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路由社roadbook分享的第212篇文章,圖片來自網絡。
趕在長假前,號稱斥資25億元,由奔馳和比亞迪聯手制造的騰勢在上海率先面市,打算滿血復活。在這片新能源汽車的必爭之地,騰勢能像同夫異母的大哥“秦”一樣遍地開花么?他手里握著的又有哪些大招?
新車的價格并不是什么秘密。比起36.9萬元這個貌似有點離譜的起步價,大家更關心的是:扣掉七七八八的各種補貼、減免之后,購買這樣一臺電動車得花多少錢?劃算么?
如果在上海購買使用,貌似真心不算太貴。
算一筆明細帳就清楚了。以購買36.9萬元的騰勢為例,除了可以享受5.7萬元的中央補貼外,還可享受4萬元的上海地方補貼,實際上,你最終需要支付的價格是27.2萬元,相當于打了個7.3折。當然這還不是全部,更給力的是那塊市值7萬元以上的滬牌,再算上23248元的車輛購置稅減免。這兩項省下的成本也在10萬元以上。
覺得車尾的“比亞迪”太low?請自己動手。
很可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是品牌、還是產品,騰勢都比他大哥“秦”要陌生得多。車尾掛著的比亞迪字樣,也讓他更像是比亞迪旗下另一款電動車車型,而并非一個全新的品牌。那么,除了通過各項優惠、補貼政策拉低的價格門檻,騰勢靠什么來給自己正名?又憑什么去搶人家的飯碗呢?廠家在產品層面祭出了三個大招:
一:續航里程。
對于一款純電動車來說,續航里程直接決定你的活動范圍。曾經在杭州街頭攔下過一輛眾泰電動出租車,停車后,司機顯得有點尷尬,以為他是挑客,上了車才知道,去機場讓他感到為難,原因是續航里程不足,去了會回不來。
這個例子說明,電動車只有有了足夠的續航里程才會有底氣,騰勢300公里的續航里程是目前在售電動車的極限,除了應付上下班,遇到特殊情況,去100公里外的地方打個來回也夠用,如果要去杭州,還是勸你高鐵吧。
除了牛逼的里程數,還有具備辨識度的內飾。
二:寬敞空間。
目前,騰勢是市面上塊頭最大的一款電動車。據說,為了能裝下能續航300公里的電池組,騰勢量產車型最終的軸距達到了驚人的2880毫米。為了能顯得與眾不同,它還采用了掀背設計,結合了兩廂車和SUV的特點。盡管看上去有點怪,卻換來了實實在在的空間,后備箱容量達到470升。
單就空間而論,特斯拉Model S和騰勢的差距就像iPhone4和iPhone6屏幕尺寸差別那么明顯。不免擔心,騰勢第一款車就超標,下一款車的尺寸不得直接奔著iPad Mini去啊?
三:到位配置。
在電動車市場,比不上特斯拉Model S的高大上,也比不上BMW i8的顛覆感,騰勢的車載配置卻屬到位,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也有了。低配版配備18英寸鋁輪、真皮坐椅和8英寸多媒體觸摸屏;高配版則提供了12聲源哈曼卡頓音響系統、帶自適應前照燈系統的氙氣大燈。特斯拉Model S的售價是騰勢的2倍,BMW i8的售價是騰勢的5倍,這么一比,騰勢的配置清單顯得挺厚道,也接地氣。
國產電動車少見的harman/kardon音響。
當然,光有這些還并不能保證消費者肯會為騰勢埋單,除了搞定更多塊上海牌照為騰勢大開綠燈,打響頭陣之外,騰勢還有什么其他打算和辦法么?以下,是路由社在新車上市現場問到的一些說法。至于管不管用,當然還得拿時間來檢驗。
問:騰勢這款車準備賣給誰?
答:一些市面上的電動車如果扒去純電動的光環,都是四、五萬的車子,讓一線城市具有購車需求的人去買這些車并不現實。因此,騰勢的機會就是中產消費者以及具有商務需求的消費者。
問:車屁股已經有“騰勢”了,為什么還要貼“比亞迪”?
答:騰勢品牌由戴姆勒和比亞迪合作獨立運作,但企業目前只能借助比亞迪品牌的資質才可以上國內新車目錄進行生產銷售,因此,必須按照規范來貼上“比亞迪”,如果消費者不想要,買回去可以自己動手去掉。
問:怎樣給騰勢充電?
答:家用電源插座、公共充電設施或安裝在家中或辦公場所的掛壁式充電柜都可以給騰勢充電,最快1小時最慢7小時就可完成。我們的合作伙伴ABB可以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包括上門實地勘察、安裝設計及與相關管理部門溝通并獲得安裝批準等關鍵環節。
問:現在電動車充電還是不方便,怎么解決?
答:十年前,加油站數量很少,要加油也不是很方便。其實,電到處都有,配套完善了就能給車充電,如果電動車普及到一定程度,會比現在加油更方便,關鍵還是大家觀念上要逐漸轉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