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大井吳山井,烏龍靈鰻郭婆井。
雙眼四眼八眼井,金井義井金銀井。
井,始于漢晉,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古代沒有自來水,所以那時候井是家家戶戶離不開的東西,有著飲用與消防的作用,井水冬暖夏涼頗有人情味,鄰里街坊們都喜歡聚集在井邊,洗著衣服或乘著涼,聊著世間百態,市井風情一覽無遺,它好似年老的長者,經歷了歲月的風雨,看著猶如自己孩子般的這座城市,慢慢長大。
錢塘第一井
又名大井,舊名寒泉、吳山井,為五代時期吳越國國師德韶所鑿;現井面開五眼,井圈南北面都豎刻“古大井”三字是杭州城里現存最早的古井之一;《夢梁錄》曾記載:“錢塘第一井,山脈融液,泉源所鐘,不雜江湖之水,遇大旱不涸。
上八眼井
鑿于宋代,據宋《夢梁錄》記載:“寶月山下上八眼?!币痪搜?四大四小,大眼居中,按四角形排列,四小眼分別列于大眼東西兩側。
龍井泉
舊名龍泓,相傳三國和東晉時,葛玄和葛洪曾在此煉丹;井旁怪石嶙峋,泉水清澈甘冽,終年不涸,取棍輕撥井水,會出現蠕動分水線,很有意思。
司徒廟街老井
在西湖鎮司徒南街,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井水用之不竭,井欄上雕刻的花紋都已經斑駁風化,井欄裂成了兩半。
1200年的老龍井
一口很不起眼的井,很小的,井面上的字依稀可以看見,“龍”字是乾隆皇帝后來加上的,原來就是“老井”。
郭婆井
在四宜亭下,又稱郭璞井,此井一說為晉人郭璞開辟;一說系山下郭姓老婆婆所鑿因“婆”與“璞”音近,后誤傳為郭璞井。
義井
牛羊司巷內水井,井圈刻有“義井”字樣,南宋時為解決附近居民飲水之難,開鑿此井供鄰里使用。
星羅棋布的水井,有些在墻門里、有些在屋子里、遍布了整個杭州城,晉代的郭璞井、唐代的相國井、吳越國的錢王井、宋代的下八眼井……短短一條老巷,就可以挖出幾口古井來,井眼的多少也代表著當時此處的繁華程度,它也便成了這座城的一個重要特色。
四眼井
虎跑路滿覺隴路相交處東側的四眼井,很有來歷,相傳五代吳越國時此處有露寺,北宋設為廣釋禪寺,明代重建,寺內有一泉,清澈甘冽,后寺廢泉存,筑井眼,稱四眼井。
吳山烏龍井
掘于明代,又稱黑龍潭,潭水從吳山上下來,晴天清澈見底,可直接飲用,但下雨前一天,潭水就會變渾濁,比天氣預報還準。
運木古井
也叫運木神井,在杭州凈慈寺內。
相國井
唐代杭州刺史李泌到任杭州,在杭城開了六口大井,引西湖水入井,六口大井之中,尤以此井最為有名,從此“民足于水,井邑日富”。
馬市街178號前造型獨特的水井
杭州最高的井, 五云山的古井, 海拔334.7米。
歲月流逝,站在飽經滄桑的井邊,已經找不到當年的纜繩,井水也不如往日那般清澈,有些更是已經無處可覓,我們只能靠留存的一點傳說與故事,來想象昔日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