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ta (公元前7世紀末~公元396年)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所謂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它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鎮。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拉哥尼亞三面環山,中間有一塊小平原。"斯巴達"原來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種的平原"。約在公元前11世紀,一批叫做多利亞人的希臘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亞,他們毀掉原有的城邦,在這里居住下來,這就是多利亞人的斯巴達城--不過它既沒有城墻,也沒有象樣的街道。斯巴達人就是指來到這里的多利亞人。
斯巴達人在征服拉哥尼亞的過程中,把原有的居民變成奴隸,稱作希洛人。公元前8世紀,斯巴達人又向鄰邦美塞尼亞發動長達10年的戰爭,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亞,將多數美塞尼亞人變成奴隸,并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從事艱苦的農業勞動,每年將一半以上的收獲繳給奴隸主,自己過著半饑半飽、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一首詩中寫道:
像驢子似地背著無可忍受的負擔,
他們受著暴力的壓迫;
從勤苦耕作中得來的果實,
一半要送進主人的倉屋。
斯巴達人經常對外發動戰爭,因此希洛人的軍役負擔十分沉重。希波戰爭期間,斯巴達人一次就征發了3.5萬希洛人隨軍出征。他們被迫去打頭陣,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敵方的虛實,消耗敵方的兵力。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達人的殘酷剝削和野蠻暴行,經常舉行武裝起義。再加上希洛人在數量上比斯巴達人多得多,斯巴達人就用一種叫"克里普提"的方法來迫害和消滅希洛人。克里普提是秘密行動的意思,史詩中記載:"長官們時常派遣大批最謹慎的青年戰士下鄉,他們只帶著短劍和一些必需的給養品。在白天,他們分散隱蔽在偏僻的地方,殺死他們所能捉到的每一個希洛人。有時,他們也來到希洛人正在勞動的田地里,殺死其中最強壯最優秀者"。在斯巴達和雅典的一次戰爭中,2000希洛人立下戰功,斯巴達人答應給他們自由,把他們帶到大廟中給神謝恩。但他們被埋伏在大廟中的奴隸主屠殺了。希洛人作為所有斯巴達人的公共財產,個別斯巴達人無權買賣希洛人,但可以任意傷害希洛人。在節日里,斯巴達人常用劣酒灌醉希洛人,把他們拖到公共場所肆意侮辱。希洛人即使沒有過錯,每年也要被鞭笞一次,目的是要希洛人記住自己的奴隸身份。為了維持對希洛人的壓迫與剝削,鎮壓希洛人的反抗,斯巴達人需要一只強壯的軍隊。斯巴達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整個社會過著軍事化的生活,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軍事訓練。為了防止斯巴達人內部貧富分化,斯巴達人不許從事工商業,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斯巴達社會等于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那里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因為他不可能成長為良好的戰士。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后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斗等。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不許求饒,不許喊叫。
在軍事訓練同時,斯巴達人還向兒童灌輸斯巴達人高貴、希洛人低賤的觀點。教官常在兒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帶他們參加"克里普提"活動,直接屠殺希洛人。男孩到12歲,編入少年隊。他們的生活更嚴酷了,光頭赤腳,無論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時食物很少,但鼓勵他們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發現,回來要挨重打,因為他偷竊的本領不高明。傳說有一個少年,偷一只狐貍藏在胸前,狐貍在衣服內咬他,為了不被人發現,他不動聲,直至被狐貍咬死。
滿20歲后,斯巴達男青年正式成為軍人。30歲成親,但每天還要參加軍事訓練。60歲時退伍,但仍是預備軍人。斯巴達女孩7歲仍留在家里,但她們不是整天織布做家務,而是從事體育鍛煉,學習跑步、競走、擲鐵餅、搏斗等。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下剛強的戰士。斯巴達婦女很勇敢和堅強,她們不怕看到兒子在戰場上負傷或死亡。一個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時,不是祝他平安歸來,而是給他一個盾牌,說:"要么拿著,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說,要么拿著盾牌光榮勝利歸來,要么光榮戰死被別人用盾牌抬回來。
斯巴達人輕視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會寫命令和便條就可以了。斯巴達人要求他們的子弟語言簡明,直截了當,從小養成沉默寡言的習慣。他們說話就象軍事口令一樣。有一次,一個國王威脅斯巴達國王,要斯巴達聽從他的命令,否則把斯巴達夷為平地,斯巴達國王的回答是:"請!"這種簡潔的回答后來被稱做斯巴達式的回答。同樣,斯巴達人輕視文學藝術、自然科學。斯巴達城里,幾乎看不到一座宏偉的建筑物,斯巴達人也沒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藝術品傳到后世。斯巴達人實行"二王制"。兩個國王只有在打仗時才擁有無限的權力,一個國王充任統帥,一個國王留守國內。平時,一切重大問題都由30個人組成的"長老會議"決定。有5個執政官協助國王處理政務。一切有關城邦的重大事務,均由長老會議作出決定。然而,名義上還要由公民大會通過,方可有效。
斯巴達在長期的對外戰爭中,不斷加劇對希洛人的壓迫和剝削。英勇的希洛人多次舉行起義。約公元前640年,希洛人發動長達十幾年的武裝起義。公元前464年,斯巴達境內的希洛人再次起義。他們英勇頑強,直逼斯巴達城下,堅持了長達10年的斗爭。斯巴達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給了起義軍自由。斯巴達的統治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擊。公元前4世紀中葉以后,斯巴達一天天走向衰亡。
[編輯本段]國家形成和早期發展
斯巴達城邦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約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初,一批由阿卡亞人組成的希臘部落來到了伯羅奔尼撒。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阿卡亞人在拉哥尼亞建立了一些城市,當時拉哥尼亞各城市處于邁錫尼國家統治之下。
公元前1100年左右,另一批由多利亞人組成的希臘部落從希臘半島北部侵入了伯羅奔尼撒,其中的一支進入拉哥尼亞,毀滅了邁錫尼時代的城市文明。進入拉哥尼亞的多利亞人分為三個部落,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他們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由五個村落聯成一個新的政治中心,這就是多利亞人的斯巴達城。它名之為城,實際上既沒有城墻,也沒有像樣的街道。居住在這一帶的多利亞人,稱為斯巴達人。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730年斯巴達人逐漸征服了拉哥尼亞地區,迫使被征服的居民向其納貢,這些被征服者居住在斯巴達人的周圍,稱作皮里阿西人(意為周圍地區的居民)。后來居住在南部沿海希洛斯城的被征服者不堪斯巴達人的壓迫而發動了起義。斯巴達人將起義者鎮壓下去之后,將他們變為奴隸,稱之為希洛人。公元前8世紀中葉,由于斯巴達人本身社會分化加劇和人口增加,為了解決土地不足,斯巴達人一方面向外殖民,另一方面侵入美塞尼亞,史稱第一次美塞尼亞戰爭(約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720年)。結果,斯巴達人占領了整個美塞尼亞,把其居民也變成希洛人。把侵占的土地在斯巴達人與皮里阿西人之間分配,斯巴達人分得平原的土地,皮里阿西人分得山區土地。約公元前640年至公元前620年,美塞尼亞人不堪奴役與壓迫舉行起義(史稱第二次美塞尼亞戰爭),雖然給斯巴達人以沉重打擊,最后還是失敗了。
斯巴達的征服的過程,正是國家逐漸形成的過程。原來已經解體的氏族制度,在征服過程中解體得更加迅速了,結果斯巴達人的部落管理機構轉化為鎮壓被征服者的暴力機關。到公元前7世紀,斯巴達國家的基本體制大致上已經形成。按古代希臘人的傳說,斯巴達社會和政治體制的確立出之于來庫古的改革。
[編輯本段]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
斯巴達社會分為3個等級:
①斯巴達人。城邦中的全權公民,完全靠剝削奴隸勞動生活,最盛時約有9000戶。斯巴達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種軍事性質的所謂"平等者公社",成為斯巴達國家的統治階層。
②"邊民",一譯"庇里阿西"。被征服的邊區城市的居民,約有 3萬戶。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權,但是沒有斯巴達城邦的公民權。主要務農,也有的從事工商業。
③黑勞士。屬于斯巴達城邦所有的農業奴隸(見黑勞士制度)。
為了鎮壓人數眾多而又反抗性很強的黑勞士奴隸,斯巴達城邦規定了嚴格的公民軍事訓練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后,經體格檢查合格才許收養。男孩 7歲就要離開家庭,編入兒童連隊,受初步的組織紀律訓練;12歲以后要受嚴格的軍事和體育訓練。男子成年結婚以后,平時必須生活在軍營中,參加聚餐和操練,直到60歲才可退伍。
斯巴達是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國家。它的國家機構由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察官組成。國王有二人,分別由兩個家族世襲,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戰時,一個國王外出領兵作戰,權力較大。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斯巴達男子組成。實際作用不大,對長老會議的提議無權討論,只有表決權,表決時以呼喊聲的高低決定,聲高即表示通過。長老會議成員和監察官由公民大會選出,選舉方式也是以呼喊聲的高低來對候選人表示意見。長老會議是最高權力機關,成員共30人,除去兩個國王外,其余28人都是年逾60的貴族。任職終身,如有缺額,仍須從年逾60的貴族中補選。一切國家大事先由長老會議討論決定,然后交公民大會通過。如不能通過,長老有權宣布休會。長老會議又是最高司法機關,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國事案件都由它來審理。監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會一年一選,年滿30歲的公民皆可當選。他們的職責是監督國王,審理國王不法行為,監察公民生活和鎮壓希洛人的反抗。從公元前5世紀,他們的權力不斷加大,代替國王取得了主持長老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原歸長老會議審理民法案件的權力也落到了他們手中。
對希洛人的殘酷鎮壓是國家首要和經常的任務。每年監察官上任,首先舉行對希洛人的"宣戰"儀式,然后派遣斯巴達青年到希洛人住地,對希洛人進行集體的搜捕和屠殺。這種屠殺制度,名叫"克里普特",意為秘密勤務。為了維持一支強大的鎮壓希洛人的軍事力量,斯巴達國家在斯巴達人中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在斯巴達,嬰兒剛出生,就需長老檢查,健壯者撫養,體弱而畸形者丟棄。男童自7歲起即集中起來受嚴酷鍛煉,18歲至20歲須受軍事教育并參加屠殺希洛人的活動。他們從20歲起正式成為軍人,30歲結婚。絕大多數時間住在軍營里,出操、參加公餐,直至60歲退伍。婦女也從事體育鍛煉,目的在于生育出健壯的后代。
[編輯本段]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后的斯巴達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逐步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憑借這個同盟,斯巴達經常干涉雅典等邦內政。公元前 5世紀初,它沒有派兵支援小亞細亞希臘城邦反對波斯的起義。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達人在波希戰爭中曾任希臘諸邦盟軍統帥,與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波斯的侵略。此后,隨著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勢力的增長,斯巴達與雅典的矛盾日趨尖銳。公元前 464年大地震后,黑勞士乘機起義,為了挽救危局,斯巴達一度求助于雅典。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幫助下,斯巴達打敗雅典,成為延續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者和全希臘的霸主。它的暴虐統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滿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紀與雅典、忒拜、科林斯長期角逐,漸失優勢。斯巴達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權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趨于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入侵希臘城邦忒拜,大敗,國王戰死。隨后美塞尼亞獨立,伯羅奔尼撒同盟解體。公元前 3世紀后期,斯巴達的社會矛盾尤為激烈,亞基斯四世和克萊奧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繼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192年,斯巴達僭主納比斯被殺,斯巴達被迫加入阿哈伊亞同盟,實際失去了獨立。羅馬帝國征服伯羅奔尼撒半島后,公元396年斯巴達城為哥特人所毀。繼而拜占庭入,以荷馬史詩中的拉凱達伊蒙稱此地。
現為希臘南部城市。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埃夫羅塔斯河右岸。人口1.4萬(1981)。是尤羅萊姆平原的工農業中心,水果、谷物、橄欖油、葡萄酒等貿易甚盛。
[編輯本段]波希戰爭
斯巴達人的驍勇善戰可以由波希戰爭里得見。
在溫泉關戰役,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以其本國精兵300人、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臘各其它城邦的聯軍,在溫泉關抵擋了數量上遠遠超過他們的波斯軍隊,長達三天,使得波斯軍隊在頭兩天不得寸進,并且死傷慘重。但在第三天,一個希臘當地的居民背叛希臘陣營,帶領波斯軍隊沿著山區的小徑繞到希臘聯軍的后方,見此列奧尼達解散了希臘聯軍,留下300名斯巴達精兵與700名底比斯志愿軍墊后。
在經過一番激烈廝殺后,墊后的志愿軍全軍覆滅,但成功阻慢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所統率的大軍前進,結果最后希臘戰勝了波斯,斯巴達人應記一功。
有關300士兵戰勝波斯大軍的歷史,華納電影公司在2007年將有關歷史改編拍成了電影《300》。不過為了顧及電影效果的關系,和史實會有出入,包括人物造型等。
[編輯本段]爭霸希臘
波斯戰爭后,斯巴達為了與雅典爭奪霸權,因此統率其主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與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進行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其中雙方幾度停火,最后斯巴達獲勝。但雙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結果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后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敗,其后再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從此走向衰亡。
斯巴達城的遺址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后,斯巴達恢復了獨立的地位,但其衰亡已不可逆轉。雖然克里昂米尼三世在位時,曾嘗試進行改革,一度使斯巴達重現生機,但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統率的斯巴達軍隊在塞拉西亞戰役敗給了亞該亞同盟和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三世的聯軍,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達從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達被亞該亞同盟并吞,而亞該亞同盟不久亦為羅馬共和國所滅,斯巴達淪為羅馬共和國的領土,從此不再以獨立城邦的姿態出現。
[編輯本段]雅典與斯巴達
在古希臘200多個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具有實力的。在當時,雅典是民主、進步、文學繁榮的城邦。而斯巴達卻是保守、專制的。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策處于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經濟上,雙方也在為爭奪礦產、奴隸而發生沖突,爭端不斷升級。最后,爆發了這場希臘大部分城邦都卷入的戰役--伯羅奔尼撒戰爭。
[編輯本段]伯羅奔尼撒同盟
斯巴達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實行對外擴張。公元前590年,斯巴達進攻提吉亞,經過30年戰爭,提吉亞終于被迫成為斯巴達的"盟邦"。如遇戰爭,提吉亞必須向斯巴達提供兵力參戰。公元前546年斯巴達進攻亞哥斯,奪取了塞里亞提斯平原,迫使亞哥斯放棄了在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霸權。從此在斯巴達武力威脅下,除亞哥斯、阿卡地亞北部和阿卡亞以外,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各邦都接受了斯巴達的領導,組成了伯羅奔尼撒同盟,其中包括科林斯、西息溫和麥加拉。
這個同盟被希臘人稱為"斯巴達人及其同盟者",充分表明了斯巴達在這個組織中的霸主地位。同盟規定斯巴達有權召集會議,其決議雖須經大多數入盟國同意后始能生效,但實際上由斯巴達操縱一切。同盟還規定對外作戰時,各邦必須提供一定兵力和軍費,由斯巴達指揮。伯羅奔尼撒同盟是斯巴達控制加盟城邦的一種形式,憑借這個同盟,斯巴達常常干預希臘各邦的內政,充當了維護希臘貴族政治的堡壘。
[編輯本段]網絡應用
網絡中流行著"我整個人都斯巴達了",實為CCTV有個記者在拍暴風來的時間,對著鏡頭在狂風暴雨中大喊,我覺得整個人快要崩潰了。
后來,這個鏡頭給PS,把頭改成斯巴達,說出"我整個人快斯巴達啦~ "
我整個人快斯巴達啦是抓狂,崩潰的意思。
網絡中還流行"This is 斯巴達!!",實為《這不是斯巴達》惡搞電影中的臺詞!!
[編輯本段]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戰役-薩拉米斯海戰
公元前549年,波斯一代英雄居魯士統一伊朗高原。并滅亡了剛剛興起不久的新巴比倫王國。雖然后來波斯發生內亂一度衰敗,但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在大流士一世強有力的王權下,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最終發展到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包括埃及,西北到達歐洲巴爾干。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疆域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統治者被自己的赫赫武功所鼓舞,將目光投降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對手,也是歐洲文明的代表--希臘。從大流士一世到薛西斯,始終夢想征服西方文明的象征--希臘。于是就有了漫長的希.波戰爭。
波斯人的進軍并不順利。波斯帝國第一次對希臘的遠征,在馬拉松戰役中被希臘雅典擊敗。使大流士一世抑郁而終。而作為他事業的繼承者的他的兒子薛西斯,繼承了他父親的未盡事業。發動了第二次遠征希臘的戰爭。
波斯的第二次遠征希臘,作為波斯統帥的波斯王薛西斯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波斯本來沒有海軍,但在征服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和埃及以后,波斯人用他們組建一支強大的艦隊。同時,和當時地中海的海上強國迦太基結盟,讓他們牽制住意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希臘城邦西拉丘斯。另外,在劃分歐亞的赫拉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修建了兩座浮橋。在色雷斯境內沿路建立多個后勤基地。在波斯帝國強大的武力威懾下,眾多希臘城邦國家無恥的投降了侵略自己的波斯帝國。更派兵派船參戰。準備就緒后,公元前480年,薛西斯自小亞細亞起兵50萬,經赫拉斯滂海峽進入歐洲,通過色雷斯和馬其頓,開始遠征希臘。
作為交戰另一方的希臘,當時處于城邦格局狀態。當時懾于波斯的強大武力,大部分北方希臘城邦國家紛紛投降。只有希臘兩個最大的城邦國家雅典和斯巴達和其他少數城邦決定聯合抵抗波斯的入侵。
在陸地戰場,斯巴達王李奧尼達親自率領本國精兵300人及伯羅奔尼撒半島其他城邦的7000人負責防守希臘的第一道防缐 --溫泉關。李奧尼達和他的希臘勇士們面對數百倍與自身的敵人好不畏懼,拼死抗擊,使得波斯軍隊在頭兩天沒有絲毫進展,而且傷亡慘重。但在第三天,一個希臘的叛徒引導波斯軍隊抄小路進攻李奧尼達的后方,而防守后方的希臘城邦盟軍未做任何抵抗就逃跑。導致李奧尼腹背受敵,面對如此危局,李奧尼達下令讓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軍隊先撤,而自己則和300名斯巴達勇士死守溫泉關,在經過一番激烈廝殺,斯巴達全軍覆滅。李奧尼達壯烈殉國。斯巴達勇士雖然戰敗,但他們英勇的事跡流芳千古,被歷代希臘人所傳送。而更重要的是,希臘軍隊在溫泉關對波斯軍隊頑強的阻擊為盟軍雅典的海軍展開和后方希臘民眾的撤離爭取到了極其寶貴的時間,因此,沒有斯巴達勇士在溫泉關對波斯的頑強阻擊,很難預料后來戰局會是如何。
斯巴達勇士的殊死抗擊為盟軍雅典軍主帥特米斯托克利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波斯軍雖然在溫泉關戰后速占領了希臘三分之二的土地,但當他們進入雅典城時,卻發現雅典只剩下一座空城,全城居民早已撤走,結果波斯軍只得焚城以泄憤。
希臘陸軍雖然失敗,但海軍主力沒有任何損失。公元前480年9月,在希臘海軍統帥特米斯托克利斯指揮下,雅典300多艘戰艦在薩拉米灣集結。薩拉米斯島位于希臘半島和波羅奔尼撒(半島之間,東面和希臘半島僅僅相隔一條海峽。薩拉米斯海峽曲折狹窄,最寬闊的地方不過兩公里,當時屬于雅典領土。
公元前480年9月,希臘海軍統帥特米斯托克利派人假裝逃兵,向波斯王薛西斯謊稱雅典艦隊內訌,應即時出兵,薛西斯當即上當,下令波斯海軍全部600多艘巨型戰艦駛進海灣。薩拉米斯海戰正式打響。
波斯王薛西斯親臨戰場督戰,準備親眼目睹這偉大的時刻。當時的波斯戰艦普遍高大,屬于大型戰艦。而希臘海軍戰艦通常有三十五米長,寬五米,艦艏有金屬包裹的沖角。戰艦平時使用風帆航行,戰斗時收帆放槳,以求速度和機動性。有槳手170名,水手15名,軍官5名,以及士兵15到20名,士兵裝備弓箭和標槍,希臘海軍戰艦追求的是高機動性。通常遠用工件標槍射擊,近則以艦艏沖角撞擊敵艦。這成為其后幾百年中海戰的主要戰術。
交戰地域薩拉米斯海峽入口處被薩拉米斯島阻擋,造成水道狹窄,波斯巨型戰艦由于體積龐大笨重,一次之能通過幾十艘,這使波斯海軍被迫采用軍事家最忌諱的添油戰術,逐次投入兵力。波斯艦隊排成幾個縱列進入海峽。這時正值漲潮,海峽內暗流涌動,波斯巨型戰艦尾大不掉,很難控制方向。還沒等波斯戰艦們向左調轉船頭,等候已久的希臘艦隊就如離弦之箭一般沖了上來。
此時進入海峽的波斯戰艦大約只有一百多艘,而希臘聯軍有三百七十艘戰艦,形成以眾擊寡的局面。波斯艦隊最外圍的戰艦橫向面對希臘戰艦的沖擊,幾乎全部被撞沉,這樣后面的波斯戰艦才終於轉過身來,和希臘艦隊絞殺到一起。薩拉米斯海峽狹窄的水面上擠滿了戰艦,交戰雙方都很難移動,這時雅典戰艦上的重裝步兵開始發揮作用,他們運用接舷戰戰術,紛紛爬上敵艦和波斯士兵格斗。波斯戰艦上的士兵基本是弓箭手,根本根本無法抗擊身披重甲的雅典步兵的凌厲攻擊,往往十幾個雅典步兵就能夠毫不費力地制服一艘敵艦。沒有被占領的波斯戰艦紛紛掉頭逃跑,但都被接踵而至的后續艦隊堵住回路。而此時海峽外面其他波斯戰艦并不知道海峽里面的戰況,依然爭先恐后地向海峽里沖擊,希望在他們的國王薛西斯眼前表現一番。與是出現了這樣一種局面--波斯海軍在海峽里被消滅一批,再進來一批,再消滅一批,再進來一批....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全軍覆沒。
薩拉米斯海戰,希臘聯軍海軍損失約四十艘戰艦,波斯人的損失沒有詳細記錄,史學家普遍認為超過六百艘,而人員傷亡數萬。而當時波斯帝國參戰的艦隊一共只有六百艘。這就表明波斯海軍已經全軍覆沒!戰后,波斯戰艦的殘骸和溺斃的士兵被海潮沖到薩拉米斯島對岸海灣里,在幾公里長的海灘上堆積如山,讓人觸目驚心。此戰以后,波斯海軍一蹶不振,將愛琴海的制海權拱手相讓。
波斯軍隊在薩拉米斯海戰中的失敗,是波斯徹底喪失了在愛琴海的制海權,由于是遠離本土的跨還遠征,波斯王薛西斯極其害怕被希臘海軍切斷他與本土之間的聯系造成全軍覆沒。于是立即率領波斯軍撤離希臘。至此希臘取得第二次希.波戰爭的勝利。
前479年,波斯王派大將統率50000大軍最后一次遠征希臘,斯巴達統率伯羅奔尼撒半島聯軍共三萬與波斯陸軍在希臘普拉提亞進行決戰,此戰希臘聯軍擊斃了波斯大將,波斯軍大敗,最終撤回東方。同年,以雅典為首的希臘海軍反攻波斯,攻入小亞細亞,攻占了地中海進入黑海地區的咽喉拜占庭。原先臣服與波斯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紛紛脫離波斯的統治。公元前478年,波希戰爭以雙方簽訂卡里阿斯和約而告結束,波斯帝國從此承認小亞細亞之希臘城邦的獨立地位,并且將其軍隊撤出愛琴海與黑海地區。波斯帝國由此走向衰敗。
公元前480年爆發與波斯和希臘之間的薩拉米斯海戰,是整個希.波戰爭的轉折點。在此以前,希臘方面始終處于防守地位。此戰后希臘轉入全面反擊。并最終將波斯擊敗。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薩拉米斯海戰的勝利。
漫談希臘--獨特的斯巴達
首先,在說起斯巴達之前,我們來看看這樣一段文字--
"在第一次希臘和波斯戰爭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率領三百斯巴達勇士及其希洛隨從們在希臘北部溫泉關抵擋五萬波斯軍隊的輪番猛攻,一步不退的堅持了很長時間,為希臘聯軍在海上集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成為后來希臘聯軍戰勝波斯軍隊的關鍵,最后全部壯烈犧牲。成為千古絕唱,史稱斯巴達三百壯士。
在這次戰爭中因其他戰爭導致眼瞎和腿傷的兩名勇士,聽到溫泉關失守的消息痛不欲生,眼盲的勇士跑到戰場對著空氣廝殺,腿傷的勇士請人抬他到戰場上去殺敵。
傳說溫泉關戰役之后,斯巴達勇士們的墓志銘是:
過客啊,請帶話給斯巴達人,我們踏實的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將長眠在這里……"
短短的幾句話,給我們描寫出了斯巴達人英勇豪壯的形象。
所以后世千百年來,每每讀到這場戰役的人們,無不沉醉在斯巴達人樸素、無畏的戰斗精神之下。就連我們的魯迅先生,也曾經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情況中,懷著幾分感慨、幾分激憤,寫下了《斯巴達之魂》這樣的飛揚篇章。
是的,戰場英雄,總是讓人尊敬的。尤其對于滿懷熱血的青年們,他們也許無時不刻的希望自己成為斯巴達人那樣的豪杰。我也是個年輕人,自然曾不例外。
然而,有那么一天,當我緩緩的翻開前人們的書籍,將這些勇士的精神力量放在一旁,在浩瀚的時間長河中尋找真正斯巴達人身影的時候--
我看到了,歲月下的真實……
==================================================
斯巴達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邁錫尼文明時期。當阿卡亞人稱霸愛琴海的時候,斯巴達就已經存在了幾百年,著名的特洛伊戰爭中,斯巴達更曾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出場。
處于邁錫尼文明時期的斯巴達,并沒有太多的史料記載,我們無法知道它具體的狀況。但是從雅典那些哲學家們的描述之中,大致可以了解以下四點:
1、它也許是最早來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多利安人建立的勢力(有趣的是,后來滅亡邁錫尼文明的,竟然也是多利安人,是自多利安的斯巴達之后,公元前12世紀大規模遷移的多利安人。斯巴達因此占了人和,得以相對穩定發展)。
2、它是一個擁有"王"的氏族王國或者部落。
3、它的文化并不太落后于邁錫尼王國。
4、它已經開始開發并使用鐵器(軍事力量相對強大,阿卡亞的邁錫尼文明諸城邦王國竟然一直沒能夠驅逐它,還與它經常結盟、通婚。)。
通過這四點,大致可以讓我們多少認識了邁錫尼文明時期的斯巴達。這部分的歷史,也只有這些了。
那么現在,讓我們跨過邁錫尼時期,進入希臘的黑暗時代--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的階段……
==================================================
由于多利安人的向南進發,不僅使阿卡亞的邁錫尼文明崩潰,也改變了整個希臘本土的政治格局,原本眾多部落的希臘人開始互相爭斗,逐漸形成了北、中部特薩利亞等部族的Aeolis(愛奧里斯)、阿提卡及優比亞島雅典的1onlia(伊奧利亞)、伯羅奔尼撒半島多利安的Dor-is(多利斯)三大集團。這里的集團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集團,僅僅指的是建立王國的諸部落之間的主要人種地理劃分罷了。
三個人種地理集團之中,以伯羅奔尼撒的Dor-is諸城邦王國最為混亂。
其原因,首先是因為這里原本就是曾經間接統治整個希臘的邁錫尼文明的中心之地,相對繁榮,容易引起爭斗;其次,多利安人本身就是個好戰的半游牧部族。
于是,包括斯巴達在內的Dor-is集團內部,開始了長期的爭斗,雖然因為大多是同一個部族的關系,很少有一個城邦王國徹底滅亡另一個城邦王國的事情,但是,王國的更替或者消失卻時常出現……
那么,在這個希臘的"黑暗時代"之中,在伯羅奔尼撒不斷的戰亂中,斯巴達是怎樣的一個狀況呢?
不同于雅典在黑暗時代的碌碌無為(僅指黑暗時代),出現在斯巴達延續性的兩件大事,可以說真的是意義深遠,甚至延續至今--
-------------------------
·第一件事·
第一件事,是斯巴達在公元前11世紀前后,統一了包括斯巴達在內的拉哥尼亞諸城邦,建立了一個狹義上來講的領土國而非城邦國,古代希臘人似乎為它取了個正式的名字--"拉西第夢"(以后又包括了美塞尼亞地區),以斯巴達城作為國都。但是習慣上,人們仍然稱此地區為斯巴達。
(注:說它是一個領土國,是因為以斯巴達為中心的拉西第夢,相較以城市本身為唯一,加上周圍鄉村形成的類似雅典這樣的城邦,大了好幾倍之多。統一了拉哥尼亞的斯巴達,雖然對于我們中國任何時期的朝代,都算小的可憐。但是對于當時的希臘,實在不能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城邦了。)
從公元前12世紀末到公元前9世紀這幾百年的時間里,在轉變為領土國的過程中,斯巴達開始受到了不同于其他城邦的沖擊。隨著征服的土地之廣袤與斯巴達本身統治力量的不相稱,還有大量的戰爭俘虜,且治下其他拉哥尼亞人相對斯巴達人的數量龐大等問題,不斷的出現并困擾著斯巴達的歷史進程--
斯巴達在黑暗時代中的主流政治變化,其實與此時期的其他城邦并沒有太大的不同:逐步削弱王政,從氏族議會逐漸衍生貴族議會,然后貴族議會把持大權,實行寡頭門閥政治。
對于此時的時代制度來看,不少歷史學家認為應該劃歸到奴隸制度中來。對此表示同意。
希臘諸城邦在這個時期,已經不同程度的擁有了奴隸階層,只是因為不同的情況,也使得奴隸的狀況有所不同。
以雅典和斯巴達作個比較:雅典在希臘一直算是鮮有戰爭的城邦之一,所以雅典的奴隸,很多都是買賣而來,屬于財產式奴隸(動產、私有),雖然沒有任何權利,但是奴隸主仍然最基本的照顧他們,因為沒有人希望財產受損。
這些奴隸的來源分散,沒有向心力,戰俘很少,整個奴隸階層相對數量也很少,所以不會受到奴隸起義的太大困擾。所以雅典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公民們的思想問題上……
與雅典截然不同的是,斯巴達則是在不斷的戰爭中得到奴隸的--
征服拉哥尼亞以后,這里的居民(傳說居住在拉哥尼亞及其臨近的美塞尼亞地區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古美賽尼亞人的后裔)一部分得到了"二等公民"的權力,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在斯巴達的完全領導下,分散的居住在遍布拉哥尼亞的眾多公社中,被稱為庇里阿西人(Perioikoi)--意為"住在邊緣的人"。
而另一部分連同戰俘則成為了奴隸。這些奴隸與雅典的奴隸相比,悲慘的多,經常受到虐待,殘殺。斯巴達人侮辱的稱呼他們為"希洛人"(Helots)--意為"什么都不是的人"。
正是因為斯巴達人對于奴隸的極端殘酷,加上奴隸們大多都是同族的人,凝聚力強,數量龐大,使得斯巴達奴隸的暴動十分頻繁。令斯巴達的當權者煩不勝煩。
所以,不同于雅典只需要考慮公民的內部對立,思想的變革。斯巴達最重要的矛盾,就是奴隸與公民的階級對立。這一對立于斯巴達的影響十分之大。由此首先出現了對待"王"和鎮壓奴隸的問題--
"王政",是黑暗時代希臘各城邦都在逐漸削弱的氏族政治類型,但各個城邦的處理方法不同。如雅典的慢慢完全廢除"王",科林斯的轉變"王"的職能,愛奧利亞諸城邦的保留"王"的名義等等。
斯巴達,利用的是轉變職能的方法,將"王"的權力僅限于軍事之上--實際上就是將"王"作為軍事統帥而設立(因此,作為軍事統帥的斯巴達王在希臘歷史中是更換最多的--戰爭死亡)。
但是有趣的是,斯巴達的"王"并非只有一位,而是兩位。
這是由于,斯巴達在軍事上的強勢,使得自己勢力越來越大,在混亂的伯羅奔尼薩半島想要保持自己擴張的土地,就需要不斷的外出抵御別的城邦的進攻。問題是,斯巴達打下的這些土地,一旦軍事領袖離開斯巴達城,那么出現奴隸動亂的時候,就會缺少一個穩定國內的統帥。
于是,斯巴達人發明了"雙王"制:既由貴族議會選出兩名國王,當其中一個率軍出征的時候,另一個留守國內,以防不策。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鎮壓奴隸問題(僅僅是鎮壓)。
從以上我所敘述的事情,大家不知能否模糊的感覺到:斯巴達在不斷的強大之中,其實也在不斷的累積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除了對待奴隸-公民的最大矛盾以外,就如同我所說的,斯巴達和其他城邦醞釀的某些東西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其他城邦有的矛盾,斯巴達也是一樣不少,如對待平等的非議,公民對貴族政治的反感,財富的增加導致貧富不均等等……
是的,這些矛盾,再連同早就已經存在的斯巴達的尚武精神(注:在《荷馬》中描寫斯巴達的母親給出征的兒子送行時的一段,體現的最明顯--沒有哭泣、沒有擔心,只給了兒子一張大盾,告訴他:要么拿著它勝利凱旋,要么躺在上面歸來……),雙方面的影響勢必造就斯巴達人獨特的后續發展,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
·第二件事·
在黑暗時代前、中期,征服拉哥尼亞前后的時間段中,斯巴達的獨特性已經漸漸顯現,某些問題正在逐漸擴大化,表象化。
到了公元前八世紀,斯巴達憑借著強大的武力,又征服了與其相鄰的美塞尼亞地區,并且將美塞尼亞的居民幾乎全部變成了奴隸--希洛人。這就是斯巴達歷史上第二個重要的事件。
這一事件,造成了巨大的連鎖反應……
之前已經提到了的,斯巴達的種種矛盾,在此時,隨著美賽尼亞地區的被征服,土地的進一步膨脹,奴隸階層的空前龐大,而終于激化--
首先是大規模的奴隸暴動,使得斯巴達的軍事機器疲于奔命;其次是庇里阿西人的附隨反抗,進一步加劇斯巴達上層建筑的動搖;最后是公民在戰爭中所獲得的財富受到不公平分配,大部分人對貧富極端不均的不滿,使得斯巴達人外部無法凝聚向心力同心協力鎮壓奴隸,內部公民思想分裂,將"要求平等"提到了最顯眼的地位。
這一切,都使得斯巴達統治階級不得不,而且也必須進行某種重大的,可行性的變革,才能挽救斯巴達日漸混亂的局面,于是,傳說中的來庫古制法就在此時應運而生……
來庫古,應該是斯巴達一位極富智慧的貴族,他倡導并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也有說這些改革是當時所有統治者的集體智慧),力圖重新穩定斯巴達的統治,并使所有公民都能夠接受這些改革。
就如同雅典從它們的歷史淵源中,結合雅典的特點(這一特點就是少有戰爭,土地狹小,公民獨立意識強)尋找到了鼓勵私有,加強溝通,以達到民主的方法一樣,斯巴達也找到了他們的民主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全軍事化。
是的,全軍事化,由于斯巴達自建立以來從來未曾離開戰爭,它們在戰爭中得到好處,在戰爭中成長,因此,斯巴達逐漸的越來越崇尚武力,斯巴達人也比較相信武力無所不能,因此,來庫古首先從這一方面入手,發布了以下的措施:
1、宣揚斯巴達人是高貴的,強大的人種,促進斯巴達人的自信心。
2、宣布所有斯巴達公民脫離民生,而只從事軍事,建立更為強大的全民武裝力量。
這兩條的目的,很明顯是針對愈演愈烈的奴隸暴動而來。以斯巴達人的尚武精神,這兩條很容易的就得到了接受。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脫離生產后,如何保證斯巴達公民的生活,以及公民間平等的問題。
在這兩方面,來庫古公布了如下規范:
1、讓庇里阿西人為我們生產工具,提供民生,讓那些卑賤的希洛人為我們耕種土地,保障生存。
2、將斯巴達人占領的土地,平均的分配給所有的斯巴達公民。人手一份。
3、卑賤的希洛人不是私有財產,它們是屬于所有斯巴達人的。
4、取消金銀貨幣,將財富從表面上取消,替之以不值錢的鐵幣。
5、倡導公民過簡樸、禁欲的生活。
6、無論貧富,以后所有斯巴達公民都實行"共餐制",建立公共食堂,斯巴達人要達到全民公平,一起吃飯,一起操練,不加入公共食堂的斯巴達人剝奪公民權利。
這六條,很好的達到了斯巴達公民想要的那種平等(至少在表面上是的),而且也是針對當時歷史條件下矛盾的一種殘忍的解決途徑--
為了保障生存,為了得到土地,所以斯巴大人必須先要鎮壓奴隸們;為了不使公民們為了得到奴隸爭吵,將奴隸定位為共有奴隸;為了解決財富的不均勻,干脆不提倡炫耀財富,而提倡簡樸、禁欲是美德;為了實現平等,所有斯巴達公民一律加入共同制度……
這一系列的措施,最終達成了斯巴達公民之間的團結與認同。解決了內部問題的斯巴達人,迅速憑借著本身就已經先進的軍事技術,強大的軍事實力,上下一心的士氣,擊潰了外部的奴隸暴動,重新統治了庇里阿西人,斯巴達穩定了。
綜上所述,不同于雅典在黑暗時代過去以后才創造的民主輝煌,斯巴達在黑暗時代就已經完成了一種有效的軍事化平等制度,未來的日子里,直到伯羅奔尼薩戰爭以前,斯巴達人還在不斷的完善并遵循這種體制,而使得自己在隨后的幾百年間更是日漸強大。
然而,這看似美好的,讓希臘部分思想家們贊嘆其強大,平等的體制,其實后世的我們很快就能從其之后的某些弊端里發現其中的奧妙……
從國家統治上來說,內部,斯巴達仍然是由貴族把持的寡頭政治,國王允許世襲,普通公民是沒有對國家政治的發言權的。外部,希洛人的暴動從未停止,斯巴達人不斷的強化鎮壓手段,甚至宣揚屠殺政策,每一年都倡導公民參加軍隊列行公式般的秘密殺害無辜的希洛人,以確定斯巴達人的權威、自信心和減少希洛人的暴動實力(精壯青少年的被殺害)。
從經濟上,僅僅是表面上的驅除了貧富不均,造成平等的景象(如將眩目的金銀換成鐵幣,給人以財富不多的假象,貧富人穿的衣服、吃的飯都差不多,但是真實財產沒人知道)。實際上貴族們仍然日漸富裕,窮人們則越來越窮,甚至最后沒有加入公共食堂的能力,被剝奪了公民權。(來庫古制法時,所有公民幾乎都擁有土地,約9000多戶,到了公元前6世紀,仍然擁有土地的不足1000戶,其他那些公民的土地,到了哪里呢?這很能讓人思考一些問題)
從社會組成上,由于對軍事的極端重視,斯巴達人甚至連生人到教育都非常之嚴格殘酷:
剛剛出生不久的斯巴達嬰兒,首先會由母親放在烈酒中洗澡,如果發現在洗澡過程中,孩子出現痙攣,痛苦,就會被認為是不健康強壯的表現而被父母或者議會政策評定予以拋棄(無論男女)。
能夠存活的男孩一長到七歲,就離開家庭,接受國家安排的軍事教育。從這個時候起,他就與同齡的孩子生活訓練在一起 ,直到二十歲才完成訓練,進入成年人的行列。青年男子到二十歲 ,開始過集體的軍營生活 ,受十年正規的軍事訓練 ,三十歲至六十歲服常備兵役。因此 ,斯巴達人的整個生活都被國家以軍事化的方式組織起來。斯巴達城邦通過一系列教育手段培養青少年 ,使他們具備吃苦耐勞、服從命令和機智勇敢的品格。把到達受教育年齡的斯巴達男孩編入連隊 ,推選勇敢的孩子擔任隊長 ,讓其它孩子服從他的命令 ,甘受他的責罰。男孩們訓練得習慣赤腳走路 ,十二歲時就不再穿內衣 ,一年只能領到一件外衣。他們還要挨餓 ,學會偷竊。一切為了軍事而生,為了軍事而死。
斯巴達的女孩,雖然不加入軍事戰爭,但是也被要求進行投標槍,跑步,摔跤,跳遠等等訓練,甚至赤身裸體的和男孩子們一起參加體育活動。這是為了保證女孩子長大后身體強壯,能夠生育健康的孩子。
正是這樣的教育,使斯巴達人對于榮譽、功勞的渴望到達了非常高的程度(包括女子也是,看不起那些不夠勇敢的男人)。
于是,在精神上,出現了所謂的貴賤思維--即勇敢者高貴,懦弱者卑賤。導致了成功與失敗者的分化,促使等級制度形成。
凡此種種,都表現了斯巴達采取的共同生活的制度和共餐制等措施,只是以平等的表面現象來掩蓋斯巴達社會不平等的實際狀況。斯巴達倡導的公民間的平等 ,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理想 ,它們采取的平等化措施只是暫時地緩和了斯巴達內外部的矛盾。
好了,到了這里,獨特的斯巴達所體現的各式各樣的基本運作,我已經給予了闡述,至于后來希波戰爭,乃至伯羅奔尼撒戰爭關于斯巴達的其他問題,已經不是本文所考慮的事情了。有時間我再加以描述
斯巴達 Sparta (公元前7世紀末~公元396年)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所謂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它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鎮。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拉哥尼亞三面環山,中間有一塊小平原。"斯巴達"原來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種的平原"。約在公元前11世紀,一批叫做多利亞人的希臘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亞,他們毀掉原有的城邦,在這里居住下來,這就是多利亞人的斯巴達城--不過它既沒有城墻,也沒有象樣的街道。斯巴達人就是指來到這里的多利亞人。
斯巴達人在征服拉哥尼亞的過程中,把原有的居民變成奴隸,稱作希洛人。公元前8世紀,斯巴達人又向鄰邦美塞尼亞發動長達10年的戰爭,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亞,將多數美塞尼亞人變成奴隸,并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從事艱苦的農業勞動,每年將一半以上的收獲繳給奴隸主,自己過著半饑半飽、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一首詩中寫道:
像驢子似地背著無可忍受的負擔,
他們受著暴力的壓迫;
從勤苦耕作中得來的果實,
一半要送進主人的倉屋。
斯巴達人經常對外發動戰爭,因此希洛人的軍役負擔十分沉重。希波戰爭期間,斯巴達人一次就征發了3.5萬希洛人隨軍出征。他們被迫去打頭陣,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敵方的虛實,消耗敵方的兵力。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達人的殘酷剝削和野蠻暴行,經常舉行武裝起義。再加上希洛人在數量上比斯巴達人多得多,斯巴達人就用一種叫"克里普提"的方法來迫害和消滅希洛人。克里普提是秘密行動的意思,史詩中記載:"長官們時常派遣大批最謹慎的青年戰士下鄉,他們只帶著短劍和一些必需的給養品。在白天,他們分散隱蔽在偏僻的地方,殺死他們所能捉到的每一個希洛人。有時,他們也來到希洛人正在勞動的田地里,殺死其中最強壯最優秀者"。在斯巴達和雅典的一次戰爭中,2000希洛人立下戰功,斯巴達人答應給他們自由,把他們帶到大廟中給神謝恩。但他們被埋伏在大廟中的奴隸主屠殺了。希洛人作為所有斯巴達人的公共財產,個別斯巴達人無權買賣希洛人,但可以任意傷害希洛人。在節日里,斯巴達人常用劣酒灌醉希洛人,把他們拖到公共場所肆意侮辱。希洛人既使沒有過錯,每年也要被鞭笞一次,目的是要希洛人記住自己的奴隸身份。為了維持對希洛人的壓迫與剝削,鎮壓希洛人的反抗,斯巴達人需要一只強壯的軍隊。斯巴達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整個社會過著軍事化的生活,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軍事訓練。為了防止斯巴達人內部貧富分化,斯巴達人不許從事工商業,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斯巴達社會等于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哪里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因為他不可能成長為良好的戰士。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后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斗等。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不許求饒,不許喊叫。
在軍事訓練同時,斯巴達人還向兒童灌輸斯巴達人高貴、希洛人低賤的觀點。教官常在兒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帶他們參加"克里普提"活動,直接屠殺希洛人。男孩到12歲,編入少年隊。他們的生活更嚴酷了,光頭赤腳,無論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時食物很少,但鼓勵他們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發現,回來要挨重打,因為他偷竊的本領不高明。傳說有一個少年,偷一只狐貍藏在胸前,狐貍在衣服內咬他,為了不被人發現,他不動聲,直至被狐貍咬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