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這詞基本是給屌絲專用的,但是這幾年有一群高富帥卻一直抑郁不得志,那就是一群高大上的金融股。在中國,開辦金融企業是極其難的,因為有牌照限制。但是這幾年高富帥們卻很慘,從09年年底一直跌了5年,期間大量的投資者要抄底,都抄到了半山腰上,或者忍受不了長期的盤整割肉走人。我們發現,在網上居然還有這話:一生一世不買銀行股。其實不但是銀行股,保險股和證券股都受到了市場一樣的待遇,在講屌絲逆襲的時代里提高富帥特別得不入主流,可見這幫高富帥讓多少人痛苦不堪。但是呢,時移世易,今天這些高富帥們可能進入了非常好的買入時期。
下面讓解釋為什么:
1. 利率下行
這個是今年甚至是明年股市最大的變量。我們知道,資本市場對利率特別敏感,其實就是因為利率是一切資產的定價基礎。對金融股來說,利率下行是一件特別的好事。因為,金融企業本質上就是進行資金買賣的企業。以銀行為例,銀行用存款吸納資金,然后放貸出去。保險業呢,基本上是靠吸收保費,然后拿這些錢進行投資。券商嘛,原來的中國券商最核心業務是經紀業務,但是這個業務走到今天已經有很多問題出來,券商也在培養其他業務了,比如券商資管、自營,投行業務等。
不管是哪個,它們經營的本質就是進行資金經營生意,而且是帶有杠桿的。如果是碰到利率下行,基本上是會受益的。再次強調,對金融股來說,利率下行并不止是提升估值的問題,而是它們本身的業務會受益。所以呢,每一次牛市,基本上這些金融股都會漲得很開心。漲啊漲啊,估值上去了,利潤也上去了,但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會認為它們的利潤不可持續,就跑了,這時候偽價值投資者就進場。于是周而復始……
特別強調的是,保險股在這一輪利率下行中,是最大的受益者。為什么呢?你想想啊,保險公司的資產可是以債權類資產為主的,利率下行時,它手上的資產升值非常快,無論最終體現在內含價值還是凈利潤上,都能讓保險公司有進一步擴大保費收入的潛力,因為根據保監會的規定,這承保額可不能亂來的。小善團隊認為,要是這一輪大盤股行情里在銀行、保險、證券里找利潤確定性,保險是最確定的,雖然它的漲幅不一定有證券股那么牛。
2. 壞賬擔憂減少
43號文(國發〔2014〕43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是銀行壞賬擔憂預期改變的重要分水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銀行估值殺到4-5倍最核心的理由就是市場對銀行的壞賬非常擔心。
再插一句,這次央行非對稱降息,看著對銀行業績是利空,但是呢,對銀行股價卻不一定這樣哦,因為主導當前銀行股的估值早就不是業績因素了,而是實實在在的壞賬擔憂。所以,小善團隊認為,這次非對稱降息,對銀行股是短期利空長期利多,跌下去反而是更好的買入機會(假如能跌的話)。
如果非要說這輪銀行股有啥不一樣,就是這一輪中央制定的大政策是用時間去消化壞賬,而不是一次性出清。小善團隊猜想,一次性出清不是好選擇,因為國家需要考慮這樣做帶來的極大風險,可能會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3. 再融資方案
再融資會讓人痛恨,因為在熊市里,在融資就是圈錢,圈錢那就是讓錢少,市場一看再融資就嘩啦啦的往下跌。但是在牛市,再融資就不一樣了。基本上牛市一說再融資,市場就嘩啦啦的上漲。
這次銀行股的再融資,用了一個傳說中的工具:優先股。這個在中國是很少見的,但是在美國是很常見的。它是介于股票和債券之間的工具,銀行用它能夠提升資本充足率,在8-12倍的杠桿下,賺凈息差的錢,付出優先股股息的成本。銀行的ROE是20%以上,優先股目前各家方案都不太一樣,但總的成本會在6%附近。采用優先股的好處是,假如某一年利潤不行了,它不像債券那樣必須得給足利息,它可以留到將來利潤有了再發股息,這樣對公司資本結構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對調劑利潤比較容易的銀行來說。
其他的融資途徑包括增發、次級債。這里以南京銀行和新華保險為例。其實南京銀行給了大家非常好的機會,為啥呢?南京銀行2013年年報顯示,它每凈資產是8.96元。但是呢,當時南京銀行在今年7月17號有個“非公開發行預案”,說要搞增發,當時股價只是7.5附近。根據相關規定,國企發行股票不能以低于凈資產價格來進行,所以當時有個大的結論是:南京銀行要想增發成功,股價必須上到9元。為此,上市公司必須通過某些手段(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做業績釋放利好)讓股價從7.5上到9塊。結果到現在,南京銀行已經11塊多了,四個月漲了50%。另一個公司就是新華保險。最近募集了40億的次級債。錢在某些行業不一定是重要的,比如不需要再投資的行業,錢多了反而是壞事,降低了股東的權益回報率(看看美國的蘋果公司就知道了)。但是呢,在金融行業,錢可是很重要的,以小善團隊的經驗來說,在牛市里這個就是大利好,市場會因為這個給金融公司更高的估值。
4. 政策監管放松
這個主要是證券股和保險股的事了。對銀行股來說,這個政策監管反而是趨于嚴格的趨勢,因為銀行是國之利器,不能亂來。
先說證券股。證券股最大的看點就是加杠桿。沒錯,加杠桿!因為傳統的經紀業務不行了,股民們越來越不愿意炒股,傭金也越來越低。但是呢,證券公司可是證監會直接管轄的,證監會可不愿意自己的地盤萎靡,而且到今天這個階段,證券公司也需要進行業務轉型。所以,從去年開始,證監會就開始著手放松監管,讓證券公司加杠桿。實話說,像國外高盛之類的證券公司動輒十幾倍的杠桿,國內證券公司也實在太悲催了。今年出臺了不少政策,特別是證券公司可以進行短融。
保險公司的話,一說起來嚇死人,就是國家從戰略層面去制定政策支持它。因為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需要強大的保險服務支持,而且國家也制定了諸如巨災險,讓保險公司能更好進行經營。
我們總結過各國尤其是歐美金融股的歷史走勢,金融股走牛基本都伴隨著監管放松的過程。但這個要警惕,人性是貪婪的,幾乎到最后金融股都因為一些公司亂來出大事情,這時候國家就開始收緊政策,金融高復帥們就是這樣周期輪回。
總結
我們認為,銀行、保險、證券是很不一樣的。對銀行來說,除了極少數公司還具有成長性(哪家?想知道的話可以請我們吃飯^_^),絕大部分已經是很難有成長性了,尤其是四大行。所以,投資邏輯就不是看它們的成長性,而是看估值修復。對于保險公司,目前中國保險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80、90后,買保險成了一件不需要太難去說服的事情,而且保監會也大力推行各種政策配合國家戰略。而對于證券股,這個行業是看轉型和看周期的,看哪家公司能把創新業務做得好,也看市場環境,顯然彈性最大,而且確實行業發展遠沒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