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花藝師東信(Azuma Makoto)是奢侈品牌最愛的合作對象,他的花藝作品從極致張揚,到極致簡樸都游刃有余,幾乎完美契合了各種服裝配飾、精致甜點。東信最新的作品冰之花(Ice Flowers)本月結束展覽。通過他擅長的花藝創作出了一系列視覺感官美艷又有沖擊力的藝術作品,藝術家毫不掩飾花朵綠植的生命力,也不對花木進行類似于花道的精剪修飾,而是借由它們的蓬勃自然,去呈現生命體與時間、空間較量,或者繁盛之的暗藏的悲情與誘惑。
冰之花:時間的軸線
對于植物花卉的獨特見解與操作手法,東信已在日本醞釀了超過 10 年的時間,累積出的作品蘊藏了強烈風格。東信從2002年開始在東京的高檔區域青山經營自己的高級定制花店JARDINS des FLEURS。他利用樹木、樹葉、苔蘚等等人工植物創造各種藝術品。但真正作為花藝藝術家,且對植物展開有別于傳統日本花道的大膽實驗則始于2005年。
在2007年4月到2009年3月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里,東信在東京的清澄白河經營了一家名為AMPG的私人畫廊,用來展示他個人的作品。2009年末,他又創辦了一所植物研究機構——“AMKK”(Azuma Makoto Kaju Kenkyusho)實驗室,從那時起,他的花藝藝術創作就進入對植物潛在可能性的實驗與探尋之中。每一次的嘗試,東信都試圖發現獨特又神秘的內在力量,從而提升花卉植物的價值。他通過獨特的語言詮釋大自然的存在,并維護其尊嚴,同時又將這些美艷的自然元素提升到了藝術品的審美高度。
今年1月10日,東信最新的展覽“冰之花(Iced Flowers)”,主角依舊是花花草草,一團團絢爛得幾近艷俗的花束封在一座座1米多高的長方體冰塊里,整齊排列在像廢棄工廠的立方空間中。冰塊一排排縱列開來,如同廢墟里的一座座墓碑。
東信善于利用光影與環境來強調作品的感官色彩,在黑沉壓抑的空間里,他用射燈照亮每一座冰體,如同廢墟里的一具具水晶棺。棺內,冰與光將花朵的脈絡肌理映襯得格外清晰,冰體中的氣孔與凍結的波紋,又仿佛這些被凍結的花草還能夠在另一個世界里呼吸、生長。
這些無機的冰封空間與其中被凍結的美艷生命體形成強烈對比,藝術家營造的死亡的氣氛又被這勃勃的生機的觀感所震動,視覺體驗隨即達到永恒與幻滅的臨界點。而藝術家本人,東信的初衷,是想要去觀察冰封之下的花朵的生命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地上浸了越來越多的水漬,無機物在寒冷的氣候下融化的聲音又啟發了作為音樂人的Toru Matsumoto,如果冰冷又絢爛的Iced Flowers營造了意味著生命的時間軸,那么現場演奏的微妙旋律則將聽眾更清晰的帶入這一維度中。
花開:空間的逾越
“花開(In Bloom)”是東信的一系列藝術計劃,在這個計劃里,東信將創作的花朵裝置放于那些自然界之下生命體難以存活的環境里。這一系列的第一個作品是“Exobiotanica”計劃,植物的宇宙飛行——目的是為了探索當生命的連接斷絕之后,植物所能展現的全新美感。“植物在地球上扎根于土壤,被重力左右,這是它們的生存條件,而怎樣才能讓它們的生命更加絢爛?我們選擇將它們送向高空,讓他們挑戰生存條件的極限,綻放自己的生命力。”東信如是說。
東信帶領他的團隊與JP航空航天公司(JP Aerospace)的John Powell合作完成了這一次植物的航天飛行。藝術家將一株日本五針松盆景、蘭花、繡球花、百合、鳶尾以及其它植物以懸浮在碳纖維框架中的形式送入了平流層,使用了一種特殊裝備的氣球——這個叫做“Exbiotanica”的項目從內華達州黑石沙漠上發射,人類讓不同植物進入遠離地球的外層空間的這一設想,通過東信的藝術行為被完全概念化了。
東信試圖將六個攝像機綁定在一個氣球上,以便能夠360度可視化記錄盆景鮮花航行到平流層的變化過程。然而該嘗試在技術層面卻并沒有很多先驗可以照例依循。“我們需要在距離地球90000英尺,氣溫只有零下50度的平流層,拍攝照片和視頻。這有嚴格的負荷限制,基于經驗的未知,這是一個在選擇攝影設備方面反復實驗與試錯的過程。”最終,東信使用GoPro攝像機完成了一系列攝影作品。
根、土壤以及萬有引力,如果舍棄這些生命的聯系,花朵們又會是何種的光景呢?盆景樹爬升了100分鐘,最終高度為27.98千米,氣球爆裂后經40分鐘返回地球,而花球最終爬升高度為26.51千米,本在一起的蘭花、繡球花、百合、鳶尾和其它花朵皆四散于高空。
“花開(In Bloom)”系列的下一個作品是在菲律賓Hinoba-an海的內格羅斯(Negros)島,將一個5米長由10000個紅色蝎尾蕉構成的植物雕塑,安裝在一個當地漁夫使用的筏子上,夜以繼日地漂浮在鈷藍色的海面上,在沒有任何遮擋地情況中被烈日暴曬,被海水吹襲。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積的70%,因此大海給這個項目創造了廣袤的施展舞臺。花朵分分秒秒發生的變化與周圍環境將會形成有趣的對照,而這一過程同樣會通過影像手段跟蹤記錄下來,并制作成紀錄片。
瓶中花:生命的標本
花之百科
對于一位花藝師而言,最重要的工作莫過于剪刀了,雖然大量使用先進的科技與獨特的眼光來處理花卉,但仍沿用日制傳統剪刀的他,或許是以此對傳統花藝致上最高的敬意。花草植物在他手中,更像是在實驗,透過跟不同素材的結合,尋找更多的可能性與生命力。這其中,尤以“瓶中花(Bottle Flower)”系列與“植物雕塑(Botanical Sculpture)”系列最有代表性。
在“瓶中花”系列里,花卉被以擁擠的姿態裝入承裝著透明液體的玻璃容器中,看上去濃艷,不凋零,超越了花期的生命局限。而另一方面,原先應該各自展露姿態的植物們,像在實驗室里被禁錮起來的生物標本,一排排陳列開來, 如同不明成分的危險藥劑。“瓶中花”在表面的永恒之下,實則是生命體以一種標本的形式在靜態中消亡。這也是東信大多數作品有趣的地方:同一作品常常呈現著兩種對立又極端的內涵。
“植物雕塑” 系列中名為“折疊的樹葉(Collapsible Leaves)” 的作品,則是東信使用天然和人工植物創作完成的——垂直懸掛的圓形雕塑由層層疊疊的葉片拼合而成,如同綠色的蒲團,細小的葉片彼此連結,在強烈的裝飾紋理之下又呈現大自然的微妙肌理,營造出細膩的視覺沖擊,吸引著觀者進入視覺的漩渦秘境里。
為NHK電視臺所做的特別企劃 “Stage design work for NHK special”又有不同:數組形狀的金屬網格網架上,每一處展格均放置一株綠植,看起來像是植物的元素表。生長中的植物置于如此金屬感強烈又嚴格羅列的排布之下, 相互之間沒有配搭與層次,赤裸地直觀展示。這倒是與金屬架的冰冷的秩序感相得益彰,植物們恣肆的枝葉脈絡又打破了這一秩序的規則,在矛盾的邏輯里生長。這一裝置被藝術家放置在全黑的環境里,燈光強調了金屬的質感,營造出一座萬籟俱寂的牢籠,向外蔓延的植物在這樣壓抑的氛圍里反而更加凸顯了生命的張力。
去年,東信還與馬卡龍界傳奇的糕點品牌Pierre Herm & eacute聯手創作出“2014 Les Jardins”系列,東信將炫爛奪目的花藝作品與色彩同樣明艷的馬卡龍結合所創作的裝置作品,藉由藝術家獨特的表現手法,不同色系的花朵搭配不同配料的馬卡龍,隱喻的花語與色彩同樣奪目的食物結合,形成了一系列伊甸園一般的感官遐想:充滿了誘惑,又潛伏著不安。
花之景:幻覺的再現
如果說,東信不僅善于運用花藝為他的藝術構想做各種大膽的實驗,同時涉足室內設計領域的他亦能夠利用花朵被空間制造幻覺。東信曾為Dries Van Noten 巴黎店所做過特展,這一次,東信沒有用實體的植物,而是通過鋪天蓋地的花卉墻繪,所勾繪出濃烈景象,如同今年的裝置作品“冰之花(Iced Flowers)”一樣詭異又妖嬈,如同日本攝影師卷川實花(Ninagawa Mika)的攝影作品。東信善于運用空曠的黑色空間以及巧妙的燈光,來營造出一種秘境感,“冰之花(Iced Flowers)”、“Stage design work for NHK special”以及皆如此Dries Van Noten的特展,展柜的服飾與墻面的花朵難辨彼此,衣服就仿佛是從腳下的神秘植被里生長出來。
而為銀座Hermès所做的櫥窗陳列,則是生命更迭與瞬息永恒的話題,四季植物更迭變化,營造出有別于Dries Van Noten的濃艷感受的自然與優雅。這一次,東信擷取了他“瓶中花(Bottle Flower)”的元素,將所有的花束分別安置在大大小小的玻璃容器中,只是,容器造型更加精巧且考究,內中花朵的姿態也不再是如同浸泡在溶液里的無生之感。這一次,東信將它們精心地修剪搭配成一簇簇植物雕塑,馥郁明朗的氣質與Hermès品牌相得益彰。根據不同季節,植物的種類,外觀與數量都有不同的取舍:春天,東信選擇不同品種的蘭花,奔放卷曲的枝葉與清新的花色形成歡愉的視覺果效;而秋天,藝術家選用不張揚的果實和日本枯山水的元素,賦予了禪的意味。
但若要說創造詩意空間的典范,無疑要數為“Shiki × Hakata CYCOS”演出做的布景裝置。三面限定的舞臺中,裸露根莖的大樹懸于半空,并通過射燈,將樹的影像投射在左右及屋頂的墻體上,在高大空曠的空間里形成巨大的黑影圍合,籠罩著樂隊的演出,賦予現場以難以名狀的自然力量,與此同時,樂手們的身影也同樣會被放大并投射在墻面上,烘托出植物與樂隊對立又融合的陰影效果。形成實體與影像的雙重動靜交融,亦動亦靜,亦虛亦實,形成神秘又宏大的悲劇式場域。使這些向死而生的花花草草,既具備了向內的神秘主義情懷,又具備了容納百川的“容器”特質,難怪獨領風騷于陳列設計市場。
寶詩龍高級珠寶花園展
文 Article > 張諾然 Zhang Nuoran