年脆性糖尿病多學科診治意義,齊魯醫學雜志,1008-0341(2017)04-0459-04*'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