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往往會站在自己在角度看孩子,要求孩子,說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就是不接受,父母很苦惱,孩子很郁悶,說父母總干預自己,其實兩者都沒有錯,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內心閉鎖,家長更要小心謹慎,最好去圖書館查查資料,怎么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孩子有孩子的特質,不是誰的附屬品,憑什么孩子必須聽你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雖不成熟,但也需要有屬于TA自己的特質,這樣才能更好在適應社會。
先讓我們來輕松一下,讀兩則笑話:
1、早晨送孩子上學,看到一群小學生,有穿長袖的,有穿薄秋裝的,還有穿短袖的。其中有個小姑娘鶴立雞群竟然穿的是羽絨服!有個小男生就問她為什么啊?只見她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說:“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
2、剛剛路過幼兒園,偷聽兩個小朋友的談話。第一個小朋友說:“為什么挑食的都是孩子,家長怎么都不挑食呢?”第二個小朋友說:“他們買的都是自己愛吃的,還挑什么食?”
不知對于這兩個小朋友的話,你有沒有同感呢?你小時候有這樣的家長嗎?又或者你正是孩子口中這樣的家長嗎?
我看完這兩個笑話,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媽媽讓我穿裙子,我堅決不穿,后來媽媽甚至動手打哭了我。媽媽認為女孩子就要穿漂亮的裙子,而我認為女孩子不一定要穿裙子,我們的想法不同,所以產生了這樣的沖突,像是打了一仗。
家長跟孩子相處何嘗不是“打仗”呢?大多數時候是家長勝利,孩子認輸。如果在某件事上孩子贏了,那么家長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孩子我管不住了!”其實,這不過是家長和孩子的需求產生沖突的情況下,家長站在自己的立場總結出來的結論。
孩子的需求跟家長認為的孩子的需求是有差異的,遺憾的是這一點家長常常看不到。
媽媽覺得孩子會冷,認為孩子需要加衣服,這是媽媽認為的孩子的需求。孩子覺得穿得臃腫,妨礙玩耍,拒絕多穿衣服。這是孩子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拒絕,媽媽會受傷,會大發雷霆,那么孩子就遭殃了。這是孩子的需求和家長認為的需求相沖突的結果。但媽媽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呢?
孩子是沒有經驗的,不知道室外刮風會冷。那么媽媽可以在給孩子穿衣服之前這樣說:“今天刮風了,出去玩會冷,媽媽給你加件衣服,這樣你就可以更加安心的玩了。”如果這樣說依然沒奏效,還可以這樣給孩子說:“你自己到屋子外面試試看,如果你覺得冷那就加衣服,如果覺得不冷就不加衣服,好不好?”與孩子一同做決定會比父母單方面做決定要好,孩子自己參與了,孩子會發現自己的價值,就有一份小小的責任心在,這樣的內在動力會促使孩子去執行。
有很多孩子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因為在父母的權威之下,孩子基本都沒什么話語權。家庭話語權一直在父母這里,那么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天平就會失衡。
媽媽讓吃什么就吃什么,媽媽叫穿什么就穿什么。如果不按照媽媽說的去做,又是一頓批評甚至一頓打。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成了父母的“乖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什么問題,但是孩子在吃飯、穿衣這些事情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沒有得到表達,不管是意識還是無意識,孩子都可能將這種不滿意的情緒帶到生活中其他事情上,包括學習。從而出現在大事小事都不聽家長話的表現,學習成績也會受影響。
這樣的結果,不就是許多家長所煩惱的嗎:孩子不聽話,學習成績不好!
中國人比較含蓄,不像西方國家,父母常常親吻、擁抱孩子,常常互相說我愛你。很多中國父母無法跟自己的孩子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我們習慣將愛包含在行動里面。天冷了,媽媽給孩子加上一件衣服——這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我們認為做了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了,沒必要說給孩子聽,更何況有時候說了他又不聽。其實孩子需要從爸爸媽媽口中聽到愛,這樣他才確定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孩子在父母身邊,學習著父母的行為,被父母影響著長大。父母首先做出改變,慢慢練習說出對孩子的愛,讓孩子聽到、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讓孩子覺得在這樣的愛里面是安全的,我可以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想做的。
父母也要學會聽孩子的需求,如果覺得孩子的需求合理,敢于做出讓步,如果不合理,可以跟孩子一起商討做出決定。這樣,孩子也會慢慢的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天平又平衡了,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摩擦也必然會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