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熬夜一時爽,一直熬夜火葬場。當前,熬夜已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常態,明明知道熬夜傷身體,有時候也確實困的厲害,但因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少,想要擁有一點獨屬時間,常常選擇“報復性熬夜”。
很多人常常表示“熬的不是夜,是自由”!但是,熬夜會讓人精神憔悴,甚至會增加患多種疾病如肝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相關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發表研究論文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response to chronic circadian misalignment on a high-fat diet。該研究表明熬夜可能會對男性的健康造成特別的損害,男性可能更容易受到夜間工作帶來的“生物鐘”干擾,代謝綜合征和糖尿病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夜間工作人群。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小鼠實驗表明慢性晝夜節律失調存在性別差異
研究者讓一組雌性及雄性小鼠分別處于晝夜失調的狀態,模擬現實世界中的“三班倒”,此外,為了喚起更強烈的反應,所有小鼠均用高脂飲食喂養,模擬很多上夜班人群的進食方式。之后,研究者從多個層面如基因層面、微生物層面、代謝層面等對小鼠進行檢測及對比,最后發現與雄鼠相比,雌鼠具有更高的幅度和更強健的活動節律,對晝夜節律失調的適應能力更強。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除此之外,晝夜節律失調的雄性小鼠在各個指標上均出現了更嚴重的紊亂,如雄性小鼠出現肝臟轉錄組節律性紊亂、腸道菌群失調、心血管代謝紊亂如血壓、血脂異常等,以及與糖尿病相關的細菌數量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富集,而晝夜節律失調的雌性小鼠則未出現以上異常改變。
綜上所述,在小鼠實驗中發現了晝夜節律失調帶來的健康危害性,且這些危害性是存在極其廣泛的性別差異的。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卵巢摘除對晝夜節律失調的影響
基于性別差異,研究者猜測雌激素是不是導致這種結果的部分因素。
對此,研究者移除了部分雌性小鼠的卵巢,使得它們無法再產生雌性激素。這時再讓這些雌性小鼠“三班倒”,發現這些雌性在面臨晝夜節律失調時,受到的保護作用顯著減弱,表明雌激素的確起到了重要的晝夜節律失調保護作用。
但研究也指出,雌性激素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因為相比于移除了卵巢的雌性小鼠,雄性小鼠的健康狀況更糟糕,表明仍有某些未知的因素發揮著作用。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人類晝夜節律失調也存在性別差異
基于小鼠實驗的發現,研究者猜測類似的現象是否同樣存在于人類群體中?
對此,研究者使用來自英國生物庫的資源,對2013年至2015年的92325位英國晝夜輪班工作者的健康狀況進行了分析,以確定在人類群體中,晝夜節律失調是否也存在性別差異。最終發現了與小鼠實驗類似的規律:相比于女性晝夜輪班工作者,男性晝夜輪班工作者似乎在晝夜節律失調中遭受更嚴重的健康危害,調整影響因素后結果不變。
研究發現,與日間工作的男性相比,夜間工作的男性患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和各種心臟病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的風險更高,更容易出現腹部脂肪過量堆積。比如有1/3的夜間工作的男性患有代謝綜合征,而日間工作的男性僅有1/4的人患有代謝綜合征。除此之外,為了調查夜間工作時間的延長是否與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增加相關,研究者對同一隊列中夜間工作時間長短進行了晝夜節律失調差異分析,發現平均倒班約十年左右,患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增加了1.071。
相比之下,夜間工作的女性與日間工作的女性之間存在的晝夜節律失調差異則較小。并且當研究人員將工作類型(例如是醫學工作者還是工廠工人)考慮在內并進行校正后,熬夜工作對女性生物鐘與健康的影響明顯減弱了,使得夜間工作的女性與日間工作的女性之間顯著差異消失。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小結
經過小鼠實驗加人類數據分析,研究者發現熬夜可能會對男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健康損害。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研究表明熬夜可能對女性的健康損傷較小,但是不意味著沒有危害,畢竟熬夜帶來的健康危害性是眾所周知的。對此,研究人員還需要更為深入、全面的研究來探索疾病風險與輪班工作之間的聯系及作用機制。
因此,還是提倡早睡,保持正常的睡眠,以良好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參考文獻;
[1]Seán T. Anderson et al.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response to chronic circadian misalignment on a high-fat diet.Sci. Transl. Med.15,eabo2022(2023).DOI: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