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什么好吃的?紐約牛排?緬因州龍蝦?阿拉斯加帝王蟹?新英格蘭巧達湯?或者新奧爾良烤翅?
除了以上美食之外,來到美國其實還有另一大類不可不嘗的食物類型,就是“外國菜”。這里說的可不是那些奢華昂貴、口味不遜原產國的米其林星級法餐、日餐之流,而是經美國人改造之后的各國菜肴。
你可能要問了:不就是一些山寨食物,有什么好吃的?
事實上,在美國這個民族大熔爐,各國移民自有的民族文化與統一的美國文化不斷融合,形成的新復合文化已然是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你身邊看似尋常的一種食物,例如卷著牛油果的壽司、包著德州烤肉的玉米餅、配著法式薯條的炸魚柳等,可能都是經歷了本土化改造的舶來品。這些食物,或是只有在美國本土方可得見,或是成功輸出到全世界、乃至逆輸出到原產國。
接下來,就介紹一些典型的“美式改良食物”。它們正如美國人創造的變形金剛一般,通過異想天開地改變外形,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并牢牢抓住全球食客的舌尖。
似是而非的意餐:肉醬面和美式匹薩
《教父》系列電影可視為意裔美國人的最佳代言作品,這部電影充分體現出意大利人的家庭、社團屬性。其中有一幕令人印象頗為深刻的場景:克萊曼沙邊教麥克如何烹制意大利面,邊向他傳授意大利人的正統家庭觀念。
《教父》中克萊曼沙教麥克烹制意大利片中老克萊曼沙所做的,是如今最著名的意面品種“博洛尼亞肉醬面(Spaghetti Bolognese)”,在美國也被稱作“肉醬面(spaghetti and meat sauce)”。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用牛絞肉和番茄醬等熬煮成肉醬,再配上干面條(spaghetti)的意面品種。但事實上,在博洛尼亞(Bologna),是找不到這種看似地道的“博洛尼亞肉醬面”的。這道面條最初應源于博洛尼亞地區一種以牛絞肉、意式培根(pancetta)、洋蔥、芹菜、胡蘿卜、番茄醬及各種香草所熬煮出的肉醬Ragù;而通常搭配的意面品種,則是更為寬扁一些的細寬雞蛋面tagliatelle,由于這種面條通常即做即煮,所以不如干面條來得普及。
左:博洛尼亞肉醬面;右:細寬雞蛋面tagliatelle
相比意大利面,匹薩應算作更加美國化的意大利食物品種。匹薩源自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最早于19世紀由意大利移民帶入美國,這種風味鮮明、便于攜帶、適合改造的烤餅很快便在美國流行開來,如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連鎖匹薩企業幾乎清一色是美國背景。
和所有美式食物一樣,美國人為匹薩賦予了強烈的美式風情。根據做法的差異,以傳統手法制作、寬大纖薄、酥松香脆的匹薩被稱為“紐約式匹薩”;相對地,以鐵盤烘制、厚實飽足、餅邊松脆的匹薩則被稱為“芝加哥式匹薩”。根據餡料的不同,加入火腿和菠蘿的匹薩被稱為“夏威夷匹薩”;加入牛至和佩科里諾干酪(Pecorino Romano)的匹薩則被稱為“紐黑文匹薩”。
那不勒斯風格匹薩
匹薩如今不僅是美國人氣最高的外送食物品種、美式快餐文化的象征,更是美國的文化符號之一。《忍者神龜》中的四只變異烏龜,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四位文化泰斗命名,操弄著東方武器和格斗術,更以他們對匹薩的喜愛而著稱;另一位著名漫畫萌物加菲貓,同樣是匹薩的狂熱擁躉。這種漫畫與食物的結合,讓匹薩情結根植入每位美國孩子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
逆襲德意志:漢堡和熱狗
除了啤酒、香腸、烤豬肘、酸菜之外,德國似乎并不算一個以美食著稱的國家。但正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成為了對美國飲食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國家之一。濫觴于德國的兩種食物,在美國人的改造下,如今演化成為兩種風靡全球的快餐明星:漢堡包與熱狗。
當你坐在麥當勞或漢堡王吃著手里的漢堡包時,感受到的是濃濃的美式風情,卻不知有否想過為何這種夾餡面包要以一個德國城市來命名?在19世紀末,大批德國移民來到紐約,他們帶來了故鄉的一道名為“漢堡牛排(Hamburg steak)”的菜肴,是用剁碎的牛肉糜做成的肉餅煎制而成的肉排,也就是如今漢堡包里夾著的那片肉餅的雛形。
漢堡牛排
盡管關于漢堡包的起源有多種論調,但我卻相信這種面包夾肉排的做法,一定濫觴自美國人血脈深處那英國血統對于三明治的熱愛。無論如何,當“漢堡牛排”被兩片松軟的面包夾在中間時,史上最具符號意義的快餐食品——漢堡包誕生了。
守舊主義者堅信漢堡包必須由面包、肉排、奶酪、番茄、泡菜、洋蔥、番茄醬組成,但在美國這片充滿了創新、冒險與張揚的熱土,自然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那些崇尚奢華的豪富階層,為了彰顯自己非同尋常的品味與一擲千金的豪氣,將神戶牛排、鵝肝、松露等頂級食材紛紛填入漢堡包,并賣出令人咋舌的天價--這就是美國。
相比紛繁復雜的漢堡包起源,關于熱狗的前世今生就要統一得多。最開始,德國人將他們引以為傲的法蘭克福香腸(Frankfurter)帶到了美國,并沿用了在德國時香腸與餐包的搭配方法。當時賣香腸的小攤通常會配給顧客一副手套以避免燙傷、沾染油膩,但后來小攤主發現人們總是容易把手套帶走,于是就發明了用面包包裹香腸的做法,有點像廣東茶市里的腸仔包。后來的某副廣告畫諧趣地將這種“美國腸仔包”畫成了一只吐著舌頭喘氣的狗,“熱狗”從此得名。
法蘭克福香腸配面包
說到熱狗中夾著的那條香腸,其實來頭不小。在德國,它通常被稱為“維也納香腸(Weiner)”;而唯獨在奧地利,它的名字則是“法蘭克福香腸(Frankfurter)”,似乎這兩國都不愿承認自己是它的發明者一樣。無論如何,這種彈性十足的脆皮香腸是德國驕傲的香腸家族的一員,無論在餐廳、酒館還是街頭都人氣頗高;想如今,由它發展而來的“熱狗”的名頭居然遠遠超過祖宗,更成功逆輸出到歐洲大陸,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唐人街上獨一家:炒雜碎、左公雞和幸運餅
我們的偉大祖國歷來都以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所著稱,盡管如此,卻也沒能“逃脫”美國人的改造計劃。美式中餐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來源于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的華工食物,再加上美國人的口味偏好,這就形成了如今酸甜居多、重油重醬、炸炒為主的美式中餐風格。時常,在美國的中餐館里所能吃到的食物,在中國本土卻無法見到。
由華工食物發展而來的美式中餐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炒雜碎(chop suey)”。從名字上顯而易見,這道菜最初只是一道有什么炒什么、將手頭現有材料混合炒熟而成的菜;但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變革,“炒雜碎”如今不僅是最著名的美式中餐之一,更有了標準化的配方與做法。
炒雜碎(chop suey)
將豬肉或雞肉等肉類與卷心菜、豆芽等蔬菜切碎后與雞蛋一同爆炒,以醬油、鹽、雞精等調味,最后再勾一道芡,便做成了“炒雜碎”,當然還得配上與芡汁天生一對的米飯。此外,只要稍稍調整一下配方,并加入面條一同爆炒,便是風靡歐美的海外中餐名肴chow mein——是的,就是炒面。
再介紹一道深受美國人民愛戴的熱菜“左公雞(General Tso's chicken)”。這道在幾乎每家美式中餐館中都人氣火爆的雞肉菜全稱為“左宗棠雞”,顧名思義自然是以清朝名將左宗棠命名。然而左大人可絕對沒見過、更沒嘗過這種拖粉油炸后裹上甜酸醬的雞肉,假如他泉下有知自己因一道全無關聯的菜肴名震美利堅,不知將是何心情。
左公雞(General Tso's chicken)
左公雞最初是如何與左宗棠扯上關系,如今已不可考。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最初源自一道湖南菜“左宗堂雞”(“左宗堂”即左氏宗祠),后來不知怎地居然和左宗棠扯上了關系,從此以訛傳訛。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并不靠譜,或許還是某位左宗棠同鄉去美國開了家中餐館后借名人字號招攬顧客的說法來得更為可信一些。
在美國吃中餐,最后一定會附送一碟香脆的小點心,如果常看美劇,你一定知道,這就是幸運餅(fortune cookie)。很多美國人都堅信,在餐后咬開松脆的幸運餅,閱讀里面寫著諺語、讖言、判詞等玄妙中國哲學的紙條,是中國的獨特風俗。當然我們都知道,幸運餅和中國菜一點關系都沒有--事實上,這種空心小餅干最初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后來不是誰人或許參考了“魚腹藏書”的創意,往餅干里塞進寓意美好的字條,終于變成了如今美式中餐必不可少的幸運餅。
幸運餅(fortune cookie)
以上介紹了幾款或是成功席卷全球、或是在美國人氣爆棚的“美式外國菜”。其實這種本土化的現象在全球都很常見,例如以煎餃和天津飯為代表的日式中餐、以咖喱飯和蛋包飯為代表的日式西餐(即“和風洋食”)、被英國人奉為國菜的英式咖喱雞(chicken tikka masala)、還有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本土羅宋湯和炸豬排等等。
只不過,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除了龐大的外來移民人口外,由于沒有太過強勢的本土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包容、接納和融合上獨步全球,這造就了如此紛繁龐雜的飲食現象。如今“融合風格(Fushion)”正在成為全球飲食圈的新風潮,但事實上,美國人早在百余年前就開始了食物的融合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