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用自己真實的案例給索尼上了一課,不光得有革命性的產品,完美的商業模式更是必須,而索尼公司行動緩慢,沒能再像之前一樣推出顛覆性的產品,到底是誰導致了索尼創新能力的衰退呢?
眾所周知,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卻鮮有人知道影片的出品方是索尼公司。索尼是典型的多產業跨國巨頭,也是視聽、電子游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
上世紀80年代,索尼的Walkman(隨身聽)全球銷售突破2.5億臺,90年代的游戲機PlayStation系列銷量4.2億臺,這兩者都堪稱是全球最為成功的電子產品。
1995年出井伸之出任索尼CEO,他給索尼重新設定了客戶價值主張:索尼賣的是個人體驗,雖然我們的產品不是維持人類生命的必需品,我們存在的理由是進入人們的夢想生活。隨后索尼成功推出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1997年經典的PC產品VAIO 505,以鎂鋁合金為外殼,果斷舍棄內置光驅、并口和串口,全面擁抱USB接口令業界嘆為觀止。
2009年開始索尼的利潤卻急轉直下,連年虧損。這里還是要提及2011年的日本海嘯,索尼因此關停了8家工廠。如果僅僅是天災,或許還躲得過,實際上索尼對彩電業務的誤判當記一大過,在大多數企業轉向平板電視的時候,索尼一意孤行堅持顯像管技術;在眾多企業做液晶電視的時候,索尼又不識時務地推廣等離子電視。還有那后來不思進取的PC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