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認為改造房屋是件大工程,耗時耗力,所以即便腦海中出現新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很難付諸實踐。今天推薦的5個案例中,有的家庭在很小的空間內養育兒女;文藝夫婦想在家里開畫廊、花店;希望在家里有獨立的辦公空間;在室內親近戶外與自然……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的?
這棟黑色金屬外觀的房子是Motoshi Yatabe 的家,和大多數日本房屋一樣,空間緊湊。于是他借鑒西方的loft,把閣樓上的廚房、餐廳、起居室等融合到一起,一個空間容納多個功能。二樓客廳通向露臺,既能迎接晨光,又能養花養草,一家人常常坐在露臺上面聊天,一邊給花草澆水,一邊看孩子玩耍。二樓的樓梯同時通向樓下的車庫,車庫前面的空間常常被這家里的兩兄弟作為玩「星球大戰」的場地。總之,空間雖小,但整個家的氛圍開放、隨意。
Hideyuki Nakayama的住宅改造是從一支筆和一張紙上開始的。整座房子分為三層空間,連接方式有點特殊——在騰空的部分架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會擺放一些家具和雜物,充分發揮收納功能,這層空間主要用來做飯。桌子上面又連接一架梯子,通向再上一層空間。最下層是一個凹凸客廳,平時這里就是孩子的活動區域,空間充裕又容易接觸戶外。
Kenta Kubo的家在廣島的郊區,外觀簡單但室內結構就像一棵樹,樓梯是「樹干」,通向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空間。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層嵌套一層,一個空間緊連著有一個空間。房子的側身有一扇門占房子的三分之二的高度,打開它可以感受到室內與室外融為一體。
Takuya和Yurika Ninomiya夫婦作為藝術愛好者,一直都夢想著能把畫廊和花店搬進自己的家,于是他們買下名古屋這棟住宅,方形、混凝土結構,房子后面可以看見附近小學的操場。一樓為畫廊和花店,站在二樓的高窗面對一片小樹林,可以畫畫,做飯,和放學回家的孩子打招呼。把畫廊和花店搬進家里,既是愛好,也是最平常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房子也是一樣。Ryue Nishizawa是東京的一個小規模辦公場所。每個房間都像是方形、獨立的盒子,包括浴室。共有六間工作室,互不打擾,隔音效果很好。有公共休息室,人們可以坐在一起學習,公共庭院可以圍坐在一起交流放松。既能獨立辦公又不離群索居,才是工作生活的最佳狀態。
「在你生命中,不能有任何你不能再30秒內拋棄的東西。」
日和手帖003:《打包你的人生》現貨發售中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下單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