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樓老師
一、“打孩子”是一種全世界普遍的管教方式
美國人打孩子嗎?
打。
2012年一次調查顯示,超過70%的美國父母贊成打孩子,他們認為有時候有必要通過打孩子讓他們守規矩。
以下是“終止體罰兒童全球行動”(Global Initiative to End All Corporal Punishment for Children)提供的數據:
數據顯示,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用“打”來管教孩子是一種被接受的行為。81%的美國家長說,如果孩子行為不恰當他們就會打孩子。這一數據甚至比中國還高,中國只有50-60%的家長說他們在調查前一個月體罰過孩子。
“終止體罰兒童全球行動”調查了6大洲(北美、南美、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17個國家,只有3個國家家長表示不會打孩子,它們是新西蘭、瑞典和阿根廷。瑞典和阿根廷分別于1979年和2016年立法禁止體罰兒童。
看來,用“打”來管教孩子,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種糾正孩子行為的方式。
哥倫比亞大學Elizabeth Thompson Gershoff博士搜集分析了62年的數據,以研究父母采用“體罰”管教與孩子行為及人生經歷有著怎樣的關系。
Gershoff博士的研究發現,體罰確實能讓孩子很快遵守規則,并且表現出家長認可的行為,這比講道理更能獲取立竿見影的效果。也許這就是“打孩子”成為全球普遍管教方式的主要原因——短期效果非常好。
那么長期效果如何呢?
Gershoff選擇了11個家庭進行長期跟蹤研究。她發現,從長遠看,打孩子對改善他們的行為效果并不好,還有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尤其是頻繁采用嚴重體罰作為主要的管教方式,會造成孩子一些列心理問題,甚至還有反效果——打得越多,孩子行為問題越嚴重。
為什么會這樣?
有一種觀點認為,按照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要懲罰有效果,必須在行為出現時立即懲罰,并且這種“行為—懲罰”模式還要有一致性,即每一次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就要立即懲罰,否則條件反射難以形成。但是,很多家長并不能保證孩子每次犯類似錯誤的時候都能給與一樣的處罰。
更重要的一點,體罰本身并不能教導孩子分辨是非對錯。體罰只能使孩子害怕家長,家長在場的時候孩子可能按照家長的要求做,但是家長不在場的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守規矩。因為“守規矩”對孩子來說,只是為了“避免挨打”,他們并沒有將“恰當的行為”內化,甚至并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
Dobbs等人的研究也顯示(Dobbs,Smith,&Taylor,2006),孩子挨打之后會經歷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這些情緒會使他們更難以認同父母的“管教”。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更可能對他人產生敵意,他們不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才被打,他們會認為是別人導致了自己被打,從而在社交時更具有攻擊性。
所以,打得越多,孩子行為問題可能會越嚴重。
此外,打孩子還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暴力的榜樣——他們會認為打人是一種合理行為。那種在家被父母毆打的小孩,很可能會對弱于自己的同學采用暴力;Gershoff還說,當這些孩子成年并擁有親密關系之后,他們更可能會對伴侶或孩子采用暴力。但Gershoff博士也謹慎地強調,并不是所有被體罰過的孩子都一定會變得具有攻擊性,因為孩子性格的形成也和環境有關,尤其是親子關系本身。
除了對孩子的這些影響以外,暴力管教對于家長本身也有一個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它會引發家長的虐待行為。
毆打孩子和虐待孩子常常一線之隔,很多人在打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憤怒并不會消減,反而會越來越甚。某些父母一開始只是想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管教會升級為嚴重的傷害行為,甚至導致孩子死亡。
你可以保證每次見到孩子做出這種“錯誤”的行為都打他一次嗎?
孩子被打了以后,他真的認識到自己錯了嗎?他是怕被你打,還是真的認識到自己有錯?
在打孩子過程中,你僅僅只是想糾正他的不良行為嗎?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將其他的情緒也帶入其中?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怎樣管教你的?有效嗎?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用同樣的方式管教他的孩子嗎?
來源:歐美爸媽(ID:bbmm33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