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殷櫻
“語數外與音體美老師工作量的計算方法不一樣”、“藝術課可有可無,搞個藝術節活動就可以”、“藝體老師被調崗,也不被重視。”……日前,在成都舉辦的清華大學第二屆藝術教育論壇暨成都市中小學藝術教育現場會上,一些藝體老師抱怨,藝術類課程,在學校常常被作為“豆芽課”、“副科”,不被學校重視。
今年5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3 個文件,今后將對中小學生的藝術素質進行測評,并將測評結果納入到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中,作為升學考試的重要參考依據。藝術教育,如何從不被重視的“豆芽課”走向主流化,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和人文素養,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是應付考試,正考驗著每所學校及教育工作者。
眾所周知,音樂、美術不是升學必考科目,在很多老師、家長及學生的心目中是可有可無的“豆芽課”。在《義務教育法》中,美育被看成是與德育、智育、體育有機統一,且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學活動。但事實上,以藝術教育為代表的美育,在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始終處于邊緣化的態勢。
在清華大學第二屆藝術教育論壇上,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王國安介紹,2015年,由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日前出臺,規定了學生藝術素質如何測評。測評結果要記入學生成長檔案,作為學生中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他說,藝術改革一直受到很大的阻力,2007年,山東省為了適應高中新課改要求,將藝術教育納入高考成績中,盡管只在750 分的滿分中占了 5 分,但是依然引起了強烈的關注,由此也可以看出藝術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
由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人才選拔的重要依據,與中考、高考升學錄取密切關聯,因此“藝術素質測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王國安認為,該測評辦法是為了建立健全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制度,了解掌握學生藝術素養發展狀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辦法出臺后,關鍵在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藝術測評體系,才能在各地得以落實。王國安表示,測評辦法應簡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不要人為增加學生和學校的負擔。在測評項目大體均衡的前提下,各地制訂評價認證實施細則時,建議給學校更多自主權,特別是對長期重視藝術課程、學生受益面廣的學校,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建議賦予學生獨立實施“測試—評價—認證”的責權。
作為開創九年一貫制中小學藝術銜接模塊課程的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在完善藝術測評體系上已走在了前列。校長何光友介紹,學校依據普通中小學藝術課程標準,組織力量研制學生藝術素質評價標準、測評指標和操作辦法。結合該校開設藝術模塊教學的實際情況,將學校藝術測試水平分為3種:一是藝術基礎知識測試,筆試,題型為選擇、填空等形式,每學期組織一次;二是藝術技能現場測試,每種模塊,每個學期進行一次測試;三是學校的學生綜合評價,即學分制,將學生的選課、過程表現、檢測情況、獲獎情況統統納入其中。
“我們非常清醒地看到,藝術教育是一種熏陶感染活動,一旦接受測試就很容易變成應試教育。不考的不教,分值不多的簡單教,絕不能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導致藝術教育無法走向為學生綜合素質服務的正道上去。”何光友說,學生的過程性考核還需要設計得更加科學和合理。
中小學藝術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并非是一個新話題。王國安表示,如果仔細審視教材和教學情態,不難發現,藝術課程在小學和中學的開設幾乎都呈現出“斷層”的狀態。小學一套體系,中學是另一套體系,很多孩子在小學得到很好的藝術熏陶和藝術教育,卻在中學喪失殆盡;有的中學使用的藝術教程竟然與小學教程有著驚人的重復,甚至在深度和廣度以及興趣培養方面還不及小學,藝術教育的九年一貫制乃至終身教育急需得到重視和改善。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4 年,石室雙楠實驗學校與清華大學開展了《中小學藝術教育銜接與研究》的課題研究。學校制訂出以學生貫通、課程貫通、學科核心能力貫通為主要目標的改革方案,同時,啟動了音樂、美術模塊教學實踐探索。比如,探索“5.5+3.5”學制,美術進行“4+X”模塊教學;音樂以“1+X”模塊教學,“X”表示選修模塊。
除了縱向貫通,學校還強調藝術教學的橫向融合,讓其他學科增添藝術之美。這不僅僅是教學內容上的融合,還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的融合,學校根據藝術教學在學科課程融合中的具體形式,主要在語數外、史地生、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學中融入了藝術教育的因素,有效提高教學效益,擴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和審美空間。
《紅樓夢》最美五福畫面賞析、觀察植物芙蓉花、熊貓剪紙……論壇當天,學校提供了35節現場觀摩課程,涵蓋了藝術模塊課、藝術整合課、綜合體驗課3種類型。在體育教學中,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學校把音樂和體育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在如今強調交流互動的教育環境中,歷史、地理學科構建了綜合性極強的學科體系,運用藝術教學,能引導學生形成較為集中的專注力。
模塊課程、綜合體驗課的開發也意味著學校需要更加專業并對教育保持熱情的藝術類教師。對此,學校還需要整合高校資源、聘任專業教師、開發家長和本校教師資源。“藝術課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要求我們必須也應該增設更多的學科,那么,這些優秀的專業人才的引入就需要多渠道進行。”何光友說,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需要對這些專業教師進行適當的課堂組織、課堂教學藝術的培訓,更為關鍵的是建立一套可供循環使用的校本教材。
如何讓藝術教育建立一個常態化的教學模式?四川省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藝術室主任馮恩旭給出了建議。他表示,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新課標的課程,將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結合起來,盡量避免單打一地長時間訓練一個技能,過于專業化并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把藝術教育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融入其中,加強課堂的藝術性。
“我們努力推廣美育,是希望利用教育的手段,縮短這個轉變的過程,使這一代的人,至少是下一代,擁有掌握美感的能力。因為21世紀是美感的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在這次論壇上,何光友借漢寶德在《如何培養美感》書中的一段話表示,當藝術教育真正融入主流,它將極大提高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如今,社會已經進入人工智能階段,教育也面臨科技的挑戰,但計算機目前還做不好藝術教育。”清華大學教授李越表示,計算機能做題、能解微積分,但計算機目前還沒有創造性,還不具備藝術思維。“藝術素養、人文價值從人工智能這個角度,我們還領先于計算機。在新的技術革命面前,學校的藝術教育便體現出了價值。”
李越認為,21世紀的新興學科誕生在交叉學科,除了學科專業人才,一大批綜合性人才嶄露頭角。現在,教育培養不得不面對的是更多交叉學科的內容,藝術素養也將成為一種競爭力。
未來藝術教育該怎樣發展,他說,學校要整合資源,同時加強師資的培訓,“師資培養與加強,是加強藝術教育的核心與關鍵。”其次是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包括評價體系。“教育是一個整體,要融合在一起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
“吹拉彈唱只是外在表現,要把外在表現化為內涵,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在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長李斌看來,藝術教育要把藝術、科技、人文融合在一起,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培養孩子發現、體驗、創作美的能力。學校的藝術教育既要面對全員,也要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教學。要把藝術和各學科進行統籌規劃,讓學校有一個科學的發展軌道,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于藝術教育的師資保障,李斌建議,可以在片區實施藝術老師“走校”上課或者對口幫扶。他認為,教師接受培養、培訓一般是在高等教育階段,但職后教育也十分重要,藝術老師應有研究、鉆研的項目,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學校可考慮利用藝術社團人士、民間藝人、當地文化館等資源,組織專家在學校開設專門的課程,激發藝術教育的活力。
教育部印發關于藝術素質測評的“三個辦法”后,引起學校、家長熱議,針對其中較為熱點的問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進行了權威解答——
問:“三個文件”填補了制度空白,其中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是國際上無現成經驗可供借鑒的制度創新,“三個文件”的研制思路是怎樣的?
答:“三個文件”的研制思路簡要地說,就是一個堅持、一個遵循、三個注重。
一個堅持,堅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出發點,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改革目標,以科學性要求統領制度創新。
一個遵循,即遵循學科規律,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應遵循藝術教育自身規律,既關注學生藝術課程學習水平,也關注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經歷;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既關注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關注對學生的特長激勵。
三個注重,一是注重整體配套,“三個文件”各有側重、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印證,分別從學生、學校、教育行政部門 3 個維度,對學校藝術教育的質量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評價;二是注重實踐檢驗,如:《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的“測評指標體系”目前是“試行”,要求各地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自文件印發之日起確定試驗區并展開試驗;三是注重政策銜接,關于招生考試制度重大改革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改革舉措已相繼出臺,“三個文件”的研制注重立足全局,注重與其他改革政策的相互配套,相互銜接,共同推動教育綜合改革的全面深化。
問:當前,社會藝術培訓門類很多,一些學生參加了社會藝術特長班培訓、藝術考級、藝術比賽等,這些學生和家長很關心參加社會藝術培訓算不算“校外學習”?參加社會藝術考級和藝術比賽的結果能否作為“藝術特長”認定的依據?
答:這的確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關于“校外學習”,依據《測評辦法》的文件界定,一不包括學生接受的家庭藝術教育,二不包括學生參加的社會藝術培訓機構或個體培訓者所組織的藝術培訓,而只是指學生“參與社區、鄉村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欣賞高雅的文藝演出和展覽等”實踐性、體驗性學習。
關于“藝術特長”,文件明確限定為“在學校現場測評中”展現出來的藝術特長,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的等級名次證書等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對于目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藝術考級,許多專家學者十分擔憂,一是認為功利化傾向嚴重,以營利為目的;二是認為將藝術教育推向純粹的技能培養,扼殺學生的興趣和潛能。
這里需要特別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不要聽信某些機構移花接木解讀政策文件的不實信息。問:《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的適用范圍是什么?答:《測評辦法》適用于全日制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強調素質測評要覆蓋全體學生。
問:《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答:《測評辦法》適用于全日制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強調素質測評要覆蓋全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