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上海觀察
作者 | 依時
圖片 | 《解放日報》獨家老照片
1950年6月1日,新中國第一次慶祝六一兒童節,婦女們抱著孩子于鏡頭前留念,旗袍卷發,臉上還有一點不慣見人的羞赧。但不久之后,這些上海的全職太太們就被政治運動所裹挾,開始置身城市的舞臺。
同樣的稱謂,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全職太太”,在當今語境中代表著富裕無憂的生活,不少女白領還孜孜以求;但具有相同涵義的“家庭主婦”,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則被定義為一群亟待獲得拯救的“被侮辱與損害”的弱者。
1950年,上海市第一屆婦女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顯示,當時上海有組織的婦女總數為三十萬零一千四百十二人,其中家庭婦女二萬零五百八十七人。在時間的滾滾洪流中,對政治事件置身事外的二萬零五百八十七名“家庭婦女”,首次被裹挾進來,開始進置身城市舞臺。
(1950年6月1日,慶六一健康比賽得獎會)
走出去、走出去、走出去
1950年前后,官方的報道中,“家庭主婦”總是與以下定語一起出現——“受到封建思想奴役最深的人”、“被三座大山壓迫的人”、“被禁錮在家庭中的蒙昧的靈魂”。
當時百廢待興的城市,渴求更多勞動力參與。解放僅僅一年后,上海動員大量家庭婦女離開家庭,就近參加勞動。當時從市到區從區到里弄、系統的婦女消費合作社,已經逐漸走向企業化的規模較大的縫制工廠,以及外銷手工工藝社等。1950年,全市合作社已有社員一萬五千四百三十人,縫制工廠組織一萬余婦女姐妹參加生產。
“組織生產”、“參加學習”、“去街道開會”這些詞匯迅速擠占原來的“買汰燒”,成為家庭婦女的口頭禪。
相比如今的都市女性苦苦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尋求平衡點,半個多世紀前的上海女性,面臨的倒是單向度的選擇:走出去!當時輿論的鼓勵、各種社團組織的教育,以及媒體的推波助瀾,無不在鼓勵家庭婦女——走出去、走出去、走出去。
當時,家住公平路的讀者奚煒舫來信,敘述《我克服家務拖累參加了工作》。 將家人和幼兒比作拖累,從用詞上,已經看得到家庭主婦思維邏輯的變化。
這個有三個孩子的家庭婦女,目睹解放后許多姊妹們走上了工作崗位為人民服務,而自己還在整天為家務操心,由此感到彷徨。最終,這個曾受過教育的知識女性進入華東工業部參加工作。工作為她帶來了“集體生活的愉快”。
她現身說法道:一定的家庭事務的拖累還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自己不應該強調家務的拖累,以致影響自己參加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
“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讓我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偉大祖國的建設事業共同努力吧。”
“娜拉”出門以后
身處家庭核心的婦女,忽然之間變得“進步”和“視野開拓”,也令公婆與丈夫驚訝了。
《解放日報》曾報道了這樣一位年輕的家庭主婦夏懷娟,這個三個孩子的母親十七歲在讀師范學校時,就嫁給了做中醫的丈夫。小夫妻倆拌拌嘴,也和公婆鬧別扭,但一切還是傳統家庭的格局。
但解放后,夏主婦參加了家庭婦聯,又作為干部去培訓班學習,明白了許多革命的基本問題。比如,她了解了“西安事變”和“皖南事變”的真相。開始產生“應該跟著共產黨走”的思想。并消除了丈夫以前“一聽到共產黨、就有點兒害怕”的心理,鼓勵丈夫去參加職青聯,勸告丈夫改造自己的中醫向“科學新醫學”學習,為人民服務。她說:“你不參加學習,即使模糊的曉得什么好,也不會曉得好在那里”。丈夫跟著進步了,她出去“開會”、“工作”時,他就在家里幫著照顧孩子和家事。
再如,她了解了勞動創造世界和有了階級社會婦女才受到雙重壓迫的道理,她思想翻騰了:“我過去希望丈夫多搞錢,讓自己享受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是不勞而獲的思想”,“家庭中的煩惱,原來都是封建社會所給與的,被壓迫的婦女在小圈子中,沒有事就在小事情上斗氣,我自己氣量太小了”。從此,她對家中小事件,都不放在心上,并把“學習心得”講給公婆聽。漸漸地,公婆不但不討厭她出去“開會”,并且常常問她問題,和她商量事情。
這群被解放的人,宛如初次看到井底世界之外的小鳥。日后在“家庭的需要”和“組織的需要”面臨取舍時,她們將天然選擇站在她們的拯救者一邊。
從主婦到戰士
根據1952年上海市民主婦女聯合會發表的《家庭婦女對于勞動就業應有的態度》,至當年九月份為止,有十四萬失業工人和十萬失業知識分子得到了工作,其中女工和家庭婦女占相當數量。解放三年來,有四萬余失業女工和家庭婦女走上生產和工作崗位,當年九個月內有近一萬婦女得到了職業。
而在公共事務中,家庭婦女也開始作為一個有組織的社群形象登上社會舞臺。
1951年,閘北區舉行鎮壓反革命游行示威,游行隊伍中,出現了一支由家庭婦女組成的方隊。
翌日報道介紹了方隊中一位“有著無比的力量的解放了的婦女”:家庭婦女沈大姐“也曾經是只知道給丈夫燒飯洗衣服的家庭主婦,”但通過鎮壓反革命條例的學習,她認清了朋友和敵人。因此,當她洗衣服時發現丈夫衣袋里的反動特務證件,毫不容情地向公安局檢舉并且協助偵查,終于使她的丈夫和另外六個黨羽一起落網。她說,是毛主席教育她,使她懂得要努力改造自己并無情打擊敵人。
人們很快發現,曾經被輕視的家庭婦女不再僅僅是溫柔的港灣和撫慰的雙手,也不再滿足于做翻身的妻子和實現自我理想的母親;她們終于成了有匕首和投槍的忠于領袖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