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一項研究顯示,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患者,在抗生素治療基礎上應用地塞米松可縮短住院時間。論文于2011年6月1日在線發表于《柳葉刀》(Lancet)雜志。
研究于2007年11月至2010年9月間納入304例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年齡≥18歲,除外伴免疫缺陷、須轉往ICU及已應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基礎上,患者被隨機分入靜注地塞米松(5 mg/d)組(n=153)或安慰劑組(n=151),治療4天。評估患者住院時間差異。
結果為,143例(47%)患者的肺炎嚴重程度分級為4~5級,其中,地塞米松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79例(52%)和64例(42%);前者的中位住院時間為6.5天,后者為7.5天(P=0.048);地塞米松和安慰劑組出現高血糖的患者分別為67例(44%)和35例(23%,P<0.0001)。院內死亡和嚴重不良事件均較罕見,且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 專家評論
糖皮質激素在社區獲得性肺炎治療中的作用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學醫院孔法洛尼(Confalonieri) 美國田納西大學 梅杜里(Meduri)
社區獲得性肺炎一直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上世紀40年代抗生素出現后,社區獲得性肺炎死亡率出現了顯著下降,然而,自1950年起,其死亡率不再下降甚至略有上升。
過去60年人們對膿毒癥病理生理機制認識的加深,促進了糖皮質激素治療研究的進展。上世紀50至60年代,人們對膿毒癥病理生理認識有限,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也限于小劑量,且多根據臨床表現決定使用時間;其后20年間,人們在膿毒癥病理生理模型中引入了全身性炎癥概念;最近20年間,隨著生物標記物的出現,人們開始發現,對于社區獲得性肺炎、膿毒癥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血中炎癥因子的持續增加是影響其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尤其兩項重要研究擴展了我們對肺炎相關系統性炎癥的認識,即在肺炎臨床緩解數周后,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IL)-6持續增加及出院時IL-6增高可預測90天和1年死亡率,提示患者在出院時往往存在長期、亞臨床性、低度全身性炎癥,且可增加長期死亡率。
未來糖皮質激素將憑借其快速、安全、有效、廉價的特點有望成為重要的輔助治療之一。本研究顯示,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后,患者血炎癥因子迅速降低。然而在停用激素后2~3天內,炎癥因子水平恢復至與對照組相當水平。根據新的炎癥病理生理機制,糖皮質激素治療僅持續至臨床緩解是不夠的。因此,未來的研究應延長糖皮質激素使用時間至出現生物學緩解,以預防炎癥復發(全文詳見《柳葉刀》同期述評)。
“地塞米松 + 抗生素”治療須慎重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科 徐凱峰
“地塞米松 + 抗生素”在中國不少基層醫生中頗有市場,但一直受到批評。此次《柳葉刀》(Lancet)雜志發表的研究無疑讓我們重新審視“地塞米松 + 抗生素”的合理性,然而,我更愿意慎重對待加用地塞米松的觀點,在獲得更多臨床證據前,不宜推廣這一做法。
從治療終點看,該研究并未發現地塞米松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或重癥肺炎的發生率,但平均住院時間減少了1天。
對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能會掩蓋疾病進程,使診斷和治療復雜化,并帶來糖皮質激素治療的諸多不良反應。而且,我國肺結核或潛伏結核的發生率比較高,不必要地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能會導致結核感染擴散。
降低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住院時間,最關鍵的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而不是加不加糖皮質激素。在目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較為泛濫的情況下,“地塞米松 +抗生素”非但不應該受到鼓勵,而且須進一步加以限制。臨床醫師應該把重點放到如何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