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綿陽市游仙區東宣鄉飛龍山上的紅四方面軍長征紀念碑。
北川紅軍石刻標語。
20天內,涪江兩岸成為紅色海洋
連日來,“紅軍長征在綿陽”圖片巡展在綿州大地舉行著,所展出的近200張珍貴圖片,再現了紅軍在綿陽的光輝歷程。采訪中,透過那一張張老照片,紅色記憶再次在綿州大地上翻涌——
“1935年春,紅軍進入綿陽。這也是當時紅四方面軍為策應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和長征的必經之路。”日前,綿陽市黨史辦相關人員對記者說,1935年3月底,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的指揮下,強渡嘉陵江,攻克劍門關,并取得中壩戰役、千佛山戰役的重大勝利,突破了川軍的圍追堵截,為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為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順利會師開辟了道路。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江油革命烈士紀念碑,靜靜地坐落在江油市西山公園內,不遠的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告訴人們80年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圍城打援”戰役。在陳列館,看到實物和模擬場景,眼前似乎出現了當年那悲壯的一幕,經過了數十年的歲月,烈士們的浩然之氣依然可以感受得到。1935年4月17日夜,鄧錫侯棄江油城后,紅四方面軍總部及川陜省委部份機關駐中壩月余。為了紀念經四方面軍“圍城打援”的勝利,紅四方面軍總部將原中壩鎮中心的“德政碑”改建為“紅軍勝利紀念碑”,背面碑文為:為爭取獨立自由與領土完整的蘇維埃新中國而戰。
就這樣,1935年4月上旬,紅四方面軍兵分三路進入綿陽境內,一路在川甘交界之摩天嶺殲胡宗南1個營,4月11日又攻克平武縣城。另一路在梓潼外圍與敵二十八軍(軍長鄧錫侯)一部展開戰斗,12日攻占梓潼縣城。第三路17、18日占領江油中壩和彰明縣城,21日攻克北川。僅用20天,涪江兩岸綿陽的廣大地區成為紅色地區。紅四方面軍在綿陽的軍事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百余天,在綿陽傳播革命的火種
走進北川紅軍長征紀念館,經過那一塊塊石碑,眼前似乎出現了當年紅軍在北川禹里鎮等地傳播革命火種的一片火熱。北川那100多塊紅軍留下的石刻標語和珍貴的文物資料,體現了紅軍無私無畏、百折不撓、不怕犧牲、團結自強的紅軍精神。當年北川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在紅軍指導下,石匠出身的縣蘇維埃副主席、縣工會主席夏清泉將北川手藝較高的石匠組織起來,建立了支北川縣蘇維埃鏨宇隊,夏自任隊長,他們根據紅軍擬寫的宣傳內容,刻了大量石刻標語。
在平武的紅軍碑林,存放著紅軍留下的標語、口號、紅軍在平武活動示意圖等石碑50塊,以及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紅軍碑林”匾額,還有張愛萍將軍手書的對聯。
綿陽市黨史辦的資料表明, 雖然紅軍在綿陽的時間只有100多天,但是在1935年4-5月,紅四方面軍在綿陽紅色新區建立中共平南、江油、北川等5個縣委,建立梓潼、濟時、重華等9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建立區、鄉、村蘇維埃政府795個,廣泛開展革命宣傳,掀起土地革命風暴,在綿州大地播下革命火種。
當年、紅軍建立健全了各類宣傳文化機構.紅四方面的5個軍、11個師、33個團和川陜省委機關的工、青、婦等群眾組織,都設有政治宣傳機構,配備了強大的宣傳隊伍,有辦報紙、出捷報的新聞隊,有書寫、石刻標語的鏨宇隊,有演出話劇、活報劇、街頭劇、歌舞的
文工隊,有少數民族宣傳隊,還有利用河流漂送傳單、布告的放漂宣傳隊,突出宣傳了打倒軍閥、帝國主義,擁護共產黨和紅軍以及土地革命等內容。
送物資,綿陽兒女爭當紅軍
“當時好多男的都去參了軍,女的就給紅軍打糧食、縫衣制鞋、站崗放哨。”禹里鎮鎮干部告訴記者,懷著對共產黨和紅軍的感激之情,老百姓都極為擁戴紅軍。
紅軍在綿陽期間,一面打仗,一面領導赤區勞苦大眾建立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使廣大工農群眾親身體會到翻身得解放的幸福。廣大翻身群眾懷著對紅軍的感激之情紛紛拿起刀槍上前線殺敵,在后方的男女老少也從各方面大力支援前線,共同保衛革命勝利成果,在短短的100多天的日子里,綿陽群眾在各級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掀起了支援紅軍的熱潮.紅軍到之處,有人民群眾端茶送水、安排食宿、熱情迎送,更多的是為紅軍籌集、運送軍糧,運送傷病員,給紅軍帶路,站崗放哨,趕制軍需物資。
綿陽人民不僅解決了8萬紅軍在綿陽期間的衣食住行,還為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籌集了數千萬斤糧食。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川西與中央紅軍會師時,綿陽人民“雪中送炭”,將在綿陽地區所籌集的數十萬斤糧食和大批其它物資,用馬隊、牦牛隊和人力,晝夜兼程地運送到中央紅軍部隊,使翻越大雪山后幾乎彈盡糧絕的中央紅軍絕處逢生。據解放后調查統計,綿陽境內紅色新區共有13000余人參加紅軍,占當時紅軍總數8萬的近六分之一,是長征途中補充人員最多的一次,對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作出了杰出貢獻。 本報特約記者 田明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