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一、篆刻的藝述形式
二、篆刻的章法
三、篆刻的邊款
———————————
內容
———————————
一、篆刻的藝述形式
1.文字多變
2.布局巧妙
3.形式多變
4.內容豐富
5.邊款奇特
二、篆刻的章法
篆刻的章法也稱布局,即筆畫或字在方寸大小范圍內的安排方法。安排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藝術效果。章法在篆刻是很重要環節,是一門比較復雜而極為靈活的學問。如創作一方印章,刀法和印文書法均佳,而章法規劃和設計不佳,或組合松散,或擁擠過甚,或偏離得心等等,總體美的表現便因此人受到限制,綜合效果就難以拔到欣賞者的心弦。對欣賞者來說,不懂章法常識,就無法真正去欣賞篆刻作品;對篆刻者來說,不掌握章法技巧,就創作不出好的作品,更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篆刻章法一般來說并無定格,不同歷史時期的印人,受不同歷史條件的影響,對章法的運用也就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即使同一時代的印人,創作一內容的作品,對章法的運用也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從傳世的大量印章中還是可以發現,它畢竟有一種“法”,即表現布局中各環節至整體方面美感的一些基本方法。熟悉和掌握了這些表現布局美的一系列共性手法,便掌握了篆刻章法之規律。
1.章法原理
(1)平整規矩,具有平衡感。首先文字在布局中位置排列和筆畫安排,要“就形”處理,既方便又見效;其次每方印中字的大小、寬窄、粗細、繁簡,要均勻妥貼,各得其位。在實際創作中,有不少印文本身筆畫搭配均勻,粗細相近,這樣在排列后,一般都整齊和諧,可以獲得平衡感。雖然有的印文不同,所用的字體也有區別,但是印文都為“就形”進行結構布局,布排整齊,都獲得了平整規矩的效果。用“非就形”的印文也同樣可獲得整齊平穩的效果,關鍵在于避免印文位置的左右錯雜和字與字之間筆畫交錯穿插的現象,可獲得異曲同工的效果。
(2)錯雜放縱具有整體感。即印文的排列不受印章形狀的局限,往往位置錯雜,字與字之間筆畫互相穿插,布局極其靈活。一般無“就形”的特點,也無論印文多寡,突出書趣筆意,大小寬狹宛如一個拆散不開的“集體”。如“長生午”“平陰都司徒”等印,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這一方法的特點。
2.印文格式
3.章法技巧
在學習篆刻章法的過程中,既要了解章法的要求和印文的格式外,又必須掌握章法處理的技巧。技巧猶如零件,難以單獨承擔起篆刻構圖的基本要求,只有通過一定的手法把它們和諧的組合起來,才能誕生好的印面構圖。只有把它們逐個分開介紹,并對各個“零件”的性能、運用方法及和整個章法的關系等方面有所了解,使我們在組合它們的時候,才能心中有數,求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勻稱均衡 所謂勻稱,是將印文筆畫的布局作較均勻的安排,使之產生平實穩重的美感。在漢印中,無論官印、私印,風格端莊平正的占大多數。后人追摹兩漢,大多追求布白上整齊勻稱的技巧,在齊正中求變化。
然而,并非任何印語都可用這種方法布局,必須根據該印印文的字數和筆畫繁簡的情況而定。按一般常情看,在方形印中,只要各印文的筆畫繁簡情況相近或等同,用此法布排二字、四字或六字的偶數印文,就非常適宜和便利;布排三字、五字、七字等奇數多字印語,用此法布局就不易經營。同樣是方形印,即使各印文的筆畫繁簡不一,經過細心安排后也可達到勻稱的目的。如“和福”、“吉羅盫”二印將各字占地的闊狹作了調整后,全局仍不失莊重勻稱。
對比鮮明 將筆畫繁簡的對立關系十分突出地表現出來,以此產生虛實相生的美感,清人鄧石如概括為“寬叫走馬,密不容針”。
在二字印中,二印文筆畫一簡一繁,根據其位置,應順其自然地布排印文,突出疏與密的對比關系。如“宋壬”、“長秦”二印,就是用此法安排的。
四字印的布排,要結合印文繁簡與占地大小來布排印文。以方印為例漢官印“殿中都尉”三繁一簡,其中“殿”、“都”、“尉”三字和“中”字筆劃的繁簡懸殊很大,本來可以把“中”字作某種盤旋而增加筆劃,以減少彼此的懸殊,但作者沒有這樣做,而是故意突出繁簡的對比,從而產生強烈的虛實分明的藝術效果。“淮陽王璽”(三繁一簡)、“弋居丞印”(三繁一簡)三印,都是用對比方法布局的四字方印,各自代表著不同的繁簡對比形式。
在多字印中,布局時要兼顧印文書法的客觀性,繁者任其繁,簡者任其簡,使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自然而然地產生出疏密相對的效果。使整個印面疏密有致,就能較好地解決文字筆劃多寡和地位空間的矛盾。
呼應相顧 即一印中某字筆畫有空虛處,就要在另一字也留出空間
予以回應,做到此起彼伏,以此加強整體的韻律。呼應一法,有些是出于客觀,字畫本來就如此,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些則通過作者的主觀意圖,來改變調整呼應關系。
呼應有對角呼應、左右呼應、上下呼應、交叉呼應等方法,可以靈活應用。例如“殿中司馬”,左上角的“司”字與右下角的“中”字筆畫少,左下角的“馬”字與右上角的“殿”字較繁,就形成了對角呼應,使章法虛實分明,相映成趣。呼應不僅是簡單的兩側重復,還有筆畫、結構間的俯仰、向背、虛實等內在的呼應,使得整個印面氣脈相通,情意相連,富有生機。
增減變化 增減是調節印文筆畫、改善構圖的方法。減(或稱損),就是將筆畫繁多,與其他印文不能協調平衡的文字,簡化或省略一部分筆畫;增,則使筆畫少的文字增加筆畫,以適應構圖的需要。減是為了求寬敝,增是為了求茂密,隋僧智果《心成頌》中所謂:“繁則減除疏當補續”,便是筆畫增減的原則。
篆書增減;應以六書為準繩,不能妨礙字義,否則弄巧成拙,使人看不懂,一般要約定俗成。前人還總結出,這種增減筆畫的方法,在一方印中最多不過一、二處。例如下圖三方印中的書字,一繁兩簡,皆因位置不同,風格不『司,故利用增減筆畫的技法來處理。
增減之法,是漢代印人處理私印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大多用在印文布排整齊規矩的印章中。明清時期,印家的布局,減的方法用得較多,印文結構有的參隸、楷,有的參漢金文。
避就挪讓 挪讓即通過伸縮印文的占地范圍或移動印文位置,以完善整體布局的重心或虛實的方法。挪讓之法,變化靈活,必須按具體的情況來確定。
橫向結構的印文,將其某一部首作豎向移動,減少其橫向的復雜形勢。例如下圖“半侗”印的侗字將亻旁縮小放在同字的左上部;“廣睦男家丞”印的“男”字改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 “繞屋梅花三十樹”印中的“樹”字和“江去疾”印中的“江”字,都用了豎向移位法,布局為之避繁就簡,顯得平適安穩。
豎向的印文,將其某一部首作橫向移動,減少其豎向的復雜形勢。例如“武毅將軍印”的“印”字,也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穿插自如 根據印文布排和虛實經營的需要,有時往往要打破字與字之間的界域,這一字與那一字的筆劃上聯下穿,或左伸右展,使局部和整體融于一體,氣勢貫連,顧盼有情。有上下穿插、左右穿插,讓筆畫在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互相穿插或搭連,使局部與局部連成一片,構成一個緊湊而有氣勢的整體。如下圖的幾方印,即為穿插布局的典范。
粗細有別 凡一印中的文字筆畫,繁簡懸殊,可運用線條的粗細變化來處理。在同一印中,每一印文的繁簡情況不可能相同,如果筆畫一樣粗細,每字的虛實感就不同了。要調節字與字之間筆畫的疏密,可將繁者筆畫細些,簡者畫適當粗些。如“關內侯印”中“關”字繁處細,其余簡處粗。這種技法既可解決印面虛實的矛盾,又能使文字線條顯得變化跳動。
如遇筆畫勻滿對稱的印章,可以運用筆劃或左細右粗、或左粗右細,或左右細、中間粗,或左右粗、中間細等辦法,以彌補欠缺。此法適用于橫劃多于豎劃的情況,豎劃多于橫劃,則取中間粗、左右細的辦法。粗細對比不可過分懸殊,要有分寸,以免造成做作感。
紅白相間 同在一方印的布局中同時使用朱文和白文,筆畫少者往往是朱文,繁者往往為白文,用以調節虛實關系和平衡重心。字數多寡與布排印文緊密相關。
在布排二字印時,如果一個字的筆劃繁雜,另一字的筆劃特別少,又均以朱文或白文布局,重心則不易平穩。這時,用相間之法布局這類印章,能達到平衡左右兩部分重心的目的。
在布局繁簡相雜的三字或四字印時,哪些字用朱文,哪些字用白文,要看具體情況而安排。大致原則是:朱文筆畫的間隙可與白文筆畫的粗細近同,白文筆畫的間隙可與朱文筆畫的粗細相似。按此原則布局的印章,能使各局部的留朱布白較勻稱相適。
邊界多變 即印章中的印邊和界格,與印章布局的藝術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一印完成之后,邊的四周方棱嶄齊,往往與印文相配不上,須借助一些削磨敲擊的特殊方法進行處理,即用刀桿輕擊邊角,使其適當殘破,以求作品整體虛實的平衡。殘破要根據具體情況,用得自然,不可有造作和蛇足之感。當然不是每印必破,有些很秀麗的印作,就不需要殘邊。
三、篆刻的邊款(感謝大家的關注!請繼續歡注我們,下面內容明天編輯完。如有誤請批評!)
1.邊款的起源和作用
2.邊款的內容
3.邊款的刻法
4.邊的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