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知足新時代新形勢防治水土流失的需求,水利部對2008年頒布執行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進行了修訂,2019 年4 月1 日開始實行新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
新標準重大變化:一是對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界定作了新劃定,取消了直接影響區。二是對水土流失防治6項指標作了調整,增加了渣土防護率、表土保護率2項指標;三是將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以下簡稱方案)由原來的12章歸并簡化為8章。新標準這些重大變化,對做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詳細、更嚴格的要求。
小編根據自己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及實施過程中發現,無論是生產建設單位、方案編制單位在熟悉和實踐上還存在一些不適應、不到位的題目。故為了分享我們的經驗,小編按照方案的章節結構,對目前方案編制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題目進行了剖析,以利于今后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編制工作。可供同仁朋友參考。
1.綜合說明
綜合說明共分11 節,除扼要說明方案各章節(項目簡況、項目水土保持評價結論、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布設成果、水土流失預測方法、內容及結果、水土保持監測、水土保持投資及效益)的結論外,將原列為獨立章節的設計水平年、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及防治目標、編制依據、結論等并入第一章綜合說明,獨立成文,自成體系,是重點撰寫的內容。
方案中常見的題目:
一是對天然概況中的項目區地貌類型與泥土類型情況描述不詳細,常常采用縣域資料,隨意擴大范圍,導致難以判斷建設項目區域的實際情況;
二是對天氣類型與主要景象形象要素泛泛而談,缺失蒸發量或干旱指數數據;
三是對林草植被類型與覆蓋率表述缺失主要植被類型和建群種及覆蓋率等數據資料;
四是對泥土腐蝕類型及強度的表述,數據來源依據不充分、不規范;
五是對涉及水土保持敏感區情況,缺失與天然保護區的相對位置、涉及的區域等,缺失核(批)準文件等行政許可手續。
因為上述支持性材料的缺失或資料不全,使本章內容不能為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防治目標的6項指標的確定和調整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導致提出的目標值存在不公道的偏差;在結論中方案對工程設計、施工和建設治理提出的要求不全面、不到位,影響方案指導作用的施展,同時為方案(或渣場)實施埋下了隱患,造成方案(或渣場)的變更,同時還存在忽視對原有水土流失進行預防管理的題目。
2 項目概況
方案對建設項目的組成及主體工程的布設與占地、施工組織與進度、拆遷安頓、舉措措施改(遷)建、土石方平衡等數目的表述基本到位。
常見的題目:
一是對工程占地類型沒 有按國標《土地利用現狀分類》(2017 版)的有關劃定的一、二、三級土地利用分類級別和水土保持要求分類、分列統計,而是按其他行業或舊版本不分級別或一、二、三級混排,或者用荒地、三荒地、荒溝等俗語列表,層次表述、引用名詞混亂,為以后土地治理手續辦理及賠償數目、標準留下隱患;
二是因為對項目的占地面積、性質及類型,現場復核、查勘不到位,導致棄土(石、渣)場的布設位置、地形前提、匯水面積以及下游重要舉措措施、居民點等表述不到位,常常缺失棄土(石、渣)場地輿坐標、地形圖不全,難以反映上游匯水面積,為確定其公道性和安全性帶來難題;
三是表土平衡表中,沒有按分區對表土剝離量、安全存放、回覆利用進行說明,剩余表土沒有說明堆存、后續利用方案。常泛起對表土的剝離、存放、利用表述結果數據不準、流向不明、表述不清,是常常返工、增補完善的部門;
四是施工進度方面常泛起的題目是施工時間貫串全年,沒有考慮泥土封凍、解凍時間以及大風季節(沙區)對施工的影響。
自然概況部門常泛起的題目:
一是常常使用縣及以上區域的資料,對建設項目占地范圍內的地表物質組成地面坡度和高程等沒有做出具體的調查與內容,不能夠為后續設計、工程概算提供支撐;
二是在景象形象資料方面,缺失≥10℃積溫、年蒸發量、風速風向、大風季節及日數、雨季時段、風季時段、最大凍土深度以及設計所需不同頻率暴雨量值等重要參數值,使后續林草植物種選擇與配置、水土保持攔蓄尺度的計算與復核失去特征數據支撐;
三是在表土資料方面,常常使用縣及以上區域的資料,常常泛起項目所在區域表土類型及種類繁雜,建設項目占地表土厚度、可剝離范圍、表土數目及面積等數據缺失,導致不能夠正確計算表土剝離量;
四是在植被資料方面,調查工作不細,對項目區植被、主要鄉土樹草種組成調查不細,種名不規范,缺失生長情況及林草覆蓋率等,不能夠為后續植物措施設計提供背景資料和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
3 項目水土保持評價
水土保持評價結論部門常常泛起的題目:
一是在建設方案與工程布局的水土保持評價方面,大部門方案僅局限于對工程占地、取土(石等)場設置、棄土(渣等)場設置、土石方平衡、施工方法與工藝的引用、內容上,尤其是缺乏對棄土(渣)場設置的現場考察及查勘,對存在的題目不能夠及時發現,導致分析不夠,評價結論盲目。如某某公路項目可研報告設計在3 條支溝匯合處設置115萬m3棄渣場1處,其不僅占用了農夫的耕地(報告作為荒地,實在是撂荒的溝臺地),而且占壓了2條輸油(氣)管道,必定造成渣場變更及耕地的賠償,為后續設計及施工埋下隱患;
二是在項目主體工程選址(線)、建設方案與工程布局水土保持評價上,對水土保持敏感區與本工程位置關系分析不到位,支持(行政許可)文件不全;
三是對工程占地、取土(石等)場設置、土石方平衡、棄土(石等)場設置、施工方法與施工工藝等評價,因為實地調查工作不到位,大部分僅對主體工程設計內容比較具體,對主體工程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評價不夠詳細具體,導致評價結果不充分、可托度差,評價結論的表述虛化、概化,對工程設計在下階段需深入研究的題目不了解,涉及極少。
4 水土流失分析及預測
在進行水土流失現狀分析時,常泛起的題目:
一是項目所在區域水土流失的類型、強度、土壤腐蝕模數調查不夠,對現行的水土保持區劃、普查、規劃等技術成果不把握,隨意引用來源出處不明、無處查證的資料;
二是在土壤流失量預測中,在預測面積未扣除建筑物占地、硬化地面和水面所占面積,同時在水土流失危害分析時,對已開工項目補報水土保持方案沒有對已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進行調查,導致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結果失真;
三是新技術應用幾乎是空缺。截至目前,沒有方案采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量測算導則》(SL773- 2018) 對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測算。
5 水土保持措施
在防治區劃分與措施總體布局方面,文字、表格基本到位。
存在的主要題目:
一是水土流失防治區劃分依據、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布局及典型設計圖件制作不符合規范、剖面圖缺失、界限不清、圖例不全,缺失單位工程量,與2015 年《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水土保持圖》要求差距較大,為后續設計、工程施工及工程概算帶來不確定性;
二是對主體工程設計是否知足水土保持要求分析少,增補完善意見少,針對性差;
三是水土保持施工進度鋪排時序與常泛起施工時間貫串全年,沒有考慮土壤封凍、解凍時間以及大風季節(沙區)對施工的影響;
四是分區措施布設,常泛起重工程、輕植物傾向,工程措施布設以排水為主,很少考慮徑流公道利用;林草措施布設以草灌為主,不考慮水土保持措施與周邊景觀的協調性,工程完工后人為破壞痕跡顯著。工程實施后與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標差距大;水土保持工程與植物措施結合不緊密,特別是輸油(氣)管床,種草措施與整地脫節,在植被恢復前水土流失強烈,對主體工程危害嚴峻。
6 水土保持監測
在水土保持監測方面常常發生的題目:
一是忽視施工預備期前進行本底值監測;
二是在方法方面,多使用測釬法,觀測精度太低、誤差太大,手段落后,而對無人機、衛星影像等快速、高精度、高效率的方法使用少;
三是對水土流失劫難事件、暴雨后監測、大風季和大風日的監測正視不夠;
四是需要的水土保持監測職員、舉措措施和設備,往往在概預算中發生漏項;
五是對水土保持監測的講演、數據、圖件和遙感數據等成果、技術、治理及檔案資料治理要求不詳細。
7 水土保持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常泛起的題目:
一是在水土保持投資估算中,常泛起費率、工程單價錯誤和措施投資統計漏項;
二是在效益分析中,常常只給出6項防治指標的計算結果,而且缺失計算過程與說明,忽視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實施后,水土流失影響的控制程度,水土資源保護、恢復和公道利用情況,生態環境保護、恢復和改善情況等生態效益指標的分析,以及水土流失管理面積、草植被實施達標面積、可減少的水土流失數目、不同類型渣土擋護數目、表土剝離及保護量的分析。
8 水土保持治理
水土保持治理基本到位,常泛起的題目:
一是因為不同建設單位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知不同,治理體系體例與規制建設不同,應根據建設單位對水土保持治理機構與職員、現有水土保持(生態安全)治理規則等情況,提出具有建設性、針對性、明確的、詳細的個性化要求,不能只限于原則性的描述;
二是對后續設計或水土保持初步設計或施工圖設計,水土保持施工、監測與監理、舉措措施自主驗收等內容,泛泛地提出了原則性要求,沒有對共性的、軌制性的要求按照層級關系,落實到部分、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