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發乎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藝一詞出現在唐宋年間,興于唐,盛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
從西漢到唐代,我們將喝茶的方式叫做煮茶
煮茶:將茶葉放在鍋里面,放一些佐料,煮好以后盛在碗里,每個人分著喝。
唐代的時候,出現了中國茶圣陸羽,他倡導餐具與茶具分開用,飲茶的方法由煮茶變成煎茶
唐代---煎茶
煎茶:水燒開以后,茶研好了,投進去以后用適當的火候煮好,盛在碗里喝。
唐代到宋代的時候,人們對喝茶的品質逐步提高,在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專門提到過安吉白茶,稀少而珍貴,說明當時人們喝茶的品質要求提高了同時也延續了茶具。那么宋代的飲茶方法是點茶。
宋代---點茶
點茶:將茶末(研好的茶粉)投到茶碗里,然后將開水倒進茶碗里,輕輕搖晃茶碗,使茶湯均勻,這個方法就叫點茶。
到了元代以后,朱元璋倡導廢團茶,興散茶。由此就出現了各種新型茶的制作,喝茶的方法也就各有不同了。根據茶葉的不同的條形就有不同的沖泡方法。這些知識流傳下來以后,我們稱之為茶藝,(簡單的說就是,喝茶的方法,泡茶的技藝)。
現在的茶藝就更全面了,比如說,功夫茶的泡法,綠茶的,蓋碗茶的沖泡等等。我們最早的喝茶方法是叫“潮汕功夫茶”,有一句民間俗語說到:福建人種茶,廣東人喝茶。當時的廣東人相對比較富裕,我們將這種飲茶方式歸納成現代茶葉的起源。
到了八十年代的時候,,臺灣人將潮汕功夫茶進行了演繹和發展。發明了聞品分開
聞品分開:也就是聞香杯和品茗杯,聞香杯用來聞取茶香,也叫若琛杯,品茗杯就用來品嘗茶湯。在那個時代,臺灣人生活的品質有所要求,緊接著又發明了公道杯,將泡好的茶湯倒進公道杯,然后依次倒在每個品茗杯里奉給客人,這就是現代茶藝一個演繹的進步。
從八十年代到現在,茶藝分了很多流派,但只要不違反茶葉規則的,我們都可以接納。在功夫茶里呢,有幾個經典的步驟,比如說,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兩個步驟就是代表了中國茶文化,使中國的飲茶方法和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了結合。
有句詩說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從而可說明其實茶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還有句說到,琴棋書畫詩酒茶,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都被茶深深的吸引著。茶對于我們來說,養身亦養心。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福氣。在我們閑暇之余,倆仨好友圍在一起親手泡上一壺自己喜愛的茶葉,以古典輕音樂相襯,品茶的同時,品味中國茶藝之幽香,品讀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